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元末明初張三豐在金台觀所創而不是陳家溝陳王廷!


摘要:八百年前,道教宗師張三豐,承寶雞金台觀太極文化之仙靈,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創立太極拳並發揚光大,成為中華文化之瑰寶。太極是中國核心的哲學思想之一。太極拳是三豐祖師所遺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武術之精華。傳承太極拳可以“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太極拳現已納入國際賽事的運動項目和最受歡迎的健康運動之一,也成為寶雞金台區這個發源之地最重要最主要的文化符號。三豐太極拳世代相傳,流光溢彩,傳遍了祖國大江南北,遠播了五洲四海。

一、寶雞金台觀是張三豐祖師第一道場

據史料記裁,一代高道張三豐在金台觀修道五六十年,此地是高道張三豐「第一道場」。

寶雞市位於陝西省西端,是炎帝故裡,週秦王朝的發祥地,是古絲路的重要節點城市,也是中原通往西北和西南的交通要道,文化積累十分深厚。位於寶雞市區北坡的金台觀,是全國僅此一處主奉張三豐的祖廟。金台觀建於宋朝末年,在元末明初形成規模,是一處既具有黃土高原氣息,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窯洞式道觀古建築群。 《寶雞郡志》有這麼一段話:「飛閣玲瓏,朱欄璀璨,每旭日東升,夕陽晚照,則光流天際,彩徹雲衢,古今艷稱赤城流霞,金閣在望,而天台不得專美。

張三豐是元明之際集道學、武學等於一身的傳奇人物。 《明史》卷299《張三豐傳》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遣使覓食之,不得。曾做過兩年的中山博陵(今河北定縣)縣令,因難以忍受官場約束,便掛印辭職。 20多歲時,他把家中財物分給鄉人,然後束裝,攜帶兩名家童飄然遠遊。元朝末年,遊歷了30年的張三豐來到陝西寶雞,看到這裡山清水秀,蒼松翠柏間小徑蜿蜒,深邃清幽,心中十分愜意,便決定在山中的金檯面居住下來。



張三豐定居金台觀後,結廬構殿,吟詩作賦,揮毫寫書,練功種地,修行傳道,行醫救生,廣布善事,深得當地居民的喜愛和擁戴,也擴大了金台觀的影響。為此,在寶雞民間,至今流傳著許多他的傳奇故事。張三豐遍遊大江南北,往來於名山古剎,結交各類江湖人物,研習拳術,講究丹法,名望越傳越高,被明朝皇帝所艷羨慕。明太祖朱元璋聽說張三豐居住在寶雞金台觀,就馬上派人赴寶雞山中尋覓,張三豐避而不見。即使是朱元璋為清理和整頓道教而想請張三豐任道司之職時,他仍然避而不仕。明成祖棣也派寶雞醫官蘇欽等人遍訪名山,十年而不遇。據說張三豐以詩詞托孫碧雲轉奏皇帝,顯示自己隱逸修道不喜熱鬧的心跡。明代數位皇帝先後封張三豐為「通微顯化真人」、「韜光尚志真仙」、「清虛元妙真君」、「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等名號。張三豐曾在寶雞流傳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說,至今逢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十月初十金台觀廟會,前來朝拜求福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香煙繚繞,香火旺盛。



據《陝西通志》載:「永樂間,三豐遇青少年時期的生員張恪於周公廟(岐山縣)朝陽洞。」看到了張三豐出行踏雪無痕等,足顯武術練家臥如弓、坐如鐘、行如風的風采。張恪是1414年的明朝解元,此時張三豐就在寶雞。 《四庫全書·陝西通志》記載:「張君寶,在金時,寓居寶雞之金台觀修煉,洪武初復來寶雞」。張三豐還在道教龍門派龍派祖庭---寶雞隴縣龍門道院洞留下「長劍一杯酒,禹樓萬裡心」的詩句。

金台古觀留存許多張三豐蹤跡。如今,金台觀的「三絕:神鋤定柱、瓜皮書、翻耳瓦罐文物存世,處處閃爍著張三豐留給後人的智慧與啟迪。金台古觀的三孔煉功洞、石碑,觀內還有一棵張三豐當年種的樹。跡。的龍門洞道院,現存於山洞的一個直徑約40厘米,重約40公斤的石球,據考系邱處機、張三豐當年練功的用具。自1281年至1400年,常在寶雞地區活動,歷時五、六十年。 ),知縣朱炳然刻石詩雲:「寶雞金台觀乃三豐修真處。三豐九節杖、混元衣在焉。尋真何處覓食城,觀起金台接太清。鳩杖尚留九節在,霞衣猶見五銖輕。聞目野鶴亦自適,流水桃花空複情。歌罷懷仙一長嘯,昔陽紅照萬山明。 」另有一碑為範宗鎮《仙師張三豐洞》題詠「九節蒼藤杖還在」之句。這些器具充分說明他是習練武功的。

二、太極拳是元末明初張三豐在金台觀所創

寶雞是一塊神奇的地方。水分南北;七千年前,北首嶺人在此悟人和之道,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於是國人壽長永康;五千年前,炎帝在此悟五穀之道,遍嘗百草,農作物教民,於是中華文明開啟;三千年前,週秦在此悟王霸之道,以德治國,以法拓土,於是天下一統、國富民強;二千年前,高祖、肅宗在此悟兵家之道,陳倉暗渡,啟漢興唐,於是乾坤扭轉,祥瑞呈現;特別是八百年前,道教宗師張三豐在寶雞金台觀悟太極之道,創立了太極拳,使其成為世界級

文化資源,也成就了「太極之源·仙道金台」的美名。之理。蛇和喜鵲正在「纏鬥」。尾部一齊來夾攻喜鵲。三豐似有所悟,這難倒不就是我反覆參悟的太極陰陽互變道理嗎。千,自然、和諧、陰陽互變,又有什麼比這自然的東西更好的呢。道理,結合他修練的內丹功力,承寶雞金台觀太極文化之仙靈,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經過這樣數十年的親身實踐的修煉,深悟道家養生、易數、兵法、拳法、醫理和哲理,集中華五千年文化精華之大成,而創絕世獨有的科學的內家拳法——太極十三勢。與九宮為緯、合成太極拳術五行八卦十三式,突顯「以武演道,以道顯武」的特徵。



由此,張三豐確立了太極拳以道教的太極、陰陽、內丹元氣為理論基礎;思想上主張“性命雙修”,練養結合。遵循人體的自然規律,動靜相間,形神兼備。尤為突顯清靜自然,柔弱不爭,飄然灑脫的思想。形成了即是修身養性,通往大道的方法;又是強身健體,防身自衛的武術。張三豐發現有修練內丹而又練「剛猛之拳」的人,用力過猛、失去了中和自然的道理,大傷元氣。於是,他以太極拳來改變這些修道者的不當之舉,減少那種出力沒長進的現象。他提出:「願天下英雄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的號召,以此來改變技擊的不必要消耗。張三豐在指導弟子修練時傳下了《道要秘訣歌》《打坐歌》《太極拳論》《練太極拳須聚氣斂神論》《龍虎還丹指迷歌》等不下數十種修煉太極拳的經典要論,是為後世傳人弟子不可多得的修習資料。張三豐太極拳講究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步、退步、右顧、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剋也。其虛靈,含拔,鬆腰,定虛實,沉墜,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此太極拳之十要,學者不二法門也。他認為學太極拳為入道之基,入道以養心定性,聚氣斂神為主。故習此拳,亦須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擾之,氣不外聚,神必亂之。心性不接,神氣不相交,則全身之四體百脈,莫不盡死,雖依勢作用,法無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斂神聚氣,則打坐之舉不可缺,行功之法不可廢也。學者須於動靜之中尋太極之益,於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剋之理,然後混七二之數渾然成無極,心性神氣,相隨作用,則心安性定,神斂氣聚,一身中之太極成,陰陽交,動靜合,全身之四體百脈,週流通暢,不黏不滯,斯可以傳吾法矣。 」



張三豐定居寶雞,曾屢次雲遊武當山。在山上“創草廬居之”,煉丹,與其徒在武當山修道授拳,明成祖專為他營建武當官觀,所以其拳法流傳了下來。張三豐太極十三式,呈現左右交替的動作架(即單式演練,無套路),且伴以氣息行走要術。金雞獨立、六是單鞭救主、七是倒騎玉龍、八是雙風貫耳、九是順風擺柳、十是葉底看桃、十一是活步走宮、十二是懷抱雙月、十三是真氣煉丹。五《張三豐太極煉丹秘訣》《張三豐太極煉丹秘訣》中,幾篇有關太極拳的論著,如《太極拳論》、 《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太極行功法》《太極拳歌》《太極拳七十二路圖勢》等五篇,篇篇都是張三豐講太極拳與行功之奧妙。太極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經張三豐和弟子的傳承,其和諧包容、剛柔相濟的思想,對人們涵養品格心性,奠基素養有極為重要的角色。拳擊比賽,盛況空前。太極文化



黃帝內經》《黃庭經》《道德經》《紀效新書》等中國傳統哲學、醫術、武術等經典著作,並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道、儒等文化的合理內容,故太極拳被稱為「國粹」

。是真正的根源。者,是發揚光大者。理、拳技、戰略戰術,因而形成了獨到的內家拳見解。拳法自然。 ,就應順乎自然規律自成法則,張三豐在創拳過程中,始終貫穿著道法自然的法則,按照「順其自然」的規律行拳。圓形運動。萬物的變化越是伸展,離道越遠,而最後仍要收斂,回到道上。換句話說,道的運行規律是一個圓。據此原理,張三豐創下的太極拳均以圓弧軌跡為主,在行拳過程中或平圈、或立圈、或斜圈、或止圈、或倒圈、或半圓……均走弧形,變化多端。 3. 拳法陰陽。俗話說:「不懂陰陽,就無法練習太極拳。」說明通曉陰陽規律對練習太極拳極為重要。 4. 貴柔處雌的戰略觀。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八章中說:「知其雄,守其雌。」老子認為知堅強者最好經常處在柔弱地位,這樣才能避免過早走向死亡的結局。張三豐運用這種貴柔處雌的思想,形成了武當內家拳「尚變不尚力,貴化不貴抗,尚走不尚頂」的技擊特徵。也就是說,張三豐內家拳在技術上專講柔化,不在氣力上勝人。在訓練上,也純以養氣為主。練拳時,忌用蠻力,務使全身鬆開,氣血貫注,日久自成內功。與敵交手,以手之圓轉勁化解敵擊來之直勁,而不採取以硬碰硬的打法,以腳之走來避開與敵互相頂撞的打法。但貴柔守雌不是內家拳之終極目的,其終極目的是以柔克剛。在技​​術打擊過程中,要求達到身似遊龍,步踏九官,手運纏裹,出手軟如綿,上身硬似鐵。對抗時,以變應變,隨意而動,似攻似守,似髮似收,如水之流,似雲之繞,奠測端倪,達到動靜自如的境界。 5. 後發製人的戰術觀。張三豐根據老子「不敢為天下先」的哲學思想,結合孫武的「後發先至以製人」的兵家戰術。由張三豐創立的太極拳是從道教經書中汲取了精華,引申而來。其拳法的特點是,即註重內功和陰陽變化,講求意、氣、力的協調統一,動作沉穩,姿勢含蓄,勁力渾厚,神意悠然。這些特徵無不與道家的清靜柔弱、淡泊無為的主張和道教的「三寶修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相吻合,內以養生,外以卻惡,可以說是留給後世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張三豐太極拳並非一味講“柔”,亦有迅猛之意,發勁時實則有六合三催。精與神合、神與氣合、氣與精合謂之內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謂之外三合,內外三合謂之六合;勁起於腳、主宰於腰、發於背、達於手指,以腰催身、以身催肩、以肩催手謂之三催。其拳風格如下:1、強調心息相依,任其自然。其旨在效法自然,返璞歸真,體現了道家的「天人合一」觀;2、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的技擊原則;3、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4 、以陰陽、五行、八卦、九宮學說作為此拳原理依據;5、講究神氣合一、凝神聚氣;6、整體發勁,腰不動,手不發;7、含而不露,蓄而不發;8、形體動作要求:松、正、靜、連;9、講究腰、襠、腿三功。

張三豐十三式太極拳: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擠、按,即(先天八卦)乾、坤、坎、離、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盼、顧、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則為十三勢也。張三豐太極拳有十三勢歌,即: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 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滯。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勢勢揆心須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淨氣騰然。尾閩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仔細留心向推求,伸屈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工夫無息法自休。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意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貽。 《太極十三勢歌》短短的一百四十個字,把太極拳的主旨闡述地詳盡無餘。

張三豐太極拳練起來快慢適中,步法靈活、運行自然、襠法可低可高,氣隨意運、身隨神行、隨屈就伸、柔中有剛、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經過幾代弟子傳到陳氏、楊氏等人中經改良便成了陳氏、楊氏的新型太極拳。

張三豐等道家道教修練內丹的目的和拳術因最求的目的不一樣,內丹術要把煉金術神往更高層次上推進,即涉及到內丹術的大周天、小周天,也就是到第三步的上丹田,即到百會、泥丸上。上丹田是煉神還虛,又叫「煉虛合道」。上丹田(兩眉之間的印堂穴,與玉枕穴相對,在百會穴與會陰穴垂直相交線上)是藏神之府,是煉神還虛之舍。張三豐祖師強調,在煉功過程中,上丹田是「調意」、控製藥物(精、氣)、調整火候之指揮中心。常說:「還精補腦」是透過煉精化氣的系列過程,到能煉到真氣充盈凝集成丹於上丹田後,可使精力充沛,記憶力增強,智慧開發,三丹田成一體,神意、氣力合一,出現人體先天的潛在功能。內丹功煉到此境界,太極拳內功則出神入化,發人深省於無形之中。內丹術的整個過程是透過精、氣、神的高度結合,會產生一種超能量,這種能量是宗教(功態)體驗,也感覺神秘體驗的內容。煉神還虛是能夠把自己的精、氣、神能量,集合到自己的上丹田,而上中下三丹田又是一個整體的感覺。這便是修練的最高境界。由於道家道教修煉的最高境界是“煉虛合道”,即是在上丹田煉養,而作為武術的太極拳,則是在中丹田將力量往四肢去發展。這就是說,太極拳修練是在中丹田煉氣化神,也就是讓自己的神、氣、力,聚集在這個點上,產生的力量可以由身肢向外發放。比較純粹的道教內丹術的修煉,追求的是靈魂的昇華,精、氣、神結合以後,在大腦裡面會產生新的元神,或者說體內有新的能量物質,是信息靈魂式的無形,這在練太極拳中有那種體驗的人是不多的。這就是三丹田太極理論和實踐。也是說我們要全面提升太極拳功力還是要靜功德坐練和站樁的內動和意動來達到搞功夫境界。

太極拳是元末明初張三豐在金台觀所創而不是陳家溝陳王廷!




(作者:馮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