與陳家溝無關的太極拳述列



作者:李萬斌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正像發生在民國初年的“宋書銘事件”,不是子烏虛有的杜撰,而是真實存在的武林往事一樣。不管宋書銘多麼神龍見首不見尾,他講述的歷史多麼可疑,《宋譜》的文字從文史角度有多少漏洞,但他所傳授的拳藝,卻是真實存在且確有實效的。

如果這不是事實,我們實在想像不出來,當年許禹生、紀子修、吳鑑泉這些拳學大佬,有什麼理由為一個並不出名的宋書銘當“托兒”,並在以後為推行宋的主張而不遺餘力。所以說,視而不見或不予承認是不行的。爭論歸爭論,廣大實踐者不是沒有鑑別力的傻瓜。所以,我以為以宋氏太極拳為代表的眾多的源流有序、另有出處的諸家太極拳,還是應實事求是地正視為好,不能因“太極拳起源地掛牌陳家溝”而終結或停滯不前。而且,隨著研究的深入,認識會不斷的深化、提升與更新,產生質的飛躍。


1.據《宋氏太極功源流支派論》宋遠橋記:

「自餘而上溯,始得太極之功者,授自唐代於歡子許宣平。至餘十四代」。 「所傳太極功之拳名三世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長拳者,所雲滔滔無間也。總名太極拳三十七式」。 「俞氏太極功,名日先天拳,亦名長拳。得唐李道子所傳」。 「緣餘遊江南涇縣訪俞家,方知俞家先天拳亦如餘之三十七式。太極之別名也。俞家太極功系唐時李道子所傳」。 「蓮舟與餘常與張松溪、張翠山、殷利亨、莫谷聲相往還。後餘七人再往武當山拜李祖師未遇,於太和山玉虛宮見玉虛子張三豐。三豐蓋張松溪、張翠山師也。
品(即門外、入門、階及、當堂、入室、開竅、神化七個層次)」之意,名日「三世七」。因由三十七個拳勢組成,又稱「三十七勢」。民國初年(1912年),許禹生(33歲)偕同武術界享有盛名的紀子修(67歲)、吳鑑泉(42歲)、劉恩瑤、劉彩臣、姜殿臣等,與古稀之年的宋書銘(72歲)相會切磋拳技,「皆隨其所指而跌,奔騰其腕下,莫能自持。宗》)”,獲得慘敗,遂被折服,欽佩之至,磕頭請為弟子。同時,說明宋的太極拳技不是從楊露禪那裡學來的(楊氏父子也不承認有宋書銘這個弟子),是出自家傳。宋書銘太極拳技高深莫測,技折武術名家的真實事件,至今傳頌武林,為習武人所樂道。


2.吳圖南先生在《太極拳之研究》一書中講:

「北京的白雲觀,張三豐曾在那裡住過。民國初年,我到白雲觀遇見一個道士名叫胡玉璽,當時他在北京教太極拳。我問他由什麼地方學來的,他說: '自明朝以後,我們這個觀裡就常以此為功課,除去演禮、奏樂、念經之外,拿太極拳作為運動的方法。 '他也重複地講:'欲大成者化功也,欲小成者武事也。道教是以長壽為主的
。歷代道長視其為珍寶,秘不外傳。他是道家清微派第十五代「志」字輩傳人,時已近九十高齡。他自幼從師白雲觀崔理真道長,後來又從學高虎臣道長。經二位大師的教誨,安道長數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繼承了道家太極拳的真諦和絕技,為不使之失傳,安道長願將原始太極拳貢獻出來。


該拳內容豐富,結構嚴謹,重視實用。走架開合蓄發,外導內引,練到一定火候,則可築基成真,內氣循任督二脈週天運行。除拳法外,還有太極針、如意、呂祖純陽劍、盤龍棍、太極八卦反手鉤等等。拳械俱備,風格獨特。


此拳相傳軒轅皇帝根據蛇鵲相鬥所創,拳譜記載:「皇帝偶行於坡前,看見蛇鵲相鬥緊相連。鵲攻尾,首來救;鵲攻首,尾相連;鵲攻中,首尾援。皇帝見到非偶然,從此留下太極拳。共分動靜快慢四部分。


3.吳圖南先生在同一書中,接著又講道:

「我曾到西安、寶雞進行過調查走訪。那時候,許多老百姓的傳說和文人墨客的談論,都提到張三豐。之後有個西安人叫王宗的,號宗岳,是個讀書人,喜歡遊山玩水。看到那裡的道士還會練,但由什麼時候,又由哪位道士傳給王宗岳,因為道觀裡沒有記載可查,至今仍是個空白,有待今後研究考證了。之士,而且對張三豐留傳下來的太極拳練得很好


。故從他本人掌握的有關史料和了解的情況,在《武當》2009年第3期上發表了專文《從張三豐在寶雞的踪跡看其與太極拳的關係》。他認為,“寶雞乃張三豐的第二故鄉”,“張三豐創太極拳史有佐證”。從寶雞的史料得知,張三豐曾於1281年至1293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至三十年)在隴縣龍門洞修煉,並留詩數篇--「長劍一杯酒,禹樓萬裡心」就是其中一句。


座落在寶雞市區北坡的金台觀,繫張三豐的第一修煉道觀。此觀建於元末明初,約應在1330年至1340年。 《陝西通志》載,永樂間,三豐遇青少年時期的生員張恪(1414年明代解元)於周公廟(岐山縣)朝陽洞。由此可知,此時張三豐肯定在寶雞地區。還有,史載張三豐曾在寶雞的磨性山、釣魚台,扶鳳的景福宮,岐山的五丈原等處也留有足跡。這樣可以推斷張三豐自1281年至1400年,常在寶雞地區活動,歷時百餘年。儘管張三豐乃雲遊道人,四海為家,但可以看出他的大半生活躍在寶雞這塊熱土,難怪不少史志稱“張三豐為寶雞人”。就連明天順六年(1463年)立石,現存於寶雞金台觀的張三豐遺跡記石碑也稱「真仙陝西寶雞人」。可以說,寶雞是張三豐的第二個家。


張三豐乃道家的前輩,史無爭議。道家所煉的內丹,也就是吐納術、導引術,其意在修練健身長壽之法。從寶雞隴縣龍門洞張三豐的留詩「長劍一杯酒,禹樓萬裡心」可以看出,他是會武功的。龍門洞系道教全真派創始人邱處機修練的道觀。現存於龍門洞的一個直徑約40厘米,重約40公斤的石球,據考系邱處機、張三豐當年練功的用具。金台觀三孔練功洞及石碑,也反映出張三豐是練習武功的。其中,以萬歷三十九年(1611),知縣朱炳然刻石詩雲:「寶雞金台觀乃張三豐修真處。三豐九節杖、混元衣在焉。尋真何處覓食層城,觀起金台接太清。節在,霞衣猶見五銖輕。師張三豐洞》題詠「九節蒼藤杖還在」之句。這些器具充分說明他是練習武功的。記石碑載:「見真仙之行,足不履地,時人已異之。」在周公廟朝陽洞,生員張恪見三豐出行踏雪無痕等,足顯武術練家臥如弓、坐如鐘、行如風的風采。


4.《武當》雜誌2003年第8期發表了

由華玄子傳授、任趙恩整理、武啟明繪圖的《先天太極拳》一文,認為先天太極拳源於老子,不過當時沒有“太極拳”這個名稱,「太極拳」的名稱是後人所定。老子《道德經》的「無為而無不為,柔弱勝強,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思想,是太極拳的指導思想,是太極拳心法之綱領。老子創立太極拳,後傳關尹喜,關尹喜傳列子,列子傳莊子,以後代有傳人。顯名者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葛洪、陶弘景,唐宋時的許宣平、李道子、呂洞賓、陳摶等。元明時期,張三豐老祖將太極拳集大成而發揚光大,開創武當派,此後太極拳漸漸普及開來,產生眾多流派。


5.1985年,武當山發現嫡傳張三豐太極拳,

傳出者為武當山在廟道人朱誠德。朱是龍門派第二十四代,河南密縣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生,時年87歲。朱之師金宗成,龍門二十三代,湖北房縣人,清光緒甲申十年(1884)生。 1948年羽化。朱之師爺王理陽,龍門第二十二代,山東人,清嘉靖辛未十六年(1811年)生,1943年羽化。王理陽之師為呂至正。並附有張三豐式太極拳照。


6.北京吳鑑泉老先生演練的京都獨一無二的武當派太極拳術。

他的太極拳、太極劍和太極刀別具風格。吳老家境貧寒,自幼體弱多病。 29歲時在濟南遊千佛山,在法源寺巧遇拳術高超的老道蘇真人,便多方懇求執弟子禮。蘇真人見他求學心誠,就同意了。從師以後,吳老學會了武當派太極拳小架子一0八式、八方太極拳門四式、龍鳳太極劍八十二式及八步轉環太極刀六十五式。
《精武》雜誌1989年第6期,發表了吳鑑泉示範、張凱整理的《武當太極實戰對練》,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較為翔實地展現了這一太極拳的風格與特色。


7.《武魂》1986年第4期發表有崇秀珍等撰寫的《稀世秘傳內家拳法武當太極》一文。

其編前語寫道:「武當太極,又稱張氏太極,相傳為張三豐所創。…北京崇文煥先生習此拳悟悉較深。」


8、玄門太極拳,有位四川峨嵋山老者東遊寧波,在梅山傳授,由浙江已故陳偉良所傳。


9.《少林與太極》2000年第5期及《武魂》雜誌2007年第11期,

均發表過由陽玄真人示演遲君子、寧秋離等撰文的《玄門太極拳》情況。其中講,武當山道教玄門太極拳,系武當山祖師張三豐和歷代先師在道教內秘傳玄門之功夫,是1948年湖北襄陽解放時,在谷城縣由陽玄大師之父彭興正(外號「一條」)親自傳授。曾歷經11年苦尋,天道酬勤,終於在古襄陽(今襄樊市)找到武當玄門一條道長的獨生女兒彭玉芳老人。自此,歷史悠久,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武當太極118品”,在塵封半個多世紀後,終於掀起了她神秘的蓋頭。


一條道長是武當玄門第十一代掌門,師法武當山玄門第十代傳人牛怪種。上世紀五十年代,因當時有關部門的某些規定還俗,落腳於襄陽府米公祠(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故裡)附近,1970年仙逝。一條道長的女兒彭玉芳老太,道號陽玄。她的母親一正道長原在四川峨嵋出家,還俗後回到襄陽府,仙逝時高齡98歲。


作者遲君子和寧秋離曾拜師一正大師學藝,一正大師仙逝後,又追隨陽玄師父多年,曾在《少林與太極》雜誌連載介紹襄樊的武當玄門太極拳。彭玉芳老人,享年75歲,養生得法,精神矍鑠,面色紅潤,現任襄樊老年大學武當太極教師。她在古稀之年,深明大義,破除門規,將世代秘不外傳的家傳玄門絕藝披露於世。


(10)《精武》雜誌2003年第8期及2004年第9期均發表過由武華彥撰文、張熙耕演練的「終南山太極拳」的情況,說終南山太極拳,全稱終南山返還太極拳。

相傳它起源於陝西終南山。終南山屬秦嶺支脈,在陝西省西安市附近,有許多道教勝地,歷代的道士和隱者在此研習太極術(太極拳的前身)。元朝的道士「火龍真人」賈得升是終南山返還太極拳的始祖。元末明初的道士張三豐向「火龍真人」學習了道家拳法,又進行提煉昇華,在武當山創編了獨特的拳技功法,成為終南山返還太極拳南派鼻祖。此拳又經各代道長逐步擴充,形成一套完整的修練體系,成為道家太極拳的主要代表之一。為了紀念道教中興之主張三豐,後人就將此拳正式定名為「武當三豐原式太極拳」。該拳具有先天返後天的功能,因此而得名。此拳分為南兩派。北派鼻祖高虎臣,曾任清末慈禧時期的宮廷侍衛,後入終南山修道,號稱紫霞真人。


「紫霞真人」高仙原名高虎臣(1816-1952),陝西西安人氏。是清末民初武林中的傳奇人物。他在故鄉學會終南山返還太極拳後,走南闖北,技藝大增,清末曾任宮廷侍衛。八國聯軍攻打京城的時候,高虎臣重歸江湖,成為雲遊道士,將終南山返還太極拳傳至北方。 1911年初,他在東北軍將領許蘭洲的家中結識了八極拳名師李書文,兩人成為好友。 1927年,他在天津將霍殿閣、霍慶雲引薦給溥儀,為八極拳在東北的廣泛傳播起了「搭橋」的作用。為了將終南山返還太極拳和醫藥知識傳下去,有個最佳繼承人,1901年,高虎臣在遼寧的醫巫閩山收14歲的張道成為道童,讓張道成長期隨侍自己學藝。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張道成(1887—1987年)的家鄉在遼寧省新民縣。他精明能幹,很得高道長的歡心,因此學到了終南山返還太極拳的全部功法。張道成往來於醫巫閭山、千山、嶗山、太清宮等地,在瀋陽收張熙耕為關門弟子,傳給他全部武功、藥功和丹功。道教太極拳的歷史源遠流長,傳人之間大多口傳身授。其基本動作有單操手、對練手、推手(揉手)、十三式、四十八法秘技、一百單八式、劈太極、太極神撲及各類長短軟硬器械套路,輔助練習有開弓、劈板、叼球、靠樁等。另外,還有丹功修練和藥功調理等秘法。本拳所含功法適合不同年齡和層次的人練習,具有護身、健身和修身的作用。


(11)杭州西湖區葛嶺抱樸道院孔雲鵬在《武當》雜誌1993年第1期上發表了“玄門稀世秘傳八卦太極拳”,講杭州抱朴道院寮房王誠顯道長專擅斯技。


(12)據北京體院出版社1991年版郝心蓮編著《中華武術實用百科》308頁載:

霍氏太極拳,相傳為清初順治年間,一姓霍的老道(佚名)所傳。因拳式和風格特徵與太極拳不同,後來便稱為「霍氏太極拳」。由河北省南宮縣人氏侯永祥(現在太原市郵電醫院工作)自幼跟其舅父學霍氏太極拳至今。該拳架式短小,動作緊湊,快速有力,以剛濟柔,剛柔相濟,技擊性強,並結合氣功和利用氣力合一的原理,形於外力,長於內勁,以小胜大,以柔克剛。


此外,還有霍氏太極氣功、靜功、動功等功法。練功要訣為氣沉丹田、沉肩墜肘、虛領頂勁、斂神聚氣、用意不用力等。


(13)流傳於邯鄲東部的魏縣、廣平、曲周和雞澤縣的「顧式太極拳」(也有稱盧式的)。

經多方考證,此拳為清初遊道顧殿一所傳,顧氏傳拳於魏縣小戶村劉丙,劉丙傳鄰村楊老鳳,楊老鳳傳廣平縣盧董村陳華,陳華傳東村盧鳴金,盧嗚金的主要傳人是曲周縣白寨村張奇,張奇傳子張明芹(是為第七代),繼承張明芹衣缽者為曲周縣霍橋鄉張廠村的張斌,張斌傳雞澤縣雙塔鎮的劉登信(此傳承關係採自劉登信所著((武當顧式太極拳》一書)。


(14)在浙江省流行的還有神功太極(32歌)、太極八式(八勢)、龍雲剛柔太極拳(一路48歌訣、二路52歌訣)、十三式太極拳(即十三個位名)、圓式氣功太極拳(95勢)、三十六式太極拳、五行太極拳(48勢)等等。


(15)《武當》雜誌2005年第10期發表了王小龍「武當龍門太極拳譜」一文,文章說龍門太極拳又名子午太極拳,教內稱之為傅拳。古老太極拳套路,據傳為明末清初道家龍門派第六代傳人傅山先生所創


。明末清初著名的學者與反清志士。功和武術方面也有極深的造詣,可謂是博學多才多藝,文武全才。 ,是道家龍門派第十六代“真”字輩弟子,道名“真山”,號“朱衣道人」。交遊同道,足遍大江南北,名為訪師求道,實是依道棲身,聯絡志士,為反清復明大業而奔波。傅拳則是其隱跡道門時,以道門留傳的太極拳功為基礎,博採眾家之長,融會丹道而創立的卓然自成一體的內功拳種。


(16)《武魂》1987年第5期載陳其義整理《武當太極拳古傳歌訣》

(裴錫榮《武當武功》一書亦有載,並有武當太極拳八路,計一百零八式歌訣和圖解)

。古傳總歌日:

武當拳,有淵源,武當道士傳在前,張松溪、黃百家、武當道總徐本善,九宮先(九宮八卦掌),修道傳藝武當山,尊道藏,立真傳,黃庭真髓是為先。 。水火相濟煉真元


。 20法》之「武當太極拳之淵源」中講到:
徐本善(18 60~1932)號偉樵,武當山道總。 「武當盤手法」及「武當劍法」等拳械。


1929年杭州全國擂台賽時,中央國術館副館長李景林派副裁判長傅劍秋到武當山調查考證。當時我以傅劍秋的門徒一同前往武當山。一路上披荊斬棘,遇匪交鋒,歷盡艱辛,到了武當山紫霄宮,受到徐本善道總熱情禮待。徐道總與傅劍秋老師談經論武,相去甚遠,二人以武會友方式,作了武藝交流,最後,傅劍秋老師拜在徐道總​​門下學習了武當太極拳和劍法以及盤手法等拳械。傅劍秋老師向徐道總詢及「八門」「五手」「十三勢」的涵義時,徐道總告以八門為八卦的干、坎、艮、震、巽、離、坤、兌。五手為金、水、木、火、土。十三勢為棚、捋、擠、按、採、捌、肘、靠、左顧、右盼、中定及前進、後退。所謂“八門”,即練拳時走八卦的八門方向;“五手”是練功時手法上表現五行金、水、木、火、土。在徐道總協助下,我們翻閱了武當山收藏的《雲水集》載有:「八門五手雲龍手,身背寶劍唱道歌;歸隱岩下修道業,太極陰陽奧無邊。」


我們在武當山學習武當拳械及調查考證後,帶回來一些資料,除交李景林副館長外,尚留有少數資料保存至今。當時,李景林副館長召集了楊澄甫、孫祿堂、杜心武、劉百川、高振東、黃文叔、螢桂亭、王薌齋、張兆東等武術名家作了研究,把該「武當拳」命名為「武當太極拳」。研究後拍了集體團體照片保存至今。當時,各派「太極拳」風行全國,而「武當太極拳」還是新的發現,人們對它的認識也不夠成熟,所以未能得到廣泛傳播。


(17)《武當》1986年2期載有《萬籟聲演練張三豐原式太極拳圖解》。

萬籟聲先生介紹說:在1982年12月10日下午,國家體委舉行“全國武術工作會議”,請到會武術同仁,作武術觀摩表演,我除表演了武當少林拳外,又表演了武術正宗的張三豐太極拳。我固非太極本門,可是這所謂太極的老架子,到是落在我的手上。經過這次表演,人們才看到原來張式太極拳的一條老根,還在人間。此原本的張式太極,傳人河北滄州六合門的劉德寬,劉傳趙鑫洲,趙傳於我。

萬老還特留詞一首。詞日:

「武當武術數三豐,當之無愧是武宗;徽宗之時常出現,顯於元末又明初;說來二百五六十,這個歲數不為多;劉師爺爺與同年,修真之人天長久;煉精化熏是科學,無人指訣馬腫;少見多怪說無人,偌大武當太和宮;千秋萬代變不了,勸爾小輩少囉嗦。


(18)武當金蟬派猶龍太極拳,


又稱隱仙羽化猶龍嫡派太極拳、七星太極拳。道士張三豐根據易經太極陰陽變化的理論,觀看蛇鵲之戰之後,以蛇纏鵲啄開合之機,蛇行鵲輾轉飛騰之意,而悟出此拳


。張在東北瀋陽期間,被當地武術界老前輩曲朝祿、吳寶昌所發現。 張傳張鴻逵、閻行莊、曲朝祿、周文濤、王逸樵、熊春懋。 1984年5月在天津傳統武術表演賽中,王逸樵作為特邀代表,在大會上表演了該拳


一部分,這是該拳首次在公開場合露面。反對推手的練習,一生中沒有練習過推手。銳無比,其轉無間,見隙而入。求彼發我接,我發彼接,待懂勁之後,設假象假招引手領招。交戰時,心意氣力四者無可缺一。到。角弓反張,噢手管步如磁石吸鐵,一抬即纏,一發即彈。


(19)1933年版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載:

「杜育萬述蔣發受山西師傳歌訣」曰:筋骨要鬆,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舉步輕靈神內斂,莫教斷斷續續一氣研,左宜右有虛實處,意上寓下後天還。


(20)《少林與太極》雜誌2005年第11期發表了遊明生趙蓉二位先生的「武當秘傳松溪太極拳」一文。

文中講,松溪太極拳又稱武當南派太極拳,它是一種十分古老的內家拳術,是明代技擊高手張松溪及其傳人在繼承武當內家拳的基礎上,吸收了長江流域僧、岳、杜、趙、洪、慧、智、化八門精華編創而成的一種風格十分獨特的內家拳術。其動作古樸無華,技擊性極強,打中有拿,拿中有跌,一招一勢極重攻防。


(21)《武當》 1987年第一期載有劉會峙先生《武當趙堡太極拳的源流及特徵》一文,其中述及趙堡太極一支傳遞關係是,張三豐-王宗岳— —蔣發-邢喜懷——張初臣——陳敬伯——張宗禹——張彥——張應昌——張汶——張金梅——張敬之——侯春秀——劉會教宗等,至此共為十四代。


(22)武當嫡傳金蟾派太極功,為清朝光緒年間由甘鳳池之曾孫甘淡然(字需霖)傳給李瑞東,亦是內家拳中內容豐富的一派武當太極拳。


(23)《武當》1992年第4期發表了雲海仙先生的《武當太極拳一代宗師梁小天》一文。

其講梁師小天(l893—1969),名兆瑛,字煥如,號小天。祖居山西,後遷北京,繼而定居天津,早年畢業於北京高等實業學府。梁師自幼喜愛武功和書畫。 「武當正宗太極拳」為梁氏世代家傳(經王宗岳先師傳至西北),梁師小天為第四代傳人。梁家之拳及其太極推手風格與現今各家截然不同,其健身與攻防訣秘有獨到之處。另有「太極樁」及十三式單練套路,器械有武當太極劍、刀、槍、棍等。梁師盡承真傳。


1953年,國家興脩大夥房水庫,梁小天被中央水利部派往撫順,擔任顧問工程師。在撫順利用公園闊地首先開展起群眾性太極拳活動,先後有武術愛好者十數人投拜門下學文習武。自1957年到十年動亂前的歷次省市武術比賽,梁師多次被聘為太極拳裁判長、副總裁判長或總裁判長(年逾古稀參與仲裁,少有先例)。 1959年,撫順市成立“武術協會”,並被市府聘為副主席。


梁小天早年在天津與週恩來相識。抗戰時期,曾以自己的身世,掩護和協助敵後工作人員,並透過他們把自己的獨生子樑方送往延安抗大投身革命。

梁師於「十年動亂」遭不幸。傳授武被視為「反革命活動」。紅衛-兵抄家,抄出收藏的書畫文物,和周恩來、劉少奇、傅作義的書信。其中,劉少奇的信竟成了致命的「罪證」受盡屈辱。盛怒之下,臥病難支,於l969年12月離開人世,終年76歲。



附:梁師小天早年所談太極拳的傳與失考歷史之傳頌:「太極拳始創於老子,闡述太極拳之玄微與精妙,以為修身養性之本源,由武而術,由術而道,以達其長生,經歷有年,漸漸失去斯拳之原質,或斷或續,走人旁門者甚多。得其訣,總其大成,足跡四海,理解真偽,以傳後世,我民族之健康有所斯敕也。


(24)柳州《南國今報》2006年1O月9日報道有《玉門道家太極拳簡介》

說民間秘傳玉門道家太極拳系道家秘傳拳法,歷代於道家單線承傳,幸有清末民初俗家道人玉恆寶前輩有緣得以承傳此技,才使這一寶貴遺產至今仍能完整保存下來。剛柔相濟,綿裡藏針,勢有章法,形有意境,動態優美,力感傳神。八勁飽滿,彈抖爆發,勁烈剛猛,擊人可穿透筋骨,傷及五臟。快練如雷霆」的獨特風格與內蘊。


(25)《武當》雜誌2000年第2期發表了由段智明傳授,雷勇、鄒帆整理的《崑崙太極拳》一文

據該文講,崑崙太極拳,傳說是由武當山張三豐所創。崑崙太極在近代的承傳中,由於複雜原因,各代傳人也未向後人告知張三豐以後歷代傳人的情況,故也無什麼依據可證實崑崙太極就是張三豐直接所傳之太極。或許只是張三豐門下弟子所創,言祖不言師,就歸在張三豐太極拳體系中而已。總之,此門的真實源頭尚待考證。


據其師鐘建華告知,崑崙太極拳最早由新疆傳到上海。在新疆烏魯木齊有一位叫堤克魯·呼圖克圖的紅教大活佛,大約在上世紀20年代雲游至上海,與北洋軍閥吳佩孚的貼甲護衛智立禪師相遇(智立禪師當時還未出家當和尚,俗名叫王智立),兩人以武會友結成相知,活佛遂將密傳的崑崙太極拳傳授給了智立禪師。


1930年,智立禪師由上海到江蘇無錫,將崑崙太極拳傳授給結義兄弟吳佩孚的又一貼甲護衛江正南和我師鍾建華(我師鍾建華,又名鍾德洋)。江正南乃新中國成立前四川奉節國術館長,鐘建華則是重慶國民黨內二警武術教官。


(26)胡紹與先生《武當太極拳概述》一文,介紹有武當三清正道正宗秘傳「三豐太極拳」。

根據《武當秘鑑》作者嚴嘉康(1695—1786,清朝大臣後裔,為免殺身之禍,曾隱武當山為道)手記整理藏書八冊。其第五冊論拳經拳譜裡記載有祖師張三豐創太極拳三十六式。後歷經三代弟子,武當山南極宮尚寶真人秦峰增為五十四式,五代南極宮天禮真人紀芳譜增為七十四式,六代武當山上清觀智軒真人錢強增為八十八式,七代武當山玉虛宮玄武真人陳敬儒發展為一百零八式(附有拳頭動作名稱)。 1929年,武當山南岩宮豐慧道長楊再新得秘藏武當宗譜和武當秘鑑,身懷絕技,還俗下山,始將武當張三豐太極拳公諸於世。


(27)又有楊春編著,張興洲傳授之《道門秘傳武當張祖太極拳》一書介紹:

武當張祖太極拳原屬道門秘練之拳法,是一支直接承傳於武當道門的太極門派。他的傳承情況是,第一代張三豐祖師,第二代邱元靖,劉古泉道人,第三代趙太斌道人,第四代元虛子道人,第五代陳玄月道人,第六代艾蓮池道人,第七代李鳳祥道人,第八代尚道明道人,第九代顧殿一,陳蔭昌道人,第十代瞭道人,第十一代徐本善、張鶴亭道人,第十二代張其發、虛無子道人,第十三代張興洲、黃守業居士,第十四代趙峰、楊春等。


(28)更有陳佔奎所著《張三豐太極拳》,道人劉嗣傳所著《武當張三豐太極拳》,以及中國書店版張通述《張三豐太極煉丹秘訣》等書,都有較為翔實的太極拳傳承內容。


(29)河南博愛縣唐村《李氏家譜》所載之太極拳,由明朝時期的千載寺博公道長李春茂而始,隨之,太極拳便在唐村及李氏家族世代相傳,至今,唐村、趙堡一帶也稱太極軟十三。


(30)據《華山道教》載:張三豐將他的太極拳傳於孫碧雲。孫碧雲為馮翊(今陝西大荔)人,13歲入華山為道±,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太祖朱元璋召孫碧雲至南京,住朝天宮,賜衣問“三教優劣” 。永樂初,住持武當山南岩宮。明成祖召孫碧雲人京並賜詩,永樂十一年(1412),敕授道籙司右正一。孫碧雲致力於弘揚教門,將太極發揚光大。


據相關資料顯示,華山華岳廟西城村孟氏第56代後裔孟希宇得自真傳,身懷絕技,將祖傳的「豐盛源」鹽店生意做得格外紅火,遍及三秦,鹽隊由鏢師押運。王小聰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鏢師,往來於晉陝之間,在承辦鹽務採購之餘,將所學太極拳傳於山西鹽行同道。


王小聰,乃華陰西王堡人,少時就在西城子學藝,師從孟貞太,藝成,以鏢師首領押運鹽為生,往來於晉陝之間,將華山太極武術傳播四方,威名遠揚。後改名王宗岳,被奉為「神拳」。

其所著《太極拳譜》在清鹹豐年問,由時任河南舞陽縣令的武澄清發現,作為太極拳文化的經典概括而享譽天下。由於王宗岳的引領,鄉人多有尚武之風,於太極拳術亦代有傳人。

西王堡流傳至今的“血故事”,充分體現了王宗岳所秉承的尚武精神。

民國時期,其後裔王連芳繼承家傳,為著名鏢師,押鏢而行,走鏢於山東、山西、陝西之間。新中國成立後,王連芳應政府所託,在岳廟中學、華山中學和敷水中學為師生傳授太極拳和推手散打,名重一時。

他所說的拳理“長打短,手上軟,短打長,腳上忙”,“高捧低壓,裡鉤外挎”,“手是兩扇門,全憑腳打人”,通俗易懂,實戰性強,深得師生喜愛。


岳西村旁的宗岳廟,相傳為,感謝王孟先輩拳師在武術上的卓越貢獻,其後人立碑紀念,以盡對華山太極武術前賢的虔誠之情。廟內現在仍殘留練拳、格鬥壁畫,可惜功法口訣已不復存。 2005年4月,宗岳神殿碑在岳西村發掘出土,該碑為明朝天啟元年所立,鑿鑿有據,太極拳淵源紛說之謎始見端倪。


(31)除上述諸派太極之外,尚有《少林延壽法》一書所載之「少林綜合太極拳」。

其介紹說,少林太極拳是宋代福仁高僧模仿其他太極門派動作,結合少林心意拳、柔拳、蓮花拳而創編的,與太極拳形態、動作相似的一個拳種。其特徵是形柔內含剛,意主而潛力,靜松雙兼固。無論老少,體強體弱可練習少林太極拳,日久能延年益壽。

其練法歌訣頭訣曰:

「太極頭上懸,自然鬚吊頂,下頦向裡收,眼隨全身走,舌卷項上齶,眉中顏面靜,從容皆自然,口合目微縫,神態仿禪仙,鬆靜力集中​腿,不可用力繃,身法重腰背主宰一身靈

輕,落腳不響聲,輕身腳為軸,收足活而鬆,足為人之根,穩固求精。天。觀音,左右供佛。

門。 。束身,雙弓放箭,金剛搗臼,二郎擔山。

蔣發與陳式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庭的關係(轉)


河南温县赵堡镇小留村(现属陈辛庄村)人蒋发从山西太原府太谷县的王宗岳(名林祯)处学太极拳七年回家乡传授太极拳,从此太极拳在赵堡镇扎根开创太极拳北派。蒋发出生于1574年,1654年去世,祖籍开封府东蒋家寨人,其后人现仍在赵堡镇西水村居住,1605年首传赵堡镇人邢喜槐,弟子,学员众多。蒋发因参加农民起义被朝庭追缉,曾避难于河南赵堡镇陈沟村陈王庭家中二月余,为感谢陈王庭(1600年出生),蒋教陈王庭太极拳,按现代说法陈王庭属蒋发学员,后来陈王庭结合祖传三皇炮锤创“陈式太极拳”。
二十年前北京三皇炮锤研究会研究发现“陈式太极拳”第二路就是三皇炮锤。事实上陈式太极拳的第一路是武当赵堡太极拳,第二路之后都是三皇炮锤。“陈式太极拳”原叫陈沟拳,又叫陈家拳,,由于陈王庭是学员而不是人门弟子他可以不认祖宗;加之国家提倡太极拳时,陈家的后人喜出望外,为了光宗耀祖说:天下的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历史最久;再加之杨式太极拳的祖师杨露禅在陈沟村学了陈家拳的第一路(太极拳),陈家的后人并说天下的太极拳出自“陈式太极拳”。清末著名武术家唐豪,顾游欣在没有考证的情况下糊言乱语,使陈家的后人狂妄自大为“天下的太极拳出自‘陈式太极拳’”找到了依据。
杨式太极拳流传至今的拳架事实上是杨班侯所传。杨露禅所学的拳没有流传,是因为杨班侯随武式太极拳的祖师学拳回家后杨露禅发现自己已不是儿子杨班侯的对手;加之朝庭的贵族不愿意与下级军官称兄道弟,于是除王爷们拜杨露禅为师而外,其余全拜杨班侯为师。拳的留传是由很多人向下传才有可能影响力变大,杨班侯人称“杨无敌”。杨式太极拳的传人认张三丰为其祖师因为杨班侯是武式太极拳的祖师武禹襄弟子。武禹襄是陈沟村族人陈清平的弟子,陈清平是张彦的弟子,张彦是张宗禹的弟子,张宗禹是陈敬柏的弟子,陈敬柏是张楚臣的弟子,张楚臣是邢喜槐的弟子。
不是弟子是学员是可以糊言乱语的!是可以允许不认祖宗的!但不能颠倒是非!不能胡说八道!事实求是的今天应还太极拳清白!

請問寶雞在宣揚三豐太極拳?還是在宣傳陳式太極拳?

  2017年4月10日,寶雞市太極拳協會聯合三豐太極研究會、寶雞市道教協會等社會組織及企業的仁人誌士拍案而起,為傳統文化鼓呼,成立太極拳申遺聯盟,眾志成城、萬眾一心打響太極申遺之戰,發起10億元的太極拳申遺暨太極文化產業發展基金,旨在更好地傳承保護太極文化和太極拳,為中國太極拳申遺成功加油助力。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華兒女當大力弘揚傳承。​​太極是最中國的哲學思想,太極拳乃國粹國技。」陳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寶雞市太極拳協會會長長張中林表示。 -----摘錄(寶雞成立太極拳申遺聯盟金台觀是張三豐第一道場來源:華商網-華商報時間:2017-04-11 06:52:25編輯:曹靜)

報導中陳氐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寶雞市太極拳協會會長張中林這段:「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華兒女當大力弘揚傳承。​​太極是最中國的哲學思想,太極拳乃國粹國技。

寶雞金台觀是太極祖師張三豐先於武當山修道最早的道場,這裡與武當山並列也是張三豐創太極拳的祖庭所在。太極祖師張三豐本身就是位武術大師是真人,因創太極拳流傳於世受到歷代傳人的供奉。由於張三豐創太極拳武威震天下在武當山修練期間,受到明朝皇帝的追封所以"武當太極名天下"使這金句名言600年流傳。但太極祖師張三豐修道早期的寶雞金台觀並未引起明朝庭的重視,所以香火遠不如武當。但毫無凝問歷史的記載和太極祖師張三豐在寶雞金台觀的修道遺跡,真實證明寶雞金台觀是太極祖師張三豐先於武當山修道最早的道場。歷史記載張三豐在不同時期創拳有三種:首創太極拳,二創太和拳,三創無極拳。據考張三豐祖師在金台觀首創太極拳。數年後經陳倉古道來到太和山即武當山修道創太和拳、無極拳,三拳合一為108式稱之太極內家拳。後被武當山簡稱為內家拳,武林上稱"少林武術為外家,武當武術稱之為內家"。之後武當山所創的形意、八卦等武當派拳術均被稱之內家拳。

陳式太極傳人為樹立陳王廷是太極拳創始人絞盡腦汁、武當太極內家拳這樣的稱慰讓現在陳家溝鑽了空子,陳家溝不顧全國三豐派太極拳傳人的指責,否認武當主庭、否定太極張三豐祖師的歷史地位。為了樹立陳王廷為"太極拳祖師"稱"陳家溝是太極拳的發源地",河南溫縣的權勢投資方出資巨額廣告費在這近十年內鋪天蓋地的每天在央視上車輪式的發廣告,就是那幾句使人聽爛耳朵的廣告詞"陳家溝是太極拳的發源地、陳王廷是太極拳的創始人。太極拳祖籍陳家溝,焦作是太極聖地... "。這些偽宣傳一方面完全否定張三豐太極祖師、否認武當是太極祖庭的歷史地位。一方面在溫縣打壓武當道傳張三豐太極拳的傳承架--武當趙堡太極拳。不准在趙堡太極拳之前加寫"武當"二字,同樣買通其它個別地方也不允許在趙堡太極拳加寫"武當"例如廣西。可見河南多怕"武當"二字。

"太極拳"泛指中國所有太極拳的一種習貫稱慰,自古陳家溝的拳架稱陳式太極拳,為了配合其偽宣傳"陳家溝是太極拳的發源地、陳王廷是太極拳的創始人"的廣告詞。陳家溝下令將"陳式太極拳"改名為"太極拳"。現在稱"太極拳"即是指陳式太極拳。陳家溝一直使用廣告洗人腦,企圖用篡改"太極拳"之名控制中國各流派太極拳歸順陳溝,並用黑科技顧用網絡封鎖封鎖武當趙堡太極拳之言論自由。陳家溝的黑招用盡就是壓制武當三豐派太極拳不同的聲音。

但是,歷史就是歷史,明嘉靖年間,張三豐之後武當道士劉古泉(稱雲遊道士)將張三豐108式太極拳傳給山西王宗岳,明萬歷年間王宗岳將張三豐太極拳傳於河南趙堡鎮蔣發。自此張三豐太極拳在趙堡鎮密傳400年至今。即現稱的趙堡太極拳。趙堡七代傳人陳清平傳武禹襄(武式),武式又傳孫式....等。

金台武當太極源,三豐太極蔣發傳,陳楊吳孫武各派,趙堡太極是母拳。

明末清初趙堡鎮蔣發把武當趙堡太極拳傳於陳家溝陳王廷。乾隆年間趙堡太極拳傳至笫四代傳人陳敬柏時在趙堡開武館時趙堡太極拳又傳陳溝陳繼夏,陳繼夏一傳陳秉旺一傳陳長興一傳陳耕耘一傳延熙、延年、一傳發科、登科、一後傳照奎、照丕、一後傳陳小旺、陳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稱陳式太極拳。

清嘉慶年間陳長興將太極拳傳於楊露禪(稱楊式),楊露禪傳吳全佑(吳式)

自90年代開放以來,河南溫縣全力支持陳式太極拳,打壓趙堡太極拳,原因是趙堡太極拳400傳承尊師敬祖,揚言只要趙堡拳否認張三豐為祖師、否認武當,地方權力投資人說趙堡拳要啥給啥,但任義高尚的趙堡太極拳傳人尊張三豐是太極拳的祖師結果趙堡太極拳總會被地方權勢打成非法組織。但趙堡太極拳傳人尊師敬祖忠心不變。進入2000年是趙堡太極拳衝破地方權勢的打壓,衝向全國、全世界正本清源,正名趙堡太極拳是張三豐祖師所創的道家真傳太極拳。紙包不住火,趙堡太極拳就是一把正宗的太極拳烈火燒穿溫縣全勢的打壓。照亮全國、走向世界。

陳式太極拳傳人始終否認太極祖師張三豐,陳溝陳**揚言張三豐是神,張三豐不存在,張三豐不是太極拳創始人,什麼陳王廷創太極拳,什麼陳家溝是太極拳發源地...等等胡言亂語。

但是太極祖師張三豐在天有靈。護佑趙堡太極拳迅速發展,陝西省,天津市,商丘市先後申遺成功。 2017年武當趙堡太極拳全球聯盟大會成立。武當山武當趙堡太極拳高峰論壇勝利舉行。武當趙堡太極拳名家形成共識,武當趙堡太極拳是張三豐祖師所創道家正宗太極拳

武當趙堡太極拳峰會丹江口共識

一、正本清源,尊師重道。皇天后土,天佑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太極修真為其精華,以武演道,以拳顯真是為中華內家拳法本質特徵。武當趙堡太極拳為中華內家拳法代表性拳種,她源自道家傳統法乳,理根太極,法於陰陽,脈傳正宗,源流清晰,啟始老子大道,法成三豐祖師,感恩王宗岳、蔣發、張彥、陳清平、和百萬元等前賢宗師。敬天法地,尊師重道,是我中華文化傳統道德,故我等後學公崇湖北武當山為內家拳祖庭,尊高真張三豐為開山鼻祖,共認武當趙堡太極拳為統一名號!

  二、民族瑰寶,精敬傳承。武當趙堡太極拳拳理純厚本真,合乎太極天道;拳法古樸自然,混元天成,具有養生技擊、通神達慧、修身養性之功能,無愧於傳統太極拳之名門正派,無愧于民族傳統文化之瑰寶,於人民生命品質的提升,對人類的終極關懷,都具突出價值。故我等後學應認真習練,深悟內涵,精敬傳承,弘揚光大!

  三、團結奮進,門派重光。武當趙堡太極拳歷盡滄桑六百年,從拳派體系上繁衍了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孫式等太極拳,從空間方位上已傳遍全國乃至泛波到世界各地。今欣逢盛世,國泰民安,正是我武當趙堡太極拳弘法揚道佳時。為此,我等後學,應心有乾坤,懷抱陰陽,大處著眼,以大格局、大胸懷之態,開放包容之心理,分門派不唯門派,堅決拋棄門戶之見,精誠團結,共同努力,奮發振興武當趙堡太極拳,使其榮立中華太極拳六大門派之列,在歷史時空和武林大家庭中享有應得尊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感恩天地,感恩時代,遵紀守法,愛我中華,習武修德,正氣乾坤。我等要認真傳承好武當趙堡太極拳,最終由個人至他人,由本國至海外,惠濟於全球友善之人!是為人間至道至德,大美大善!

第六屆武當國際演武大會組委會、武當趙堡太極拳峰會組委會

可喜可賀,2017年張三豐太極拳最早的原產地寶雞也行動起來了,做為三豐派太極拳傳人為之一振。武當趙堡太極拳600年傳承尊張三豐師祖,是正宗道傳太極拳之母拳,三豐太極拳600年前誕生於陝西寶雞金台觀和武當山, 600年後武當趙堡太極拳再次傳入陝西己近一個世紀。張三豐太極拳回歸寶雞金台、回歸武當山傳人們都有回家感覺。

張三豐太極拳由寶雞金台觀一一帶入武當山太極拳一一由武當道士劉古泉傳入山西王宗岳一一傳入趙堡蔣發稱趙堡太極拳一一傳入陳家溝稱陳式太極拳一一傳楊式太極拳一一吳式太極拳。趙堡太極拳一一傳武式太極拳一一傳孫式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是道家正本真傳,可稱金台武當三豐太極拳、又稱武當趙堡太極拳、又稱為三豐派太極拳600年傳承。

文章前面提到的:報導中陳氐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寶雞市太極拳協會會長張中林這段:「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華兒女當大力弘揚傳承。​​太極是最中國的哲學思想,太極拳乃國粹國技。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華兒女當大力弘揚傳承。​​太極是最中國的哲學思想,太極拳乃國粹國技。」因為陳式太極拳修改拳名為「太極拳」

另一方面每天的廣告字為"陳家溝是太極拳的發源地、陳王廷是太極拳的創始人。太極拳祖籍陳家溝,焦作是太極聖地... " 。陳氐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寶雞市太極拳協會會長張中林這樣含糊其詞說太極拳,這裡的太極拳是指陳王廷創的太極拳呢?還是張三豐創的太極拳呢?

陳式太極拳四大傳人瘋狂否認太極祖師張三豐,陳氐太極拳傳人嘴裡的太極拳決不會是三豐太極拳,要陳氐太極拳傳人供奉張三豐可能寶雞的太陽是從西邊岀來的。

這是三豐派太極拳傳人不解的問題:請問寶雞在宣揚三豐太極拳?還是宣傳陳家溝陳式"太極拳"?

地址通知:慕尼黑藝術之家Haus der Kunst 停車場

 

慕尼黑藝術之家Haus der Kunst 停車場

Wir treffen uns am Parkplatz beim Haus der Kunst und Spazieren zu einem Platz im Englischen Garten wo wir beim leisen

Rauschen eines kleinen Wasserfalls die Ruhe genießen können.





再次比較楊氏太極拳和陳氏太極拳之間的異同。





1)代表人物
楊拳,本質是十三勢。代表人物包括張三豐、王宗岳、蔣發、楊露禪等,這些都是神明者。張三豐、王宗岳、蔣發,他們每個人都有關於十三勢的拳論流傳於世。楊露禪的師父陳長興由於書面資料比較少,不能被認定為集大成者,但可以認定為重要的十三勢傳承者。


陳拳,本質是一路。代表人物包括陳鑫、陳子明、陳發科等。陳鑫有著作,陳子明、陳發科有拳照,所以可以認定為一路傳承者。一路的歷史其實很短,按溝裡的說法,一路其實是陳長興、陳耕耘把十三勢改為炮捶練法而創造出來的,也就是說一路是陳長興弄出來的。有關這個看法,筆者也會寫一篇貼文來說明。
傳說中的陳王廷創拳,這個陳王廷其實是不存在的人物,名字是假的,年齡是假的,事蹟也是假的。陳王廷沒有著作,沒有拳照,不可能創拳。筆者會寫出另外一個貼文來說明。


講一路,必須提到砲捶。炮搥是明末清初某個陳氏前輩學了戚家拳,因為砲搥拳頭跟《紀效新書》中戚家拳的拳頭一樣。


陳有本、陳耕耘改拳為一路的說法,只是一個傳說,因為對於陳有本來說,其實是沒有任何書面資料記錄了他的事蹟。







再比較楊氏太極拳和陳氏太極拳的異同。





武當顧式太極拳300多年傳承與陳式太極拳毫無關糸(轉)

陳家溝妄稱是太極拳的發源地很慌唐!


妄稱陳王廷創造太極拳是陳溝人欺世的演義不足以信


武當顧式太極拳300多年傳承與陳式太極拳毫無關糸(轉)

近年來陳家溝妄稱是中國太極拳的發源地,引起了有良知的太極拳界同仁們的一致反感!謹憑清朝嘉慶年間陳長興傳永年楊露禪太極拳一事,否認武當道傳太極拳的存在。推出陳王廷創造太極拳的理念!否認武當是太極拳的祖庭。

陳家溝陳長興的太極拳來自趙堡蔣發的太極拳所傳。而蔣發的趙堡太極拳則由武當張三豐的徒孫山西王宗岳傳授!故趙堡太極拳又稱武當趙堡太極拳訌今己傳600多年,武當趙堡太極拳有清析的傳承關糸歷史,歷代傳人有著作是真正武當道傳太極拳!

武當道傳太極拳的分支很多分散在民間!國家的開放政策使這些中華武術之瑰寶紛紛展現!如武當傳松溪派有600多年傳承的太極內家四明拳!山西新綛有王宗岳後人600年傳承的武當道士太極拳、傅山太極拳;初露尊容300多年傳承的武當顧式太極拳等。這些中國武當道傳太極拳與陳家溝陳式太極拳均無關糸!

陳家溝衝量只能算是陳式太極拳的發祥地!所以陳家溝妄稱是太極拳的發源地很慌唐!妄稱陳王廷創造太極拳是陳溝人欺世的演義不足以信。

武當顧式太極拳300多年傳承比陳式太極拳早,與陳式太極拳之傳承毫無關糸。

武當顧式太極拳由明末清初武當雲遊道長顧殿一傳世,至今歷九代十傳,其道功單傳秘授。據文獻可考,此拳功在華北地域傳承已有300多年。武當顧式太極拳傳人尊武當敬太極祖師張三豐!

武當顧式太極拳源流及主要傳人:
傳世始祖顧殿一(武當山雲遊道士明末清初)
第二代劉丙河北魏縣人
第三代楊老鳳河北魏縣人
第四代陳華(字老利) 河北廣平縣人
第五代盧鳴金(字警眾)河北廣平縣人
第六代張奇河北曲週縣人
第七代張明芹河北曲週縣人
第八代張斌(字敬賢) 河北曲週縣人
第九代劉登信河北雞澤縣人
武當顧式太極拳門內歷代傳人嚴謹師訓,窮畢生精力研磨拳功、道藝,在母架傳承中未做任何刪改,故完整保留了道家傳統太極拳原始古樸的勢架及運轉法門,同時也保有了傳統道家太極拳的精湛內功與技巧。此拳法拳韻風格獨特,拳術訓練模型設計合理,結構緊湊,理精勢嚴法密。理根道家,勢法以卯酉週天的運行模態為築基功法,周身大用以身體左中右三脈循環為主幹,四肢百骸以脊為中軸做雙圈鏡像運化,輔以上中下三盤立面的升降螺旋圈纏,使該拳功呈現出勢架低、起伏大、勁意流轉如藕斷絲連的外在特徵。同時,結合道家導引、吐納工夫,外導內行、動靜並修,使身體外循天地自然之規律,內合肌體生理之節律。更有獨特的勁法、氣法、意法、悟法支持。功成則肌骨滑利,柔似蛇、活如魚,骨正筋柔,體厚身渾。練習此拳,內勁生長明顯,可使練習者身康體健,同時又伴生出實戰性極強的攻防技巧。

武當顧式太極拳傳習有大成就的前輩們誡勉後學者說:“要當英雄漢,須出十缸汗”,諭示行拳煉功一如打鐵過程中的砥礪和水磨功夫;“好難、好難,要想功夫好,就得難”,以此開示能夠成就的“成”者們老實練拳,持身修煉實證,功久則必能成其一藝。

武當顧式太極拳大師劉登信先生,於1990年代客居金陵,將此拳功諸法門輸入南京,洎此薪火相傳。

與陳家溝無關的太極拳述列

作者:李萬斌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正像發生在民國初年的“宋書銘事件”,不是子烏虛有的杜撰,而是真實存在的武林往事一樣。不管宋書銘多麼神龍見首不見尾,他講述的歷史多麼可疑,《宋譜》的文字從文史角度有多少漏洞,但他所傳授的拳藝,卻是真實存在且確有實效的。如果這不是事實,我們實在想像不出來,當年許禹生、紀子修、吳鑑泉這些拳學大佬,有什麼理由為一個並不出名的宋書銘當“托兒”,並在以後為推行宋的主張而不遺餘力。所以說,視而不見或不予承認是不行的。爭論歸爭論,廣大實踐者不是沒有鑑別力的傻瓜。所以,我以為以宋氏太極拳為代表的眾多的源流有序、另有出處的諸家太極拳,還是應實事求是地正視為好,不能因“太極拳起源地掛牌陳家溝”而終結或停滯不前。而且,隨著研究的深入,認識會不斷的深化、提升與更新,產生質的飛躍。一、據《宋氏太極功源流支派論》宋遠橋記:「自餘而上溯,始得太極之功者,授自唐代於歡子許宣平。至餘十四代」。 「所傳太極功之拳名三世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稱長拳者,所雲滔滔無間也。總名太極拳三十七式」。 「俞氏太極功,名日先天拳,亦名長拳。得唐李道子所傳」。 「緣餘遊江南涇縣訪俞家,方知俞家先天拳亦如餘之三十七式。太極之別名也。俞家太極功系唐時李道子所傳」。 「蓮舟與餘常與張松溪、張翠山、殷利亨、莫谷聲相往還。後餘七人再往武當山拜李祖師未遇,於太和山玉虛宮見玉虛子張三豐。三豐蓋張松溪、張翠山師也。民國初年(1912年),許禹生(33歲)偕同武術界享有盛名的紀子修(67歲)、吳鑑泉(42歲)、劉恩瑤、劉彩臣、姜殿臣等,與古稀之年的宋書銘(72歲)相會切磋拳技,“皆隨其所指而跌,奔騰其腕下,莫能自持。宗》)”,獲得慘敗,遂被折服,欽佩之至,磕頭請為弟子。同時,說明宋的太極拳技不是從楊露禪那裡學來的(楊氏父子也不承認有宋書銘這個弟子),是出自家傳。宋書銘太極拳技高深莫測,技折武術名家的真實事件,至今傳頌武林,為習武人所樂道。二、吳圖南先生在《太極拳之研究》一書中講:「北京的白雲觀,張三豐曾在那裡住過。民國初年,我到白雲觀遇見一個道士名叫胡玉璽,當時他在北京教太極拳。 '他也解釋:『太極拳是備而不用的,不是拿它去提倡宗教,道教是以長壽為主的。他自幼從師白雲觀崔理真道長,後來又從學高虎臣道長。經二位大師的教誨,安道長數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繼承了道家太極拳的真諦和絕技,為不使之失傳,安道長願將原始太極拳貢獻出來。該拳內容豐富,結構嚴謹,重視實用。走架開合蓄發,外導內引,練到一定火候,則可築基成真,內氣循任督二脈週天運行。除拳法外,還有太極針、如意、呂祖純陽劍、盤龍棍、太極八卦反手鉤等等。拳械俱備,風格獨特。此拳相傳軒軒皇帝根據蛇鵲相鬥所創,拳譜記載:「皇帝偶行於坡前,看見蛇鵲鬥緊相連。鵲攻尾,首來救;鵲攻首,尾相接;鵲攻中,首尾援。博覽古今的飽學之士,而且對張三豐留傳下來的太極拳練得很好。三十年)在隴縣龍門洞修煉,並留詩數篇--「長劍一杯酒,禹樓萬裡心」就是其中一句。座落在寶雞市區北坡的金台觀,繫張三豐的第一修煉道觀。此觀建於元末明初,約應在1330年至1340年。 《陝西通志》載,永樂間,三豐遇青少年時期的生員張恪(1414年明代解元)於周公廟(岐山縣)朝陽洞。由此可知,此時張三豐肯定在寶雞地區。還有,史載張三豐曾在寶雞的磨性山、釣魚台,扶鳳的景福宮,岐山的五丈原等處也留有足跡。這樣可以推斷張三豐自1281年至1400年,常在寶雞地區活動,歷時百餘年。儘管張三豐乃雲遊道人,四海為家,但可以看出他的大半生活躍在寶雞這塊熱土,難怪不少史志稱“張三豐為寶雞人”。就連明天順六年(1463年)立石,現存於寶雞金台觀的張三豐遺跡記石碑也稱「真仙陝西寶雞人」。可以說,寶雞是張三豐的第二個家。張三豐乃道家的前輩,史無爭議。道家所煉的內丹,也就是吐納術、導引術,其意在修練健身長壽之法。從寶雞隴縣龍門洞張三豐的留詩「長劍一杯酒,禹樓萬裡心」可以看出,他是會武功的。龍門洞系道教全真派創始人邱處機修練的道觀。現存於龍門洞的一個直徑約40厘米,重約40公斤的石球,據考系邱處機、張三豐當年練功的用具。金台觀三孔練功洞及石碑,也反映出張三豐是練習武功的。其中,以萬歷三十九年(1611),知縣朱炳然刻石詩雲:「寶雞金台觀乃張三豐修真處。三豐九節杖、混元衣在焉。尋真何處覓食層城,觀起金台接太清。節在,霞衣猶見五銖輕。員張恪見三豐出行踏雪無痕等,足顯武術練家臥如弓、坐如鐘、行如風的風采。四、《武當》雜誌2003年第8期發表了由華玄子傳授、任趙恩整理、武啟明繪圖的《先天太極拳》一文,認為先天太極拳源於老子,不過當時沒有“太極拳”這個名稱,「太極拳」的名稱是後人所定。老子《道德經》的「無為而無不為,柔弱勝強,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思想,是太極拳的指導思想,是太極拳心法之綱領。老子創立太極拳,後傳關尹喜,關尹喜傳列子,列子傳莊子,以後代有傳人。顯名者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葛洪、陶弘景,唐宋時的許宣平、李道子、呂洞賓、陳摶等。元明時期,張三豐老祖將太極拳集大成而發揚光大,開創武當派,此後太極拳漸漸普及開來,產生眾多流派。五、1985年,武當山發現嫡傳張三豐太極拳,傳出者為武當山在廟道人朱誠德。朱是龍門派第二十四代,河南密縣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生,時年87歲。朱之師金宗成,龍門二十三代,湖北房縣人,清光緒甲申十年(1884)生。 1948年羽化。朱之師爺王理陽,龍門第二十二代,山東人,清嘉靖辛未十六年(1811年)生,1943年羽化。王理陽之師為呂至正。並附有張三豐式太極拳照。六、北京吳鑑泉老先生演練的京都獨一無二的武當派太極拳術。他的太極拳、太極劍和太極刀別具風格。吳老家境貧寒,自幼體弱多病。 29歲時在濟南遊千佛山,在法源寺巧遇拳術高超的老道蘇真人,便多方懇求執弟子禮。蘇真人見他求學心誠,就同意了。從師以後,吳老學會了武當派太極拳小架子一0八式、八方太極拳門四式、龍鳳太極劍八十二式及八步轉環太極刀六十五式。《精武》雜誌1989年第6期,發表了吳鑑泉示範、張凱整理的《武當太極實戰對練》,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較為翔實地展現了這一太極拳的風格與特色。七、《武魂》1986年第4期發表有崇秀珍等撰寫的《稀世秘傳內家拳法武當太極》一文。編前文寫道:「武當太極,又稱張氏太極,相傳為張三豐所創。…北京崇文煥先生習此拳悟悉較深。」八、玄門太極拳,有位四川峨嵋山老者東遊寧波,在梅山傳授,由浙江已故陳偉良所傳。














































九、《少林與太極》2000年第5期及《武魂》雜誌2007年第11期,均發表過由陽玄真人示演遲君子、寧秋離等撰文的《玄門太極拳》情況。其中講,武當山道教玄門太極拳,系武當山祖師張三豐和歷代先師在道教內秘傳玄門之功夫,是1948年湖北襄陽解放時,在谷城縣由陽玄大師之父彭興正(外號「一條」)親自傳授。曾歷經11年苦尋,天道酬勤,終於在古襄陽(今襄樊市)找到武當玄門一條道長的獨生女兒彭玉芳老人。自此,歷史悠久,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武當太極118品”,在塵封半個多世紀後,終於掀起了她神秘的蓋頭。

一條道長是武當玄門第十一代掌門,師法武當山玄門第十代傳人牛怪種。上世紀五十年代,因當時有關部門的某些規定還俗,落腳於襄陽府米公祠(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故裡)附近,1970年仙逝。一條道長的女兒彭玉芳老太,道號陽玄。她的母親一正道長原在四川峨嵋出家,還俗後回到襄陽府,仙逝時高齡98歲。

作者遲君子和寧秋離曾拜師一正大師學藝,一正大師仙逝後,又追隨陽玄師父多年,曾在《少林與太極》雜誌連載介紹襄樊的武當玄門太極拳。彭玉芳老人,享年75歲,養生得法,精神矍鑠,面色紅潤,現任襄樊老年大學武當太極教師。她在古稀之年,深明大義,破除門規,將世代秘不外傳的家傳玄門絕藝披露於世。

(10)《精武》雜誌2003年第8期及2004年第9期均發表過由武華彥撰文、張熙耕演練的「終南山太極拳」的情況,說終南山太極拳,全稱終南山返還太極拳。相傳它起源於陝西終南山。終南山屬秦嶺支脈,在陝西省西安市附近,有許多道教勝地,歷代的道士和隱者在此研習太極術(太極拳的前身)。元朝的道士「火龍真人」賈得升是終南山返還太極拳的始祖。元末明初的道士張三豐向「火龍真人」學習了道家拳法,又進行提煉昇華,在武當山創造了獨特的拳技功法,成為終南山返還太極拳南派鼻祖。此拳又經各代道長逐步擴充,形成一套完整的修練體系,成為道家太極拳的主要代表之一。為了紀念道教中興之主張三豐,後人就將此拳正式定名為「武當三豐原式太極拳」。該拳具有先天返後天的功能,因此而得名。此拳分為南兩派。北派鼻祖高虎臣,曾任清末慈禧時期的宮廷侍衛,後入終南山修道,號稱紫霞真人。

「紫霞真人」高仙原名高虎臣(1816-1952),陝西西安人氏。是清末民初武林中的傳奇人物。他在故鄉學會終南山返還太極拳後,走南闖北,技藝大增,清末曾任宮廷侍衛。八國聯軍攻打京城的時候,高虎臣重歸江湖,成為雲遊道士,將終南山返還太極拳傳至北方。 1911年初,他在東北軍將領許蘭洲的家中結識了八極拳名師李書文,兩人成為好友。 1927年,他在天津將霍殿閣、霍慶雲引薦給溥儀,為八極拳在東北的廣泛傳播起了「搭橋」的作用。為了將終南山返還太極拳和醫藥知識傳下去,有個最佳繼承人,1901年,高虎臣在遼寧的醫巫閩山收14歲的張道成為道童,讓張道成長期隨侍自己學藝。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張道成(1887—1987年)的家鄉在遼寧省新民縣。他精明能幹,很得高道長的歡心,因此學到了終南山返還太極拳的全部功法。張道成往來於醫巫閭山、千山、嶗山、太清宮等地,在瀋陽收張熙耕為關門弟子,傳給他全部武功、藥功和丹功。道教太極拳的歷史源遠流長,傳人大多口傳身授。其基本動作有單操手、對練手、推手(揉手)、十三式、四十八法秘技、一百單八式、劈太極、太極神撲及各類長短軟硬器械套路,輔助練習有開弓、劈板、叼球、靠樁等。另外,還有丹功修練和藥功調理等秘法。本拳所含功法適合不同年齡和層次的人練習,具有護身、健身和修身的作用。

(11)杭州西湖區葛嶺抱樸道院孔雲鵬在《武當》雜誌1993年第1期上發表了“玄門稀世秘傳八卦太極拳”,講杭州抱朴道院寮房王誠顯道長專擅斯技。

(12)據北京體院出版社1991年版郝心蓮編著《中華武術實用百科》308頁載:霍氏太極拳,相傳為清初順治年間,一姓霍的老道(佚名)所傳。因拳式和風格特徵與太極拳不同,後來便稱為「霍氏太極拳」。由河北省南宮縣人氏侯永祥(現在太原市郵電醫院工作)自幼跟其舅父學霍氏太極拳至今。該拳架式短小,動作緊湊,快速有力,以剛濟柔,剛柔相濟,技擊性強,並結合氣功和利用氣力合一的原理,形於外力,長於內勁,以小胜大,以柔克剛。

此外,還有霍氏太極氣功、靜功、動功等功法。練功要訣為氣沉丹田、沉肩墜肘、虛領頂勁、斂神聚氣、用意不用力等。

(13)流傳於邯鄲東部的魏縣、廣平、曲周和雞澤縣的「顧式太極拳」(也有稱盧式的)。經多方考證,此拳為清初遊道顧殿一所傳,顧氏傳拳於魏縣小戶村劉丙,劉丙傳鄰村楊老鳳,楊老鳳傳廣平縣盧董村陳華,陳華傳東村盧鳴金,盧嗚金的主要傳人是曲周縣白寨村張奇,張奇傳子張明芹(是為第七代),繼承張明芹衣缽者為曲周縣霍橋鄉張廠村的張斌,張斌傳雞澤縣雙塔鎮的劉登信(此傳承關係採自劉登信所著( (武當顧式太極拳》一書)。

(14)在浙江省流行的還有神功太極(32歌)、太極八式(八勢)、龍雲剛柔太極拳(一路48歌訣、二路52歌訣)、十三式太極拳(即十三個位名)、圓式氣功太極拳(95勢)、三十六式太極拳、五行太極拳(48勢)等等。

(15)《武當》雜誌2005年第10期發表了王小龍「武當龍門太極拳譜」一文,文章說龍門太極拳又名子午太極拳,教內稱之為傅拳。 ,據傳為明末清初道家龍門派第六代傳人傅山先生所創

。才。 ,是道家龍門派第十六代“真”字輩弟子,道名“真山”,號“朱衣道人”。 ,為反清復明大業而奔波。種。

(16)《武魂》1987年第5期載陳其義整理《武當太極拳古傳歌訣》(裴錫榮《武當武功》一書亦有載,並有武當太極拳八路,計一百零八式歌訣和圖解)。 ,黃庭真髓是為



勢太極拳」及「武當盤手法」及「武當劍法」等拳械。

1929年杭州全國擂台賽時,中央國術館副館長李景林派副裁判長傅劍秋到武當山調查考證。當時我以傅劍秋的門徒一同前往武當山。一路上披荊斬棘,遇匪交鋒,歷盡艱辛,到了武當山紫霄宮,受到徐本善道總熱情禮待。徐道總與傅劍秋老師談經論武,相去甚遠,二人以武會友方式,作了武藝交流,最後,傅劍秋老師拜在徐道總​​門下學習了武當太極拳和劍法以及盤手法等拳械。傅劍秋老師向徐道總詢及「八門」「五手」「十三勢」的涵義時,徐道總告以八門為八卦的干、坎、艮、震、巽、離、坤、兌。五手為金、水、木、火、土。十三勢為棚、捋、擠、按、採、捌、肘、靠、左顧、右盼、中定及前進、後退。所謂“八門”,即練拳時走八卦的八門方向;“五手”是練功時手法上表現五行金、水、木、火、土。在徐道總協助下,我們翻閱了武當山收藏的《雲水集》載有:「八門五手雲龍手,身背寶劍唱道歌;歸隱岩下修道業,太極陰陽奧無邊。」

我們在武當山學習武當拳械及調查考證後,帶回來一些資料,除交李景林副館長外,尚留有少數資料保存至今。當時,李景林副館長召集了楊澄甫、孫祿堂、杜心武、劉百川、高振東、黃文叔、螢桂亭、王薌齋、張兆東等武術名家作了研究,把該「武當拳」命名為「武當太極拳」。研究後拍了集體團體照片保存至今。當時,各派「太極拳」風行全國,而「武當太極拳」還是新的發現,人們對它的認識也不夠成熟,所以未能廣泛傳播。

(17)《武當》1986年2期載有《萬籟聲演練張三豐原式太極拳圖解》。萬籟聲先生介紹說:在1982年12月10日下午,國家體委舉行“全國武術工作會議”,請到會武術同仁,作武術觀摩表演,我除表演了武當少林拳外,又表演了武術正宗的張三豐太極拳。我固非太極本門,可是這所謂太極的老架子,到是落在我的手上。經過這次表演,人們才看到原來張式太極拳的一條老根,還在人間。此原本的張式太極,傳人河北滄州六合門的劉德寬,劉傳趙鑫洲,趙傳於我。萬老還特留詞一首。詞日:

「武當武術數三豐,當之無愧是武宗;徽宗之時常出現,顯於元末又明初;說來二百五六十,這個歲數不為多;劉師爺爺與同年,修真之人天長久;煉精化熏是科學,無人指訣馬腫;少見多怪說無人,偌大武當太和宮;千秋萬代變不了,勸爾小輩少囉嗦。 (18)武當金蟬派猶龍太極拳,又稱隱仙羽化猶龍嫡派

太極拳、七星太極拳。

道士張三豐根據易經太極陰陽變化的理論,觀看蛇鵲之戰之後,以蛇纏鵲啄開合之機,蛇行鵲輾轉飛騰之意,而悟出此拳

。張在東北瀋陽期間,被當地武術界老前輩曲朝祿、吳寶昌所發現。 張傳張鴻逵、閻行莊、曲朝祿、周文濤、王逸樵、熊春懋。 1984年5月在天津傳統武術表演賽中,王逸樵作為特邀代表,在大會上表演了該拳

一部分,這是該拳首次在公開場合露面。反對推手的練習,一生中沒有練習過推手。銳無比,其轉無間,見隙而入。求彼發我接,我發彼接,待懂勁之後,設假象假招引手領招。交戰時,心意氣力四者無可缺一。到。角弓反張,噢手管步如磁石吸鐵,一抬即纏,一發即彈。

(19)1933年版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載:「杜育萬述蔣發受山西師傳歌訣」曰:筋骨要鬆,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舉步輕靈神內斂,莫教斷斷續續一氣研,左宜右有虛實處,意上寓下後天還。

(20)《少林與太極》雜誌2005年第11期發表了遊明生趙蓉二位先生的「武當秘傳松溪太極拳」一文。文中講,松溪太極拳又稱武當南派太極拳,它是一種十分古老的內家拳術,是明代技擊高手張松溪及其傳人在繼承武當內家拳的基礎上,吸收了長江流域僧、岳、杜、趙、洪、慧、智、化八門精華編創而成的一種風格十分獨特的內家拳術。其動作古樸無華,技擊性極強,打中有拿,拿中有跌,一招一勢極重攻防。

(21)《武當》1987年第一期載有劉會峙先生《武當趙堡太極拳的源流及特徵》一文,其中述及趙堡太極一支傳遞關係是,張三豐-王宗岳— —蔣發-邢喜懷——張初臣——陳敬伯——張宗禹——張彥——張應昌——張汶——張金梅——張敬之——侯春秀——劉會教宗等,至此共為十四代。

(22)武當嫡傳金蟾派太極功,為清朝光緒年間由甘鳳池之曾孫甘淡然(字需霖)傳給李瑞東,亦是內家拳中內容豐富的一派武當太極拳。

(23)《武當》1992年第4期發表了雲海仙先生的《武當太極拳一代宗師梁小天》一文。其講梁師小天(l893—1969),名兆瑛,字煥如,號小天。祖居山西,後遷北京,繼而定居天津,早年畢業於北京高等實業學府。梁師自幼喜愛武功和書畫。 「武當正宗太極拳」為梁氏世代家傳(經王宗岳先師傳至西北),梁師小天為第四代傳人。梁家之拳及其太極推手風格與現今各家截然不同,其健身與攻防訣秘有獨到之處。另有「太極樁」及十三式單練套路,器械有武當太極劍、刀、槍、棍等。梁師盡承真傳。

1953年,國家興脩大夥房水庫,梁小天被中央水利部派往撫順,擔任顧問工程師。在撫順利用公園闊地首先開展起群眾性太極拳活動,先後有武術愛好者十數人投拜門下學文習武。自1957年到十年動亂前的歷次省市武術比賽,梁師多次被聘為太極拳裁判長、副總裁判長或總裁判長(年逾古稀參與仲裁,少有先例)。 1959年,撫順市成立“武術協會”,並被市府聘為副主席。

梁小天早年在天津與周恩來相識。抗戰時期,曾以自己的身世,掩護和協助敵後工作人員,並透過他們把自己的獨生子樑方送往延安抗大投身革命。

梁師於「十年動亂」遭不幸。傳授武被視為「反革命活動」。紅衛兵抄家,抄出收藏的書畫文物,和周恩來、劉少奇、傅作義的書信。其中,劉少奇的信竟成了致命的「罪證」受盡屈辱。盛怒之下,臥病難支,於l969年12月離開人世,終年76歲。

附梁師小天早年所談太極拳的傳與失考歷史之傳頌:「太極拳始創於老子,闡述太極拳之玄微與精妙,以為修身養性之本源,由武而術,由術而道,以達其長生,經歷有年,漸漸失去斯拳之原質,或斷或續,走人旁門者甚多。得其訣,總其大成,足跡四海,理解真偽,以傳後世,我民族之健康有所斯敕也。

(24)柳州《南國今報》2006年1O月9日報道有《玉門道家太極拳簡介》,說民間秘傳玉門道家太極拳系道家秘傳拳法,歷代於道家單線承傳,幸有清末民初俗家道人玉恆寶前輩有緣得以承傳此技,才使這一寶貴遺產至今仍能完整保存下來。據傳,此拳是張三豐原傳太極十三勢派生出來的一個支派,與現今社會上傳的各式太極拳有所區別。在招式練法和要領內涵上保留著古拳風貌,勁力剛柔相濟,綿裡藏針,勢有章法,形有意境,動態優美,力感傳神。本拳內煉丹田,外練五弓,拳功一體,注重實戰,分三層進境,四種練法。精熟後,八勁飽滿,彈抖爆發,勁烈剛猛,擊人可穿透筋骨,傷及五臟。演練時形神俱備,陰陽相融,身舒神安,體現出「大練如龍纏,小練如蛇行,靜練如蠕動,快練如雷霆」的獨特風格和內蘊。

(25)《武當》雜誌2000年第2期發表了由段智明傳授,雷勇、鄒帆整理的《崑崙太極拳》一文。據該文講,崑崙太極拳,傳說是由武當山張三豐所創。崑崙太極在近代的承傳中,由於複雜原因,各代傳人也未向後人告知張三豐以後歷代傳人的情況,故也無什麼依據可證實崑崙太極就是張三豐直接所傳之太極。或許只是張三豐門下弟子所創,言祖不言師,就歸在張三豐太極拳體系中而已。總之,此門的真實源頭尚待考證。

據其師鐘建華告知,崑崙太極拳最早由新疆傳到上海。在新疆烏魯木齊有一位叫堤克魯·呼圖克圖的紅教大活佛,大約在上世紀20年代雲游至上海,與北洋軍閥吳佩孚的貼甲護衛智立禪師相遇(智立禪師當時還未出家當和尚,俗名叫王智立),兩人以武會友結成相知,活佛遂將密傳的崑崙太極拳傳授給了智立禪師。

1930年,智立禪師由上海到江蘇無錫,將崑崙太極拳傳授給結義兄弟吳佩孚的又一貼甲護衛江正南和我師鍾建華(我師鍾建華,又名鍾德洋)。江正南乃新中國成立前四川奉節國術館長,鐘建華則是重慶國民黨內二警武術教官。

(26)胡紹與先生《武當太極拳概述》一文,介紹有武當三清正道正宗秘傳「三豐太極拳」。根據《武當秘鑑》作者嚴嘉康(1695—1786,清朝大臣後裔,為免殺身之禍,曾隱武當山為道)手記整理藏書八冊。其第五冊論拳經拳譜裡記載有祖師張三豐創太極拳三十六式。後歷經三代弟子,武當山南極宮尚寶真人秦峰增為五十四式,五代南極宮天禮真人紀芳譜增為七十四式,六代武當山上清觀智軒真人錢強增為八十八式,七代武當山玉虛宮玄武真人陳敬儒發展為一百零八式(附有拳頭動作名稱)。 1929年,武當山南岩宮豐慧道長楊再新得秘藏武當宗譜和武當秘鑑,身懷絕技,還俗下山,始將武當張三豐太極拳公諸於世。

(27)又有楊春編著,張興洲傳授之《道門秘傳武當張祖太極拳》一書介紹:武當張祖太極拳原屬道門秘練之拳法,是一支直接承傳於武當道門的太極門派。他的傳承情況是,第一代張三豐祖師,第二代邱元靖,劉古泉道人,第三代趙太斌道人,第四代元虛子道人,第五代陳玄月道人,第六代艾蓮池道人,第七代李鳳祥道人,第八代尚道明道人,第九代顧殿一,陳蔭昌道人,第十代瞭道人,第十一代徐本善、張鶴亭道人,第十二代張其發、虛無子道人,第十三代張興洲、黃守業居士,第十四代趙峰、楊春等。

(28)更有陳佔奎所著《張三豐太極拳》,道人劉嗣傳所著《武當張三豐太極拳》,以及中國書店版張通述《張三豐太極煉丹秘訣》等書,都有較為翔實的太極拳傳承內容。

(29)河南博愛縣唐村《李氏家譜》所載之太極拳,由明朝時期的千載寺博公道長李春茂而始,隨之,太極拳便在唐村及李氏家族世代相傳,至今,唐村、趙堡一帶也稱太極軟十三。

(30)據《華山道教》載:張三豐將他的太極拳傳於孫碧雲。孫碧雲為馮翊(今陝西大荔)人,13歲入華山為道±,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太祖朱元璋召孫碧雲至南京,住朝天宮,賜衣問“三教優劣” 。永樂初,住持武當山南岩宮。明成祖召孫碧雲人京並賜詩,永樂十一年(1412),敕授道籙司右正一。孫碧雲致力於弘揚教門,將太極發揚光大。

據相關資料顯示,華山華岳廟西城村孟氏第56代後裔孟希宇得自真傳,身懷絕技,將祖傳的「豐盛源」鹽店生意做得格外紅火,遍及三秦,鹽隊由鏢師押運。王小聰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鏢師,往來於晉陝之間,在承辦鹽務採購之餘,將所學太極拳傳於山西鹽行同道。

王小聰,乃華陰西王堡人,少時就在西城子學藝,師從孟貞太,藝成,以鏢師首領押運鹽為生,往來於晉陝之間,將華山太極武術傳播四方,威名遠揚。後改名王宗岳,被奉為「神拳」。其所著《太極拳譜》在清鹹豐年問,由時任河南舞陽縣令的武澄清發現,作為太極拳文化的經典概括而享譽天下。由於王宗岳的引領,鄉人多有尚武之風,於太極拳術亦代有傳人。西王堡流傳至今的“血故事”,充分體現了王宗岳所秉承的尚武精神。民國時期,其後裔王連芳繼承家傳,為著名鏢師,押鏢而行,走鏢於山東、山西、陝西之間。新中國成立後,王連芳應政府所託,在岳廟中學、華山中學和敷水中學為師生傳授太極拳和推手散打,名重一時。他所說的拳理“長打短,手上軟,短打長,腳上忙”,“高捧低壓,裡鉤外挎”,“手是兩扇門,全憑腳打人”,通俗易懂,實戰性強,深得師生喜愛。

岳西村旁的宗岳廟,相傳為,感謝王孟先輩拳師在武術上的卓越貢獻,其後人立碑紀念,以盡對華山太極武術前賢的虔誠之情。廟內現在仍殘留練拳、格鬥壁畫,可惜功法口訣已不復存。 2005年4月,宗岳神殿碑在岳西村發掘出土,該碑為明朝天啟元年所立,鑿鑿有據,太極拳淵源紛說之謎始見端倪。

(31)除上述諸派太極之外,尚有《少林延壽法》一書所載之「少林綜合太極拳」。其介紹說,少林太極拳是宋代福仁高僧模仿其他太極門派動作,結合少林心意拳、柔拳、蓮花拳而創編的,與太極拳形態、動作相似的一個拳種。其特徵是形柔內含剛,意主而潛力,靜松雙兼固。無論老少,體強體弱可練習少林太極拳,日久能延年益壽。

其練法歌訣曰:「太極頭上懸,自然鬚吊頂,下頦向裡收,眼隨全身走,舌卷項上齶,眉中顏面靜,從容皆自然,口合目微縫,神態仿禪仙,松靜力集中。 :「身立穩中正,騰翻腰背功,支上半架山,下重靜中鬆,迴轉放兩腿,不可用力繃,身法重腰背,主宰一身靈。」手訣日:「少林太極花手,五枚花瓣任放收,推手意先手後隨,非曲非直掌心空,移身善用十字手,變勢雙手膝上停。 :「抬足柔而輕,落腳不響聲,輕身腳為軸,收足活而鬆,足為人之根,穩固中求精。 ,虛實要分明。需要輕。一路起落勢如仙。招招勢

似舞演。

太極拳是元末明初張三豐在金台觀所創而不是陳家溝陳王廷!


摘要:八百年前,道教宗師張三豐,承寶雞金台觀太極文化之仙靈,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創立太極拳並發揚光大,成為中華文化之瑰寶。太極是中國核心的哲學思想之一。太極拳是三豐祖師所遺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武術之精華。傳承太極拳可以“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太極拳現已納入國際賽事的運動項目和最受歡迎的健康運動之一,也成為寶雞金台區這個發源之地最重要最主要的文化符號。三豐太極拳世代相傳,流光溢彩,傳遍了祖國大江南北,遠播了五洲四海。

一、寶雞金台觀是張三豐祖師第一道場

據史料記裁,一代高道張三豐在金台觀修道五六十年,此地是高道張三豐「第一道場」。

寶雞市位於陝西省西端,是炎帝故裡,週秦王朝的發祥地,是古絲路的重要節點城市,也是中原通往西北和西南的交通要道,文化積累十分深厚。位於寶雞市區北坡的金台觀,是全國僅此一處主奉張三豐的祖廟。金台觀建於宋朝末年,在元末明初形成規模,是一處既具有黃土高原氣息,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窯洞式道觀古建築群。 《寶雞郡志》有這麼一段話:「飛閣玲瓏,朱欄璀璨,每旭日東升,夕陽晚照,則光流天際,彩徹雲衢,古今艷稱赤城流霞,金閣在望,而天台不得專美。

張三豐是元明之際集道學、武學等於一身的傳奇人物。 《明史》卷299《張三豐傳》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遣使覓食之,不得。曾做過兩年的中山博陵(今河北定縣)縣令,因難以忍受官場約束,便掛印辭職。 20多歲時,他把家中財物分給鄉人,然後束裝,攜帶兩名家童飄然遠遊。元朝末年,遊歷了30年的張三豐來到陝西寶雞,看到這裡山清水秀,蒼松翠柏間小徑蜿蜒,深邃清幽,心中十分愜意,便決定在山中的金檯面居住下來。



張三豐定居金台觀後,結廬構殿,吟詩作賦,揮毫寫書,練功種地,修行傳道,行醫救生,廣布善事,深得當地居民的喜愛和擁戴,也擴大了金台觀的影響。為此,在寶雞民間,至今流傳著許多他的傳奇故事。張三豐遍遊大江南北,往來於名山古剎,結交各類江湖人物,研習拳術,講究丹法,名望越傳越高,被明朝皇帝所艷羨慕。明太祖朱元璋聽說張三豐居住在寶雞金台觀,就馬上派人赴寶雞山中尋覓,張三豐避而不見。即使是朱元璋為清理和整頓道教而想請張三豐任道司之職時,他仍然避而不仕。明成祖棣也派寶雞醫官蘇欽等人遍訪名山,十年而不遇。據說張三豐以詩詞托孫碧雲轉奏皇帝,顯示自己隱逸修道不喜熱鬧的心跡。明代數位皇帝先後封張三豐為「通微顯化真人」、「韜光尚志真仙」、「清虛元妙真君」、「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等名號。張三豐曾在寶雞流傳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說,至今逢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十月初十金台觀廟會,前來朝拜求福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香煙繚繞,香火旺盛。



據《陝西通志》載:「永樂間,三豐遇青少年時期的生員張恪於周公廟(岐山縣)朝陽洞。」看到了張三豐出行踏雪無痕等,足顯武術練家臥如弓、坐如鐘、行如風的風采。張恪是1414年的明朝解元,此時張三豐就在寶雞。 《四庫全書·陝西通志》記載:「張君寶,在金時,寓居寶雞之金台觀修煉,洪武初復來寶雞」。張三豐還在道教龍門派龍派祖庭---寶雞隴縣龍門道院洞留下「長劍一杯酒,禹樓萬裡心」的詩句。

金台古觀留存許多張三豐蹤跡。如今,金台觀的「三絕:神鋤定柱、瓜皮書、翻耳瓦罐文物存世,處處閃爍著張三豐留給後人的智慧與啟迪。金台古觀的三孔煉功洞、石碑,觀內還有一棵張三豐當年種的樹。跡。的龍門洞道院,現存於山洞的一個直徑約40厘米,重約40公斤的石球,據考系邱處機、張三豐當年練功的用具。自1281年至1400年,常在寶雞地區活動,歷時五、六十年。 ),知縣朱炳然刻石詩雲:「寶雞金台觀乃三豐修真處。三豐九節杖、混元衣在焉。尋真何處覓食城,觀起金台接太清。鳩杖尚留九節在,霞衣猶見五銖輕。聞目野鶴亦自適,流水桃花空複情。歌罷懷仙一長嘯,昔陽紅照萬山明。 」另有一碑為範宗鎮《仙師張三豐洞》題詠「九節蒼藤杖還在」之句。這些器具充分說明他是習練武功的。

二、太極拳是元末明初張三豐在金台觀所創

寶雞是一塊神奇的地方。水分南北;七千年前,北首嶺人在此悟人和之道,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於是國人壽長永康;五千年前,炎帝在此悟五穀之道,遍嘗百草,農作物教民,於是中華文明開啟;三千年前,週秦在此悟王霸之道,以德治國,以法拓土,於是天下一統、國富民強;二千年前,高祖、肅宗在此悟兵家之道,陳倉暗渡,啟漢興唐,於是乾坤扭轉,祥瑞呈現;特別是八百年前,道教宗師張三豐在寶雞金台觀悟太極之道,創立了太極拳,使其成為世界級

文化資源,也成就了「太極之源·仙道金台」的美名。之理。蛇和喜鵲正在「纏鬥」。尾部一齊來夾攻喜鵲。三豐似有所悟,這難倒不就是我反覆參悟的太極陰陽互變道理嗎。千,自然、和諧、陰陽互變,又有什麼比這自然的東西更好的呢。道理,結合他修練的內丹功力,承寶雞金台觀太極文化之仙靈,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經過這樣數十年的親身實踐的修煉,深悟道家養生、易數、兵法、拳法、醫理和哲理,集中華五千年文化精華之大成,而創絕世獨有的科學的內家拳法——太極十三勢。與九宮為緯、合成太極拳術五行八卦十三式,突顯「以武演道,以道顯武」的特徵。



由此,張三豐確立了太極拳以道教的太極、陰陽、內丹元氣為理論基礎;思想上主張“性命雙修”,練養結合。遵循人體的自然規律,動靜相間,形神兼備。尤為突顯清靜自然,柔弱不爭,飄然灑脫的思想。形成了即是修身養性,通往大道的方法;又是強身健體,防身自衛的武術。張三豐發現有修練內丹而又練「剛猛之拳」的人,用力過猛、失去了中和自然的道理,大傷元氣。於是,他以太極拳來改變這些修道者的不當之舉,減少那種出力沒長進的現象。他提出:「願天下英雄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的號召,以此來改變技擊的不必要消耗。張三豐在指導弟子修練時傳下了《道要秘訣歌》《打坐歌》《太極拳論》《練太極拳須聚氣斂神論》《龍虎還丹指迷歌》等不下數十種修煉太極拳的經典要論,是為後世傳人弟子不可多得的修習資料。張三豐太極拳講究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步、退步、右顧、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剋也。其虛靈,含拔,鬆腰,定虛實,沉墜,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此太極拳之十要,學者不二法門也。他認為學太極拳為入道之基,入道以養心定性,聚氣斂神為主。故習此拳,亦須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擾之,氣不外聚,神必亂之。心性不接,神氣不相交,則全身之四體百脈,莫不盡死,雖依勢作用,法無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斂神聚氣,則打坐之舉不可缺,行功之法不可廢也。學者須於動靜之中尋太極之益,於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剋之理,然後混七二之數渾然成無極,心性神氣,相隨作用,則心安性定,神斂氣聚,一身中之太極成,陰陽交,動靜合,全身之四體百脈,週流通暢,不黏不滯,斯可以傳吾法矣。 」



張三豐定居寶雞,曾屢次雲遊武當山。在山上“創草廬居之”,煉丹,與其徒在武當山修道授拳,明成祖專為他營建武當官觀,所以其拳法流傳了下來。張三豐太極十三式,呈現左右交替的動作架(即單式演練,無套路),且伴以氣息行走要術。金雞獨立、六是單鞭救主、七是倒騎玉龍、八是雙風貫耳、九是順風擺柳、十是葉底看桃、十一是活步走宮、十二是懷抱雙月、十三是真氣煉丹。五《張三豐太極煉丹秘訣》《張三豐太極煉丹秘訣》中,幾篇有關太極拳的論著,如《太極拳論》、 《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太極行功法》《太極拳歌》《太極拳七十二路圖勢》等五篇,篇篇都是張三豐講太極拳與行功之奧妙。太極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經張三豐和弟子的傳承,其和諧包容、剛柔相濟的思想,對人們涵養品格心性,奠基素養有極為重要的角色。拳擊比賽,盛況空前。太極文化



黃帝內經》《黃庭經》《道德經》《紀效新書》等中國傳統哲學、醫術、武術等經典著作,並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道、儒等文化的合理內容,故太極拳被稱為「國粹」

。是真正的根源。者,是發揚光大者。理、拳技、戰略戰術,因而形成了獨到的內家拳見解。拳法自然。 ,就應順乎自然規律自成法則,張三豐在創拳過程中,始終貫穿著道法自然的法則,按照「順其自然」的規律行拳。圓形運動。萬物的變化越是伸展,離道越遠,而最後仍要收斂,回到道上。換句話說,道的運行規律是一個圓。據此原理,張三豐創下的太極拳均以圓弧軌跡為主,在行拳過程中或平圈、或立圈、或斜圈、或止圈、或倒圈、或半圓……均走弧形,變化多端。 3. 拳法陰陽。俗話說:「不懂陰陽,就無法練習太極拳。」說明通曉陰陽規律對練習太極拳極為重要。 4. 貴柔處雌的戰略觀。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八章中說:「知其雄,守其雌。」老子認為知堅強者最好經常處在柔弱地位,這樣才能避免過早走向死亡的結局。張三豐運用這種貴柔處雌的思想,形成了武當內家拳「尚變不尚力,貴化不貴抗,尚走不尚頂」的技擊特徵。也就是說,張三豐內家拳在技術上專講柔化,不在氣力上勝人。在訓練上,也純以養氣為主。練拳時,忌用蠻力,務使全身鬆開,氣血貫注,日久自成內功。與敵交手,以手之圓轉勁化解敵擊來之直勁,而不採取以硬碰硬的打法,以腳之走來避開與敵互相頂撞的打法。但貴柔守雌不是內家拳之終極目的,其終極目的是以柔克剛。在技​​術打擊過程中,要求達到身似遊龍,步踏九官,手運纏裹,出手軟如綿,上身硬似鐵。對抗時,以變應變,隨意而動,似攻似守,似髮似收,如水之流,似雲之繞,奠測端倪,達到動靜自如的境界。 5. 後發製人的戰術觀。張三豐根據老子「不敢為天下先」的哲學思想,結合孫武的「後發先至以製人」的兵家戰術。由張三豐創立的太極拳是從道教經書中汲取了精華,引申而來。其拳法的特點是,即註重內功和陰陽變化,講求意、氣、力的協調統一,動作沉穩,姿勢含蓄,勁力渾厚,神意悠然。這些特徵無不與道家的清靜柔弱、淡泊無為的主張和道教的「三寶修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相吻合,內以養生,外以卻惡,可以說是留給後世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張三豐太極拳並非一味講“柔”,亦有迅猛之意,發勁時實則有六合三催。精與神合、神與氣合、氣與精合謂之內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謂之外三合,內外三合謂之六合;勁起於腳、主宰於腰、發於背、達於手指,以腰催身、以身催肩、以肩催手謂之三催。其拳風格如下:1、強調心息相依,任其自然。其旨在效法自然,返璞歸真,體現了道家的「天人合一」觀;2、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的技擊原則;3、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4 、以陰陽、五行、八卦、九宮學說作為此拳原理依據;5、講究神氣合一、凝神聚氣;6、整體發勁,腰不動,手不發;7、含而不露,蓄而不發;8、形體動作要求:松、正、靜、連;9、講究腰、襠、腿三功。

張三豐十三式太極拳: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擠、按,即(先天八卦)乾、坤、坎、離、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盼、顧、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則為十三勢也。張三豐太極拳有十三勢歌,即: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 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滯。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勢勢揆心須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淨氣騰然。尾閩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仔細留心向推求,伸屈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工夫無息法自休。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意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貽。 《太極十三勢歌》短短的一百四十個字,把太極拳的主旨闡述地詳盡無餘。

張三豐太極拳練起來快慢適中,步法靈活、運行自然、襠法可低可高,氣隨意運、身隨神行、隨屈就伸、柔中有剛、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經過幾代弟子傳到陳氏、楊氏等人中經改良便成了陳氏、楊氏的新型太極拳。

張三豐等道家道教修練內丹的目的和拳術因最求的目的不一樣,內丹術要把煉金術神往更高層次上推進,即涉及到內丹術的大周天、小周天,也就是到第三步的上丹田,即到百會、泥丸上。上丹田是煉神還虛,又叫「煉虛合道」。上丹田(兩眉之間的印堂穴,與玉枕穴相對,在百會穴與會陰穴垂直相交線上)是藏神之府,是煉神還虛之舍。張三豐祖師強調,在煉功過程中,上丹田是「調意」、控製藥物(精、氣)、調整火候之指揮中心。常說:「還精補腦」是透過煉精化氣的系列過程,到能煉到真氣充盈凝集成丹於上丹田後,可使精力充沛,記憶力增強,智慧開發,三丹田成一體,神意、氣力合一,出現人體先天的潛在功能。內丹功煉到此境界,太極拳內功則出神入化,發人深省於無形之中。內丹術的整個過程是透過精、氣、神的高度結合,會產生一種超能量,這種能量是宗教(功態)體驗,也感覺神秘體驗的內容。煉神還虛是能夠把自己的精、氣、神能量,集合到自己的上丹田,而上中下三丹田又是一個整體的感覺。這便是修練的最高境界。由於道家道教修煉的最高境界是“煉虛合道”,即是在上丹田煉養,而作為武術的太極拳,則是在中丹田將力量往四肢去發展。這就是說,太極拳修練是在中丹田煉氣化神,也就是讓自己的神、氣、力,聚集在這個點上,產生的力量可以由身肢向外發放。比較純粹的道教內丹術的修煉,追求的是靈魂的昇華,精、氣、神結合以後,在大腦裡面會產生新的元神,或者說體內有新的能量物質,是信息靈魂式的無形,這在練太極拳中有那種體驗的人是不多的。這就是三丹田太極理論和實踐。也是說我們要全面提升太極拳功力還是要靜功德坐練和站樁的內動和意動來達到搞功夫境界。

太極拳是元末明初張三豐在金台觀所創而不是陳家溝陳王廷!




(作者:馮睿)

業界證實太極拳非陳家溝陳王廷所創(之二)


業界證實太極拳非陳家溝陳王廷所創(之二)(2013-07-01 10:13:51)


太極拳源流與發展研究—李師融、李萬斌、劉曄挺


內容簡介

本書的編著構思,是在《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述》(李師融、李永傑編著台北逸文武學書館2007年6月出版)的基礎上,增加《太極拳聖王宗岳考》的考證,刪除《現代太極拳譜》,並對近年的太極拳源流大戰如實反映,使後人不忘這段歷史教訓。本書的其餘部分,也根據新的情勢和新的史料,在內容、文字作某些補充修改,結構也有若干調整。目的是代表傳統太極拳各派的民間源流觀,填補太極拳源流的空白,實事求是地為太極拳源流正本清源。

太極拳源流的考證難度較大,原因是近七十餘年,由於某些「學術權威」以權誤導,樹立和推廣「清初河南省陳家溝人陳王廷首創太極拳」的謬論(簡稱「陳王廷創拳說」)。製造了一系列否定明代太極拳史和文化遺產的虛假材料,使後人真假難分;「權威人氏」說假話很容易,既不費力影響又大;民間的太極拳人要去偽存真,需找充分證據。消除其負面影響,耗費精力和時間,要比「權威」造假,多花十倍或更多精力,因此,本書是經歷十八年的研究,才稍有所得。

去偽存真不僅費時費力,還要講究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須利其器。」有了正確的考證方法,才能收到預期效果。為此,本書在第一章,首先總結我們在十八年的研究中,探索出的考證方法,以具體實例加以闡述。旨在提高讀者辨識真偽的能力。在人民的監督下,杜絕虛偽源流觀的死灰復燃。

太極拳譜是考證太極拳源流的重要證據。太極拳譜隨時代的發展,就是太極拳事業前進的「里程碑」與「指路明燈」。經典拳譜深受歷代太極拳名家推崇,更是研究太極拳創建階段的關鍵證據。歷代名家所推崇的經典拳譜就是:張三豐拳訣、王宗岳拳論、蔣發拳解。合而稱之,叫「三代經典」。都是明朝重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明代的經典拳譜愈是重要,受「權威」的否定就愈加嚴重,存在的疑難問題也就越多。因此,本書的考證重點是明朝的“三代經典”,及其著者的歷史功績。

本書是李師融、李萬斌、劉曄挺三人共同完成的著作。各人的分工是:劉曄挺負責《太極拳聖王宗岳的身世考》、《王宗岳太極拳在山西的傳播》;第四編由李師融、李萬斌負責合著;其餘部分均由李師融執筆,全書各章節都經過集體討論而定稿。由於源流問題的複雜性,本書只能述其要點,可能還有未盡之處,缺點錯誤也在所難免、深望各界同仁不吝指正。


目錄

第一編緒論

太極拳源流考證方法及實例

第一節考證的原則

第二節考證的實例

第二編太極拳源流大論戰紀實

第二章評唐豪、顧留馨的太極拳源流說教

資料一:陳王廷不是太極拳創始人

資料二:評唐豪《王宗岳考》的作偽伎倆

資料三:疑古思潮及唐豪的太極拳“考證」

資料四:極左思潮與顧留馨的太極拳研究

第三章評康戈武與溫縣官方的互利合作

資料五:《中國武術史》中關於太極拳源流論述三則

資料六:《中國武術史》太極拳源流觀中值得商榷的幾個問題

資料七:《中國武術史》宣揚的太極拳源流,故意顛倒是非

資料八:趙堡掌門陳敬柏傳拳陳溝考

資料九:集體智慧的結晶

資料十:全面梳理太極拳發展脈絡

資料十一:如此「梳理」貽誤拳史

資料十二:對康戈武先生《序一三讀<</FONT>陳氏太極拳圖說>》的釋疑與商榷

資料十三:太極拳與《太極拳論》命名的由來考

第四章揭露虛偽拳史打假

資料十四:揭露某些國家機關以虛偽的太極拳史向國家、聯合國申報非物質類世界文化遺產的信訪函資料

十五: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揭牌儀式在陳家溝舉行

資料十六:反映國寶太極拳史的官民矛盾及當前事態發展的稟報信

資料十七:論陳家溝不是太極拳發源地

資料十八:解讀:溫縣被命名為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

資料十九:再論陳家溝(溫縣)不是太極拳發源地

資料二十:群策群力正本清源二十年

第三編明代的源流及「太極三祖」的創業功績



第五章張三豐是太極拳(十三勢)的締造者

第一節張三豐祖師身世考析

第二節張三豐是太極拳(十三勢)的締造者

第三節張三豐拳譜

第六章王宗岳對太極拳理論的貢獻

第一節山西新綛人劉曄挺對王宗岳的調研與考證

第二節太極拳聖王宗岳的生平考析

第三節王宗岳的主要拳譜及名家註釋

第四節王宗岳譜寫《太極拳譜》之原貌考證

第五節王宗岳拳譜的傳世途徑

第六節「王宗岳太極拳」在山西的傳播

第七節宗岳故裡行,綿綿太極情

第七章蔣發祖師開創太極拳事業的先河

第一節蔣發祖師的生平考析

第二節蔣發祖師對太極拳理論的貢獻-《太極法說》(拳解37篇)

第三節蔣發的其它拳譜

第四節蔣發祖師點燃北派太極拳的燎原之火

第四編清代和現代太極拳各派的崛起和發展

趙堡太極拳的歷史

第一節趙堡太極拳的拳史無可非議

第二節趙堡太極拳是現代太極拳六大派的母派

第三節趙堡太極拳派對太極拳譜的貢獻

第四節趙堡太極拳的成長歷史

附錄趙堡太極拳傳表

第九章陳式太極拳的曲線發展

第一節太極拳何時傳入陳式太極拳?

第二節陳式太極拳與趙堡太極拳兩派的傳承關係

第三節陳式太極拳的重要傳人

第四節曲線發展欲速不達

附錄陳氏太極拳傳遞表

第十章楊式太極拳席捲國內外的歷史功績

第一節創始人楊祿禪及四代掌門的創業功績

第二節現代傳人風起雲湧,紮根國內,走向世界

第三節河北永年是中國太極拳的發祥地

附錄楊氏太極拳傳遞表

第十一章武式太極拳的誕生與發展

第一節武式太極拳創始人及主要傳人簡介

第二節武式太極拳的拳譜

第三節有關三篇古譜作者的討論

第四節「舞陽謊言」對太極拳源流的誤導

第五節對徐震《太極拳考信錄》及《辨偽》的評述

附錄武氏太極拳傳遞表

第十二章吳式太極拳的創始及成長

第一節吳式太極拳創始人及吳家主要傳人的功績

第二節吳式太極拳主要的外姓傳人及其貢獻

附錄吳氏太極拳傳遞表

第十三章孫式太極拳的誕生與發展

第一節孫式太極拳的創始人及其貢獻

第二節孫氏太極拳的主要傳人及其貢獻

附錄孫氏太極拳傳遞錶



附編太極拳源流研究參考文獻目錄索

胡编乱造的陈王廷和蒋发的传奇故事

从陈家沟一世祖陈卜算起,陈王廷是第九代。那时候,满清正想入关,那些官兵都是些中看不中吃的家伙,一个败仗接一个败仗,最后连领兵元帅也被人家活捉了。陈王廷就在这时候去考武举。他倒不是想当官往上爬,是想弄个一官半职,好领兵去关外抵抗清兵。在校场上,他一马三箭,三马九箭,射了个“凤夺巢”。啥叫“凤夺巢”?便是第一箭射中红心后,第二箭把第一箭顶出去,然后第二箭再把第三箭顶出去。就象鸟儿夺窝一样。本来,射中一箭,鼓吏要擂一回鼓,这就是告诉主考官,箭儿射中了红心。谁知鼓吏早得了别人的好处,便装着傻看故意不擂鼓。结果,陈王廷射中了九箭,他只擂了三回鼓。九箭中了三箭,连个武举的边儿也粘不上。陈王廷一怒,便把鼓吏杀了。为了避祸,他便闯出了校场,去登封投李际遇。这李际遇原来是个武举,因为不满明朝的黑暗,在登封少林寺后边的玉带山树起了起义大旗,并且和闯王有了联络。陈王廷在玉带山上认识了蒋发。晚年,他创编了太极拳。提起他的故事,可就多喽,现在,就给你讲几个。

玉带山英雄结义

  崇祯年间的一天,登封县玉带山下,一匹红色战马,顺着大路“踏踏踏”飞奔而来。马上坐着一人,面如重枣,长髯飘胸,身穿绿色战袍,鞍桥上横担着一柄青龙偃月大刀。猛一看,真如三国时的关公重新出世,他就是外号“二关公”、陈家的九世祖陈王廷。陈王廷来到玉带山下,但见山高林密,峰险坡陡,可是东瞅西望,眼前无人可以问路,无奈只得顺着盘山道上山。正走时,忽听见路旁树林中有人唱歌,陈王廷侧耳一听,听见唱道:“老子生长在深山,不怕皇帝不怕官,崇祯老儿从此过,也得留下买路钱。”不一会,一个砍柴的担着两大捆山柴,从林子里走了出来。路过陈王廷身边时,怀疑地打量他一眼,一声没吭,担着柴顺着盘山道,象飞一样跑去。

  陈王廷放马追了一陈,也没追上。心想: “这个人腿脚好快啊!担着那么重的柴担,走的又是盘山路,我还追不上他,看来不是平常人!”于是赶忙喊道: “前面那位仁兄,请停一下脚步,小弟有事请教!”那人把柴担当路一放,问道:“啥事?”陈王廷见他身材高大,体格魁梧,走了这么长山路,又担着重担,却面不改色,气不发喘,不由心中十分敬佩,忙笑着说:“我想上山找一位朋友,想向仁兄问一下路。”那人上下打量陈王廷一眼说:“不知你这位朋友姓什么?叫什么?干什么为生?”陈王廷不想把投奔李际遇的事告诉这个人,忙摇摇头说:“我这个朋友说出来只怕老兄不一定知道!”那人见陈王廷言语支吾,早已怀疑,冷笑一声说:“朋友来我们玉带山,走亲戚访朋友都可以,我们以礼对待,如果操着孬心,可别怪我们山中人无礼!”说罢,担起柴担走了。

  陈王廷下马歇息了一会,又上马继续上山。谁知才转过一个山角,却听见树林中一声呼啸,拥出一支人马,拦住了去路。领头的大汉手持单刀高声怒骂:“你们这些杀不完的害民贼,近处的官兵,哪一个听见玉带山三个字,不吓得屁滚尿来你小子倒吃了熊心豹子胆,单人独马敢来打听虚实!看来你是寿星老儿上吊--活的不耐烦了!”

  陈王廷看看大汉,明明是刚才那个砍柴的。正要下马答话,又听那人喝道:“兄弟们动手!”只见他带来的人马,个个刀出鞘,弓上弦,一个罗圈阵,早将陈王廷围在中间。

  陈王廷心中虽然做好了防备万一的准备,还是笑眯眯地问:“不知我兄高姓大名?”那人道:“老子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蒋名发。谅你们这些害民贼不会不知道老子大名!”说罢,飞刀朝陈王廷砍来。

  陈王廷听他一句一个“害民贼”,知道他把自己当成了官兵,不由心中暗笑:“这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哩!看来他一定是李际遇的人。”随即挥动大刀,遮架拦挡,并不还手。不几回合,陈王廷着急上山,就瞅个破绽,将蒋发手中单刀磕飞了。蒋发叫声“不好”,带着人马顺着盘山道跑了。

  陈王廷又放马走了一阵,来到了一个两边都是悬崖陡壁的地方,中间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只见远处闪出一个大寨。这座大寨,三面高山环抱,只有这一条路可通,不由得为李际遇选择这个地方暗暗叫好。忽听人高喊一声“放箭!”刹时间,路旁草丛丛、峭壁上、树林里,弓弦乱响,那箭就象乱飞的蝗虫一样,照陈王廷射来。陈王廷单手使开大刀,上护人,下护马,噼哩啪啦,把箭纷纷打落在地下。他一面纵马冲向寨门,一面高声大喊:“山上好汉听真,我乃怀庆府温县的陈王廷,特地来拜访李寨主!”早有人把消息报给了李际遇。

  陈王廷等了一会儿,就听咕咚咚三声大炮响,寨门大开,刀枪耀眼,冲出一股人马。前边一匹白马上坐着一位英雄。陈王廷知道此入必是李际遇,急忙下马,上前见礼。那人下马还礼,笑着说:“听说陈兄在校场杀了人,正想派人请你来山寨避避风头,想不到陈兄不请自到了。”又将蒋发给陈王廷作了介绍,说蒋发因为是飞毛腿,所以经常巡山放哨。陈王廷说:“我们早就认识了。”蒋发说:“上月有一队官兵,来找我们山寨的麻烦,中了我们的圈套,被兄弟一阵乱箭,没留下一个活的。今天,亏得陈兄武艺高强,要不然,非当屈死鬼不可!”说得李际遇、陈王廷都笑了起来。

  陈王廷在山寨住了一段时间,每天和李际遇商量起义大事,又帮山寨杀退了几股官兵。因为他武艺高强,为人谦虚,很受山寨上大小将士的喜爱。李际遇遂和他结拜为兄弟。后来,李际遇见清兵不断攻打山海关,明朝的官兵们无人再追查陈王廷的事,就派他下山,到黄河北岸,暗地联络人马,准备起义时,南北呼应。陈王廷这才单人独马,回到了陈家沟。

陈王廷义收蒋发

  陈王廷离开玉带山,回到陈家沟后,借着练武的机会,秘密联络相好的朋友,准备玉带山起义后,也树立义旗,南北呼应。可是一直等了半年,也不见玉带山起义的消息,不禁心中十分疑惑。

  一天,他去城里赶会,听一个从登封贩卖货物回来的客--人说,李际遇中了官兵的计,被官兵攻破了山寨。李际遇重伤被俘,蒋发带领其余弟兄们冲出重围,不知下落。传说李际遇被官兵杀害那天,尽管满身伤痕,还威武不屈骂不绝口。死后尸体不倒。官府贴出告示,不准为李际遇收尸。但他的尸首还是被老百姓偷去埋葬了。

  陈王廷听到这个消息,只能暗暗流泪,回去就病了起来。就在他有病的时候,李闯王打到了北京,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清兵一直打到了北京,李闯王退出了北京。

  陈王廷因身体虚弱,整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在家中看书。

  一天,他正在家中指点几个徒弟练习枪棒,外面跑来一个年青人,说村中有几个年青人,欺侮一个要饭的,被要饭的打倒在地,请师父快去。陈王廷心中一惊,忙放下枪棒,随着众人走到大街上来。远远看见一个彪形大汉,正挥动拳头,追打几个年青人,一边打,一边嘴里骂不绝口。

  陈王廷见那人虽然破衣烂衫,而黄肌瘦,却身手利素,看来武功根底不浅。仔细一看,原来不是别人,正是玉带山上自己结识的蒋发,不禁惊叫了一声,几步跑到蒋发面前,叫道:“贤弟,你还认得我吗?”蒋发见了陈王廷,丢了众人,咕咚一声,跪倒在地上,痛哭起来。他说:“王廷兄,你让我找得好苦啊!可惜李大哥他……”陈王廷赶忙把他拉到家里,一边叫家里人给蒋发找替换衣服,一边去做饭。蒋发换了衣服,吃了饭,两人才说起话来。

  原来蒋发冲出官兵包围圈后,和兄弟们跑散了。听说李际遇被官兵抓去,押在大牢里,便趁夜深人静时,闯入大牢,想把李际遇救出来,谁知被官兵发觉,身上中了暗箭,也被官兵抓住,打入死牢。他乘官兵不防备,掰开脖子上戴的枷,砸断脚上戴的镣,带着箭伤,穿房越脊,跑了出来,改名换姓到处流浪,想来投靠陈王廷,又怕连累陈家。后来见明朝灭亡,清兵入关,没人再问这件事,他才一路要着饭,找到了陈家沟。谁知一进村,几个刚学武的年青人想找他开心,被他打得东倒西歪。要不是陈王廷赶到,恐怕那几个年青人还要吃更大的苦头。

  陈王廷当下说道:“贤弟,以后,陈家沟就是你的家,你请放心大胆住下来吧!对外,你是陈家的长工;对内,咱们是兄弟。”从此,蒋发就在陈家沟住了下来,农忙时和陈王廷一起下田干活,农闲时就一起讲论拳械。因他为人厚道,人们便亲热地叫他蒋把式(把式是对长工的一种称呼)。

  这年秋收,陈王廷和蒋发正在地里干活,一只兔子从面前窜过。陈王廷有意试试蒋发的飞毛腿,故意说:“咦!好一块肉,可惜没带弓箭来,白白叫跑了

!”蒋发说:“看我的!”说罢,放开脚步,象飞一样追了上去。没出一畛地,

就把兔子活捉了回来。他来到陈王廷跟前,用一只手指把兔腿一敲,早将兔腿

敲断,顺手扔在地下。陈王廷哈哈大笑说:“飞毛腿,飞毛腿!”两人正在说

话,一只饿鹰发现了在地下挣命的兔子,从空中一下子平冲下来,用爪抓住兔

子就飞。陈王廷也不怠慢,一纵身,平地腾空一丈多高,把兔子从鹰爪中夺了

回来。蒋发高兴得连声叫好。

  以后,陈王廷刨编太极拳后,蒋发便拜陈王廷为师,跟陈王廷习学太极拳

。他武功底子好,进步很快。时间长了,他总想跟陈王廷学几手绝招,几次要

求,陈王廷总是笑笑不回答。于是蒋发心生一计。一天夜晚,两人正在揣摩太

极拳的新拳路,蒋发忽然纵身一跳,在旁边兵器架上,抽出一口单刀,劈头照

手无寸铁的陈王廷砍来。

  陈王廷不等刀到,唰地一下子从院子中间纵到墙跟前。蒋发跟近一步,又是一刀。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陈王廷随身向上一纵,只听“嗖--”,身子象被磁铁吸住的铁块一样,一下子贴在一丈多高的墙上,象被钉住了似的,一动也不动。

  蒋发闯荡江湖半生,年过半百,光听人说“贴墙挂画”,平日心中总不信这是真的,以为是江湖上的人故意吹大话,今天方知传言不假。不过这些绝技,一般人做不到罢了。

  后来蒋发死在陈家沟。后世人修太极拳拳谱时,因蒋发在创编太极拳中有过贡献,又是陈王廷的朋友,徒弟,所以连他一齐记入。拳谱上陈王廷画像后给陈王廷扛大刀的就是蒋发。

木门寨师徒讨牛

  陈王廷家喂有一头牛,膘满肉肥,体高力壮,少说也有几百斤重。平日下地干活,独犁独耙,走得飞快。所以很受全家人喜爱。

  一天五更头,冢里人起来给牛添草,发现牛不见了。可是前后门上得象铁桶一样,牛不可能跑出去。到哪里去了呢?于是赶忙叫起了陈王廷和蒋发。

  两人来到牛棚,发现牛槽旁边的墙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四句诗:“家住山东木门寨,慕名访友来借牛,无胆来者是小人,有胆来者是朋友。”牛,看来是被人偷走了,可是前后门没开,那么大一头牛,是咋偷走的呢?

  开始蒋发以为是偷牛人跳进家来,开开门,偷走牛,又进来上住门,跳墙出去的。可是这样不会没有一点动静啊。陈王廷却不动声色,把牛棚看了一遍,又到房上察看了一番,这才说;“这个偷牛的人好大的力气啊!”蒋发慌忙问原因。陈王廷顺手掂起喂牛的石槽,用胳膊夹住,将身一纵,早上了房,连一点声音也没有,然后又纵下房来,说:“看见了吧!牛就是这样被偷走的”惊得蒋发和一家老小舌头伸出来半天缩不进去。

  蒋发情知偷牛人本领高强,可俗话说,糠能吃、菜能吃,气不能吃,明目张胆偷去牛,还留纸条,这不是有意欺人吗?回到屋里,他见陈王廷不动声色,就性急地说:“陈兄,咱可不能落这小人之名啊!你要不去,我可要顶着你的名去要牛了,哪怕他木门寨刀山火海,天罗地网,我也要闯一闯。反正不能叫天下人耻笑咱陈家沟的人是稀泥软蛋!”

  陈王廷揣摸,自己从未到过山东木门寨,更不会有仇人。何况纸条上明明写着“慕名访友”,看来一定是江湖上的朋友玩的把戏。好在眼下正是农闲季节,在家无事,去会会这个朋友也好,就点头说:“去!”蒋发高兴地准备东西去了。

  师徒两人,一人骑马,一人提刀步行,直往山东奔去。一路上风餐露宿,昼夜赶路,不一日入了山东境界。这一天在路上遇见一人,闲谈起来,那入自我介绍说,自己在外地做生意,这次回来,要经过木门寨回老家去。陈王廷听他讲到 “木门寨”三字,瞅了他一眼,见他也正在偷偷打量自己,心里早已猜透了五分,说不定这人正是木门寨派来的人。于是假装糊涂,也不说破,只说自己是去木门寨访友的,不认路,想和他同路,那人爽快地答应了。

  走到天晚,三人住到一家客店。陈王廷发现,那人一进店门,就向掌柜的使个眼色,掌柜的就赶忙给三人安排饭菜、房间。陈王廷心里早猜透了八分。

  第二天一早,他故意叫蒋发去算帐,谁知路遇的那人早算过了。陈王廷和他客套了几句,也就不再说了。谁知以后,天天这样。蒋发见陈王廷也不说还钱,几次想问,陈王廷光使眼色不叫说话,弄得蒋发成了丈二和尚一简直连头脑也摸不着了。

  这一天,来到一个三岔路口,那个人说: “两位老兄,顺着这条大路一直往前走,有半天工夫,就到了木门寨。兄弟我就要从这里下路了。”等到那人走远,陈王廷才给蒋发说了这几天自己观察的情况,蒋发这才解开心中的疑团。

  师徒二人又走了半天,远远望见前边出现一座大寨。寨墙上旗帜鲜明,刀枪林立。来到近处,只见寨墙高大,寨壕又宽又深,一座吊桥高高挂起。寨门楼上镶着一块石匾,上刻“木门寨”三个大字。二人正在观看,只见寨墙上拥出一群人来。中间一位老人,身材高大,须发苍白,满面红光,精神十足,他满面笑容地在寨墙上一拱手说: “王廷兄请了”。

  蒋发见他光说话,不见开寨门,也不见放吊桥,不知是什么意思。却见陈王廷下了战马,朝寨上一拱手,又向自己使了个眼色。随即一只胳膊夹着战马,一手提着青龙假月刀,就地一纵,早已越过了寨壕,再一纵,登上了寨墙。蒋发也不敢怠慢,好在他是空人,也提刀在后,纵了上来。师徒二人的行动,博得寨墙上的众英雄一片赞赏声。陈王廷上了寨墙,与为首老人互相问好后,又与众人见了礼。早有人将陈王廷的战马牵去饮水喂料。师徒二人在老人的陪同下,走下寨墙来。见前边不远处,有一大片房屋。周围长满了树木。来到大门口一看,只见大门洞连着一条宽从九尺,长两丈多长的胡同。老人两手一拱,摆出冲客人先走的姿势,说:“王廷公,请!”蒋发正要上前开路,陈王廷拉了他一把。随即撩衣迈步,进入大门。谁知脚才落地,只见大门洞中,三支连珠箭,飕、飕有声,照着自己射来。陈王廷看得真切,一把接过第一支箭,跟着手疾眼快,用第一支箭将其余两支箭拨落地下,然后扔掉第一支箭,直入大门洞。他知道这大门洞和胡同中必有埋伏,就运用轻身功夫,连蹿带跳,疾走如飞。只听背后飕飕飕乱响,乒乓有声。等过了胡同,回头一看,暗弩发出的箭,把胡同两边的墙上,射得象刺猥一样。

  蒋发见势不好,自己本领不如师父,不敢脚踏实地,就地一顿脚,用一个“燕子穿帘”的招式,腾身平空穿过两丈多长的胡同,手提单刀,紧紧跟着陈王廷。老人竖了竖大拇指,关了暗道机关,和其它人也跟了进来。

  出了大门胡同几十步,迎面又是一道二门。形状、构造都和大门一模一样。不过暗器变成了梅花桩。什么叫梅花桩?就是用二三尺大的木桩,按梅花型排列,平日隐在两边墙内和暗弩一样。如失误踩机关,巨木就从墙上射出。二木相撞,不要说人的血肉之躯,就是铁人,也能挤扁。

  陈王廷听得身后咚咚直响,知道是梅花桩,暗笑主人并没有什么新花样。说时迟,那时快,早已过了二道胡同。蒋发也按过第一道门的办法跟了过来。

  过了二道门胡同,穿过一个月亮门,是一个几亩大的空院,上面绿树成荫,下面方砖漫地。两边兵器架上,插着刀、枪、剑、戟、棍、鞭、斧、叉等兵器。几个大汉,正在练武。一见陈王廷师徒,那几个大汉怒容满面,挥刀提剑,就扑了上来。老人把脚往下一跺,喝道: “这是我请来的朋友,不要无礼,还不退下!”几个大汉连忙退到一边去了。

  陈王廷见刚才老人一跺脚,几块方砖一下子就陷进地下几寸深,脚底下那块,早变得粉碎,知道他是故意显露本事,也不在意。蒋发却暗暗提高了警惕。

  一伙人来到了客厅,天已经黑了。主人招待陈王廷师徒喝了茶,就摆上酒席。蒋发怕宴无好宴,为了便于观察动静,他假装粗鲁,一纵身坐到大梁上,说道:“我看这个地方不错,我就坐在这里吧!”陈王廷知道他的用意,向老人解释说:“我这个徒弟,性格粗鲁,请您不要见怪!” “老人也笑着说:“高徒心直口快,确是英雄本色!”

  旁边一个管端酒菜的大汉,用匕首扎了一块肉,向蒋发说:“朋友,请!”飕地一声,向蒋发扔来。蒋发不慌不忙,一张嘴,哈嗒一声咬住肉,咯崩连刀尖也咬了下来。肉咽下后,他噗地一下,把刀尖吐出,刀尖不偏不斜,正扎在下边柱子里。

  陈王廷一边喝酒,一边心想:“这老人一不说名,二不道姓,难道还有什么花样不成?”这时,那老人站起来,对陈王廷说:“王廷兄我有点事,要出去一下,暂时失陪了!”陈王廷也说:“仁兄请便!”老人刚出客厅门,就见外边一下子拥进了二十多条大汉,举刀舞棍,直向陈王廷扑来。又听见客厅门咔的一声,从外面反扣上了。蒋发见势不好,从梁上纵而下,拔出单刀,和几个大汉格斗起来。陈王廷见老人并无恶意,又怕蒋发为了保护自已,分散精力,急忙招呼道:“留神你自己,别管我,要刀下留情!”随手拔出护身宝剑,一边招架,一边瞅准破绽,啪啪几掌,将靠进他身边的几个大汉打翻在地。趁躲兵器的机会,就势蹲下,一个连环扫堂腿,又扑上来的几个大汉也东倒西歪栽翻。他见蒋发打倒了几个大汉,就高声招呼蒋发:“灭灯!”蒋发拔出匕首,噌,朝客厅正中高悬的吊灯绳扔去,将绳一截两断。吊灯掉在地下,摔得粉碎。客厅中立刻变得漆黑一团。就在这时,只听嗖嗖两声,大厅中,除了被打倒的大汉的哼哼声外,变得风平浪静。

  忽然院内点亮了灯笼火把,老人带领人开开门走了进来。见客厅中桌翻椅倒,盘烂碟碎。自己的人象麦个子一样,躺了一地。陈王廷师徒踪影不见。他连忙抱歉地大喊。“王廷兄,小弟这边给你陪礼了。”话音末落,却见山墙和梁头上,两人飘然落地,正是陈王廷和蒋发。老人赶忙上前,拉着陈王廷的手说:“我兄连闯小弟设下的三关,未伤毫毛,说明我兄拳艺高绝,英雄盖世。”陈王廷也赶忙拉起躺在地下的大汉们,陪礼说:“我们师徒班门弄斧,有伤诸位贤弟贵体,请诸位贤弟原谅!”那些大汉满面羞惭地出去了。

  老人叫人重新打扫客厅,点亮了灯,重上酒菜。吃喝间,老人这才自我介绍。原来,他姓熊名若虎,自幼闯关东,跟一个和尚学了满身武艺。因为不满清兵烧杀扰乱,聚起人马抵抗,因寡不敌众,这才退回关内。满心希望投靠官兵,共同抗敌,谁知吴三桂献了山海关,这才一气之下,回到家乡隐姓埋名。他平日专好结交天下英雄,早就听说陈王、廷英雄盖世,因为有他事缠身,才让徒弟以借牛为名,将陈 、王廷师徒骗来。老人说到这里重新又给陈王廷陪礼道歉,他说。“使你们师徒受几百里风霜之苦,确实让我心中不安,不过望兄体谅我这颗结交天下英雄的苦心。”陈王廷问熊若虎:“不知前往温县借牛的是哪一位?”熊若虎说:“他去还牛了。老兄路上遇到的那个人,也是他事先安排的。”得陈王廷二人和众人都笑了。

  陈王廷在木门寨住了几天,等回到陈家沟,家里人说,偷去的牛已经被送回来两三天了。

“杨海洼”蒋发镇邪

  陈家沟西北地,往南张羌村去的地方,五条小路在这里交叉,人们习惯叫这里“小五叉口”。这小五叉口,地势低洼,周围净是人家的老坟,本来荒草丛生,阴森森的,偏偏路边又长了八棵足有一搂粗的“鬼拍手”。啥叫“鬼拍手”?就是杨树,因为风一吹,杨树叶啪啪直响,象拍手一样,夜里听起来,叫人心中十分不舒服,所以民间在宅基地栽树时,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当院不栽鬼拍手”的说法。因为这几棵杨树,人们又把小五叉口叫做“杨海洼”。

  不知那朝那代,人们传说这地方有冤鬼害人。传来传去,添油加醋,竟说得有眉有眼的。说南张羌村有个卖油的,姓郭,一次卖油回来,得了黑,走到“杨海洼”已经半夜了。心中一迷糊,也不知走到了什么地方,见不少人拥到车前买油。第二天一看,收的油钱都是锡箔。他跑到“杨海洼”一看,坷垃地里倒的都是油。回去以后,他大病一场,几乎送掉了性命。这种有影扯没影的事,可吓坏了不少人。一白天一般不去“杨海洼”,夜里更不敢去。就是有紧要事,也不怕多绕三、五里路。

  蒋发死了以后,不少人向陈王廷建议,说蒋把式武艺高强,为人刚直,但是外姓,不能入陈家老坟,不如把他埋在“杨海洼”路边,让他镇镇这些邪魔歪道,替百姓们壮壮胆,后来,就把他葬到这里了。听说,从那以后,这“杨海洼”竟安然无事了。

太極之鄉趙堡鎮




一、趙堡村簡介:


趙堡,溫縣之重鎮。春秋時期,晉昭公封大卿趙公食邑於溫,於溫東十五里許挖地築堡而居,世稱趙堡。迄今已二千五百餘年。古趙堡東西長三里,南北二里半,週長九里十三步。護城牆高二丈四尺,底寬三丈八尺,望瀛、向離、瞻華、法坎四座城門巍然屹立。護城河寬三丈,深丈許,沿青峰嶺至趙堡九條路溝曲折蜿蜒,乃形成九龍朝鳳之勢。堡南三官廟為鳳頭,中心關帝廟為鳳腹,北面孫真廟為鳳尾,東祖師廟西三清廟為鳳翅。另有名勝古蹟多處:鐵三官、楊裹槐、金銀二塚鳳凰台、沒梁廟、捨身台、七十二階梯至頂,穿廊有三十二柱;六人合圍唐古槐,魁星閣上點狀元。永安寺(即南大寺)佔地五百四十畝,老君廟青牛栩栩如生,南紫閣雙鴿巧奪天工,南觀之翩翩起舞,北視之頭下腳上如倒懸。

趙堡北依太行山,南傍黃河水,山陰河育,人勤土沃。自古以來耕作精細,農藝先進,汲水澆地,旱澇保收,大河南北,堪稱翹楚。

趙堡古來即居南北之要津,是黃河重要渡口,對岸為汜水鎮,是南來北往(尤其是山西客商)必經之地,南來北往的客商造就了這裡的繁華,也為太極拳落根於此創造了天時、地理等條件。



二、趙堡太極拳簡介:

趙堡太極拳是原生態的道家太極拳,其傳承由武當派祖師張三豐祖師,傳雲遊道人(劉古泉),劉於明朝嘉靖年間傳於山西王宗岳。王宗岳於明朝萬歷年間,傳與河南溫縣趙堡村蔣發,從此太極拳在趙堡開始傳承,至今已經有400多年。傳到十四·十五代。





趙堡太極拳歷代宗師傳承表(部分)



蔣發— 邢喜懷— 張楚臣— 陳敬柏— 張宗禹— 張彥— 陳清平.張應昌— 和兆元— 和慶喜— 鄭悟清.鄭伯英

1.趙堡太極拳第一代宗師蔣發

蔣發(西元1574年—1655年)明朝萬曆2年間到清朝順治11年,是趙堡太極拳的第一代宗師,趙堡太極拳的創始人。其主要著作有《太極拳十三式手法起源之圖》、《太極體用解》、《太極懂勁解》、《太極正功解》等。

2.趙堡太極拳第二代宗師邢喜懷

邢喜懷(西元1594年—1674年),明朝萬歷22年間到清朝康熙13年,河南溫縣趙堡鎮人,蔣發太極拳衣缽傳人。其主要太極拳著作有《太極拳道》、《太極拳說》等。

3.趙堡太極拳第三代宗師張楚臣

張楚臣(公元1628年—1712年)明朝崇禎2年到清朝康熙51年,趙堡太極拳第三代傳人,其主要著作有《太極秘傳》等。

4.趙堡太極拳第四代宗師陳敬柏

陳敬柏(西元1653—1738年)清朝順治11年到清朝乾隆3年,河南溫縣趙堡人,趙堡太極拳第四代傳人,武功卓絕,被稱為「神拳手」。雍正當皇帝之前曾帶領大內高手和趙堡太極拳傳人比武,趙堡太極拳的神奇被雍正帝所嘆服,並在趙堡村關帝廟牌匾上題寫“乾坤正氣”四個大字,此牌匾一直保存到現代,後被認為破壞。

5.趙堡太極拳第五代宗師張宗禹

張宗禹(西元1709年—1791年)清朝康熙48年到清朝乾隆52年,河南溫縣趙堡人,趙堡太極拳第五代宗師,其待師如父,被世人所敬仰。

6.趙堡太極拳第六代宗師張彥

張彥(西元1757年—1843年)清朝乾隆22年到清朝道光22年,河南溫縣趙堡人張宗禹的侄孫,張彥被人稱為“神手”,在趙堡當地有許多傳說,例如,張彥殺大蟒,在山東曹縣以一人之力除去有上千惡僧的寺廟,被當地人奉為神明,三下少林寺與少林高手切磋武藝等傳說。流傳的主要著作有《太極拳的體用》等。

7.趙堡太極拳第七代宗師陳清平

陳清平(公元1798年—1868年)清朝嘉靖3年到清朝同治7年,河南溫縣趙堡人,趙堡太極拳一代偉大的理論家,實踐家,人稱“文武拳師”,主要徒弟有和兆元(開創代理架),李景炎(開創忽雷架),李作智(開創騰挪架架),任長春(開創領落架),武禹襄(武式太極拳)牛發虎等人,其中從武式太極拳有發展出孫祿堂創的孫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曾得拳理於陳清平。根據2016年最新的考古發現,陳清平墓誌銘上明確記載陳清平是趙堡人。其主要著作有《太極拳論解》等。

8.趙堡太極拳第八代宗師和百萬元

和兆元(西元1810年—1890年)清朝嘉慶15年到清朝光緒16年,河南溫縣趙堡人,出生於中醫世家,是陳清平弟子中功夫最好的。著有《太極拳譜》、《太極拳行功要論》等多部拳譜拳論。

9.趙堡太極拳第九代宗師和慶喜

和慶喜(1857年—1936年)清朝鹹豐6年到民國24年,是和兆元宗師的長孫。徒弟主要有鄭悟清、鄭百英、郝玉潮、柴玉柱、鄭瑞等。

10.趙堡太極拳第十代宗師鄭悟清(1895年— 1984年)

鄭悟清(1895-1984 ),字鳳臣,男,漢族,曾用名:鄭梧卿,河南溫縣趙堡鎮人,趙堡太極拳第十代宗師。1938年― 1947年間,任西安警備司令部、黃埔軍校七分校國術教官(授少校軍階)、國民黨軍政部西安辦事處、西北補給處司令部、陝西省政府等處任國術教官;並任西安國術館委員。1949年後,任西安市體委委員。

清代趙堡太極拳兩傳陳家溝


一、蒋发(1574-1655)赵堡太极拳一传陈家沟:

1645年蒋发已经72岁,收二徒弟46岁的陈王庭。陈王庭,陈家沟认为其生卒年为1600-1680,有学者认为他生于1636年,死于1716年。1645年9岁拜蒋发为师,更符合史实。
陈王庭传十世孙陈所乐,陈所乐传十一世孙陈光印,陈光印传十二世孙陈甲弟。
陈甲弟虽有三子但无传人,陈家太极断代,陈王庭太极拳仅仅传了四代,并无名家,也无只言片语拳理流传。



二、陈敬柏(1653–1738)赵堡太极拳二传陈家沟:



乾隆年间,陈敬柏在赵堡镇开设武馆,传授赵堡蒋传太极拳,陈氏十二世孙陈继夏在赵堡镇陈敬柏处学得赵堡蒋传太极拳。
陈继夏无后,传拳给陈氏十三世孙陈秉旺,陈秉旺传长子十四代陈长兴 (1771–1853)。

纪念太极拳申遗成功一周年《第一届欧洲太极文化论坛》

蒋发是张三丰祖师的再传弟子


蔣發是張三豐祖師的再傳弟子

目前,推廣陳派太極拳以拉動地方經濟収入為目的地方權勢緊攏北京武界權權威力挺陳派太極拳。獨樹陳派太極拳打壓趙堡太極拳,拿出什麼家譜來套趙堡傳人中的陳敬柏、陳清平。惡意混淆真實太極拳傳承歷史,以扶持和式太極為幌,實以招安目的在於拆解趙堡太極之傳承,在地方權勢支持下陳派欺世滅祖獨霸天下。壓制蔣發目地在於否定源自武當張三豐的太極拳之真實歷史地位。獨樹陳王廷創造太極拳之謬論。目前流行之陳式太極只不過是個沒有什麼像樣太極理論的仿趙堡太極拳之砲錘拳架而巳。蔣發是張三豐祖師的再傳弟子(轉)張三豐—劉古泉—王宗岳—蔣發—傳趙堡太極拳。蔣發著《太極拳功》在太極拳的流傳與發展史上,蔣發宗師是一位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可以說,沒有蔣發宗師到山西向王宗岳學習太極拳,絕不可能有今天的陳、楊、吳、武、孫等流派的流傳與發展。海內外的太極拳傳人,牢記古訓「吃水不忘挖井人」是樹立尊師重道觀念,提高道德情操的重要保證。蔣發宗師學拳經歷雖已久遠,可雍正六年趙堡古拳譜存留的蔣發著《太極拳功》,卻是清晰可見,它是蔣發到山西學拳最有力的證據之一。為了方便學習、研究、繼承和發展,現公之於同好。蔣發著《太極拳功》「師傅曰:『太極行功法,在調陰陽、合神氣止心於臍下。』乃曰:『凝神斂神入氣穴,使陰陽交感,渾然一炁』。夫太極拳者,靜而始動,動而至靜,動靜相因。形互依,意氣相聚,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筆者以為,蔣發宗師是尊師重道的典範。現就蔣發《太極拳功》而言,首先說:“師傅曰”,繼而又說“乃曰。”初看之,似乎指其恩師王宗岳。細觀之,見其文風與王宗岳《太極拳論》不相吻合,但與張三豐《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和《太極行功法》文風與內涵卻是高度的一致。故而可斷,蔣發文中“師傅曰”與“乃曰”,是指張三豐祖師傳曰無疑。蔣發《太極拳功》由兩部分組成,其中「師傅曰:『太極行功法,在調陰陽,合神氣止心於臍下。』」是對張三豐《太極行功法》的高度濃縮而成。而「乃曰:『凝神斂神入氣穴,使陰陽交感,渾然一炁』」。則是對三豐祖師《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融會貫通後的濃縮。其餘後面部分,如「連而不斷」、「動靜相因」、「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以及「上下相隨,內外相合,虛實分明,用意不用力,學者不二法門也」等,多數都是三豐祖師文中的原句,僅三豐祖師《太極拳十要》收錄的就有十分之四。以上蔣發《太極拳功》與三豐祖師拳論進行對照,相互印證,足以說明,明代太極拳祖師張三豐與其再傳弟子蔣發之間的傳承關係,早在400年前的明萬歷年間,就牢牢地鑲嵌在蔣發《太極拳功》的字裡行間。同時也說明了《太極拳十要》是三豐祖師的古典太極拳拳法。後經趙堡歷代傳人和楊澄甫、陳微明等修改和補充後,使其更加完善,成為習太極拳​​不二法門的「十大要素」而流傳於後世。以上蔣發《太極拳功》再現中國武壇,足以證明,蔣發宗師是三豐祖師的再傳弟子確定無疑。明代張三豐創造的太極拳,三百年後,經趙堡太極拳第四代宗師陳敬柏(趙堡鎮人),在清乾隆年間才傳入陳家溝。趙堡太極拳的流傳又與陳王廷何干? !沒有蔣發宗師於明萬歷年間去山西向王宗岳學習張三豐的太極拳,何來陳家溝的陳式太極拳!目前,推廣陳派太極拳以拉動地方經濟収入為目的地方權勢力挺陳派,獨樹陳派打壓趙堡太極,拿出什麼家譜來套趙堡傳人中的陳敬柏、陳清平。惡意混淆真實太極拳傳承,以扶持和式太極為幌,實以招安目的在於拆解趙堡太極傳承,在地方權力支持下欺世滅祖獨霸天下。壓制蔣發目地在於否定源自武當張三豐的太極拳之歷史地位。獨樹陳王廷創造太極拳之謬論。到目前陳式太極只不過是個沒有什麼像樣太極理論的砲錘拳架而巳。那我們要問,那些說「蔣發是陳王廷的弟子,還為陳氏扛大刀」的人,不知此時有何感想!那些說「趙堡太極拳是陳氏太極拳支流」的人,不知此時又有何感受!那些說「溫縣趙堡太極拳總會是非法組織」的人,此時此刻,又有何感慨呢?文後寄語綜前所述,無論是杜元化的考證,或是王柏青古拳譜的記載;無論是台灣《道藏精華》的最新挖掘,或是蔣發宗師《太極拳功》的再現。都無可辯駁的證明,張三豐祖師曾為創造太極拳和傳播太極拳建立了豐功偉業。當元末明初的張三豐祖師創造中國的太極拳時,陳家溝的陳王廷還遠沒有出世呢!毋庸置疑,這是建國以來,武術界一樁最大的錯案和冤案。說它是錯案,因為它錯認了太極拳的祖師;說它是冤案,因為這是中國道家和道教文化的一樁千古奇冤!這樁錯案和冤案,不但湮沒了道家始祖老子創立太極鍊丹術理論體系的偉大貢獻。而且還湮沒了諸如尹文始、莊子、列子、文子、魏伯陽、麻衣道長、陳摶、鍾離權、呂洞賓、白玉蟾、張伯端、王重陽、丘處機、火龍真人等兩千餘年來的歷代道家和道教學者,前赴後繼地為道術、太極鍊丹術和太極拳理論的形成、完善和發展所做出的卓越貢獻。更重要的是它湮沒張三豐創造和傳播太極拳所做出的偉大貢獻。明代的張三豐,之所以至今未被尊奉為太極拳與武當內家拳的武聖和精神領袖,以及在武術發展史上的地位未得到充分肯定,完全是因為半個世紀以來武術界管理層在源流史上考察的偏頗所致。三豐祖師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創造了科學的太極拳理論體系;創編了以十三勢為核心的太極拳勢和完整的套路,以及太極雙推手和散手等。後經王宗岳、蔣發、邢喜懷、張楚臣、王柏青、陳敬柏、張宗禹、張彥、陳清平、張應昌、和兆元、李景顏、李作智、任長春、張敬芝、楊露禪、武禹襄、李亦然、李亦楊澄浦、吳鑑泉、郝為真、孫祿堂、杜元化、鄭伯英、鄭悟清、侯春秀、王晉讓(台)、李雅軒、鄭曼青(台)、吳圖南和陳發科等的傳授和發揚,廣泛流傳於今世。張三豐祖師所遺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流光溢彩,傳遍了祖國大江南北,遠播了五洲四海,造福了億萬的民眾,為人民大眾的健康長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堅信,在黨的十七大「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精神指導下,在建構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和依法治國方針指引下,在海內外廣大太極拳傳人的推動下,希望國家為上述古代道家老夫子和張三豐正名之日,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實事求是還中國太極拳一個真實的歷史將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