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之鄉趙堡鎮




一、趙堡村簡介:


趙堡,溫縣之重鎮。春秋時期,晉昭公封大卿趙公食邑於溫,於溫東十五里許挖地築堡而居,世稱趙堡。迄今已二千五百餘年。古趙堡東西長三里,南北二里半,週長九里十三步。護城牆高二丈四尺,底寬三丈八尺,望瀛、向離、瞻華、法坎四座城門巍然屹立。護城河寬三丈,深丈許,沿青峰嶺至趙堡九條路溝曲折蜿蜒,乃形成九龍朝鳳之勢。堡南三官廟為鳳頭,中心關帝廟為鳳腹,北面孫真廟為鳳尾,東祖師廟西三清廟為鳳翅。另有名勝古蹟多處:鐵三官、楊裹槐、金銀二塚鳳凰台、沒梁廟、捨身台、七十二階梯至頂,穿廊有三十二柱;六人合圍唐古槐,魁星閣上點狀元。永安寺(即南大寺)佔地五百四十畝,老君廟青牛栩栩如生,南紫閣雙鴿巧奪天工,南觀之翩翩起舞,北視之頭下腳上如倒懸。

趙堡北依太行山,南傍黃河水,山陰河育,人勤土沃。自古以來耕作精細,農藝先進,汲水澆地,旱澇保收,大河南北,堪稱翹楚。

趙堡古來即居南北之要津,是黃河重要渡口,對岸為汜水鎮,是南來北往(尤其是山西客商)必經之地,南來北往的客商造就了這裡的繁華,也為太極拳落根於此創造了天時、地理等條件。



二、趙堡太極拳簡介:

趙堡太極拳是原生態的道家太極拳,其傳承由武當派祖師張三豐祖師,傳雲遊道人(劉古泉),劉於明朝嘉靖年間傳於山西王宗岳。王宗岳於明朝萬歷年間,傳與河南溫縣趙堡村蔣發,從此太極拳在趙堡開始傳承,至今已經有400多年。傳到十四·十五代。





趙堡太極拳歷代宗師傳承表(部分)



蔣發— 邢喜懷— 張楚臣— 陳敬柏— 張宗禹— 張彥— 陳清平.張應昌— 和兆元— 和慶喜— 鄭悟清.鄭伯英

1.趙堡太極拳第一代宗師蔣發

蔣發(西元1574年—1655年)明朝萬曆2年間到清朝順治11年,是趙堡太極拳的第一代宗師,趙堡太極拳的創始人。其主要著作有《太極拳十三式手法起源之圖》、《太極體用解》、《太極懂勁解》、《太極正功解》等。

2.趙堡太極拳第二代宗師邢喜懷

邢喜懷(西元1594年—1674年),明朝萬歷22年間到清朝康熙13年,河南溫縣趙堡鎮人,蔣發太極拳衣缽傳人。其主要太極拳著作有《太極拳道》、《太極拳說》等。

3.趙堡太極拳第三代宗師張楚臣

張楚臣(公元1628年—1712年)明朝崇禎2年到清朝康熙51年,趙堡太極拳第三代傳人,其主要著作有《太極秘傳》等。

4.趙堡太極拳第四代宗師陳敬柏

陳敬柏(西元1653—1738年)清朝順治11年到清朝乾隆3年,河南溫縣趙堡人,趙堡太極拳第四代傳人,武功卓絕,被稱為「神拳手」。雍正當皇帝之前曾帶領大內高手和趙堡太極拳傳人比武,趙堡太極拳的神奇被雍正帝所嘆服,並在趙堡村關帝廟牌匾上題寫“乾坤正氣”四個大字,此牌匾一直保存到現代,後被認為破壞。

5.趙堡太極拳第五代宗師張宗禹

張宗禹(西元1709年—1791年)清朝康熙48年到清朝乾隆52年,河南溫縣趙堡人,趙堡太極拳第五代宗師,其待師如父,被世人所敬仰。

6.趙堡太極拳第六代宗師張彥

張彥(西元1757年—1843年)清朝乾隆22年到清朝道光22年,河南溫縣趙堡人張宗禹的侄孫,張彥被人稱為“神手”,在趙堡當地有許多傳說,例如,張彥殺大蟒,在山東曹縣以一人之力除去有上千惡僧的寺廟,被當地人奉為神明,三下少林寺與少林高手切磋武藝等傳說。流傳的主要著作有《太極拳的體用》等。

7.趙堡太極拳第七代宗師陳清平

陳清平(公元1798年—1868年)清朝嘉靖3年到清朝同治7年,河南溫縣趙堡人,趙堡太極拳一代偉大的理論家,實踐家,人稱“文武拳師”,主要徒弟有和兆元(開創代理架),李景炎(開創忽雷架),李作智(開創騰挪架架),任長春(開創領落架),武禹襄(武式太極拳)牛發虎等人,其中從武式太極拳有發展出孫祿堂創的孫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曾得拳理於陳清平。根據2016年最新的考古發現,陳清平墓誌銘上明確記載陳清平是趙堡人。其主要著作有《太極拳論解》等。

8.趙堡太極拳第八代宗師和百萬元

和兆元(西元1810年—1890年)清朝嘉慶15年到清朝光緒16年,河南溫縣趙堡人,出生於中醫世家,是陳清平弟子中功夫最好的。著有《太極拳譜》、《太極拳行功要論》等多部拳譜拳論。

9.趙堡太極拳第九代宗師和慶喜

和慶喜(1857年—1936年)清朝鹹豐6年到民國24年,是和兆元宗師的長孫。徒弟主要有鄭悟清、鄭百英、郝玉潮、柴玉柱、鄭瑞等。

10.趙堡太極拳第十代宗師鄭悟清(1895年— 1984年)

鄭悟清(1895-1984 ),字鳳臣,男,漢族,曾用名:鄭梧卿,河南溫縣趙堡鎮人,趙堡太極拳第十代宗師。1938年― 1947年間,任西安警備司令部、黃埔軍校七分校國術教官(授少校軍階)、國民黨軍政部西安辦事處、西北補給處司令部、陝西省政府等處任國術教官;並任西安國術館委員。1949年後,任西安市體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