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極拳史 於志鈞著

 中国太极拳史




于志钧著






自序

今天中国的太极拳,已非昔日可比,不但风行全国,而且走出国门,风行世界!太极拳形成一种产业,就是说成为一部分人的谋生手段,成了商品。随之而来的是商业竞争,宣传太极拳,已脱离了传承太极拳本身,而成为推销产品,过去的传承关系变成今天的买卖关系。既然成了商品,各式"太极拳成了品牌,标榜正宗"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太极拳在历史上形成了许多流派,著名的有杨式、吴式、武式、孙式、陈式、赵堡式,等等。大家都声称自己是正宗"、创造者。然而,真实的历史只能有一个。真实的历史是什么?需要向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作一个交代。外国朋友,随着学习太极拳的深入,也想知道太极拳的发展历史。

太极拳是谁发明创造的?有几种说法,最流行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由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创造的;另一种是明末清初由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创造的。到底是谁创造的?需要严肃认真的历史考证。

随着太极拳推出国外,一些国际太极拳爱好者也对太极拳的文化层次感兴趣,想了解太极拳的历史发展。我们不能用一些门户之见的、家族性的粗糙说法向国际解释,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交待。然而,至今还没有写出一本太极拳历史的书。没有人写" 不是真的没人写。这有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是门户之见、派别之争。站在某个特定的利益集团上,例如:陈氏太极拳,咬定太极拳是陈王廷创造的";其他流派的传人,认为太极拳是张三丰创造的"。因门户之见,不愿意看到真实的历史。这种人写不出客观真实的太极拳源流史。

第二是文化水平过低的习武者。这在中国武术界是个很大的群体。他们也知道自身文化不足,而恶补文化知识,读了相当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易经》、《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黄帝内经》、道教经典,等等。然而,因为文化不是这种恶补能提高的,所以无法理解这些用古代汉语书写的经典著作。

第三种,是武术水准过低的文化人。这个群体,往往是一些未曾习武而在退休之余因各种动机对武术发生兴趣者。他们往往有较高文化,然而对中国传统武术没有过认真地习练。他们的武术知识是看书看来的,而不是练习武术练来的。习练武术是件十分艰苦的事,他们没有付出这样的艰辛,所以对中国武术严格讲是门外汉。他们多是长期从事其他专业工作的人,涉猎武术时已步入人生暮年。所以,急着出成果,只能在阅读他人文字的基础上做文章,写多了也就成了专家"!由于他们不习武术或没有武功,只能附着某一个门派,替这个门派张目。

研究太极拳源流,有很多不好处理的问题。最不好处理的问题是,有关武术行政主管的干预,定调太极拳是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创造的",酝酿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不愿意听到不同声音。更严重的问题是扣政治帽子,把不同意见说成是附会仙、佛、圣人"封建士大夫"御用文人"毒害劳动人民"。我们想太极拳源流"这样的中性题目,应该回归学术研究来解决,不需要过多地行政干预。

太极拳源流,显然是一个重大的发明创造过程。发明创造是科学含义,是一个现代概念。今天的发明创造,是很容易界定的,来不得打诨,胡搅蛮缠。发明创造,要有三方面内容界定· 一是理论上的新发现;二是技术上的突破;三是实践上的检验。太极拳的发明创造,也不例外。如果,拿不出这三方面的事证,就不能判定"发明创造太极拳。太极拳源流,是学术研究的课题,不是· “吵架"的平台!不论陈王廷"张三丰"或者什么人创造太极拳,都不能例外。这就是本书的理念和标准!

为了写好这本书,作者四上武当山,三赴永年广府城,两赴河南省温县陈家沟,进行调查研究;阅读了大量有关史料、文献,历时二十载(19892009);反复取证、修正,四易其稿,始成。本书是一部历史和中华武术的综合性研究著作,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指正。谢谢!

2 0 1 2年春节于志钧于北京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