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術》2005年第5期刊發原福全文:偶然所得重大發現-博愛縣唐村考陳王廷創太極拳和王宗岳(以下簡稱「原文」),一覽之下,觀感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閒散聊天,或資考證。
一、太極拳,道家傳之一證
撇開繁縟累贅的議論,來看「原文」影印的唐村《李氏家譜》抄件中可資談論太極拳源流的一段文字,茲為標點,徵引如下:
李信「與兄仲、陳溝始表奏庭,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拜師結義,樹志文武,雙傑成名,創世太極養生功,十三勢拳、劍、箭,藝名傳數省,故奏庭考舉,考官不平…”
按:宮,原作“功”,抄誤。
「原文」重述了李信後裔李立炳所講述的流行在唐村的一則傳說:
陳奏廷常到唐村,和李仲、李岩在一起交流拳術。他們在商量對套路的改編和定名時,意見不一,就去寺裡徵求教過他們拳的博會武道的意見。這位武道講,你們回去各自好好練一年,明年二月二再來比武,誰打得好就用誰的定名。第二年二月二,他們在千載寺當著老道的面,各自將自己的拳打了一遍,博公武道講:你們打得都很好,但奏廷的拳更有特色,功底更深,就依奏廷的建議,根據在太極宮結義和陰陽五行八卦之理,定名太極養生功。從此,這套拳術在陳、李兩家廣為流傳,並且得到了不斷發展。
按:廷,當作「庭」。
查《辭海》。李岩,本名信,河南杞縣人,明·崇禎十三年(1640)參加李自成起義軍,對義軍的發展擴大,多所建樹,封為制將軍。
《李氏家譜》的這段文宇,透視出太極拳歷史悠久的訊息,大致如下:
l、李信在兄弟之中排行第四。他曾經與二哥和陳家溝小老表陳奏庭三人有過拜師結義儀式:先拜師,後結義。師氏乃千載寺老道長,唐村人以「博公武道」稱頌之。這位道長收徒授拳之功不可抹,太極拳源自道家,亦屬不爭之歷史事實。
「博公武道」收徒授拳時,入門儀式如何?令人不得而知。清末陳家溝陳季甡和趙堡鎮陳清平傳任長春,任傳杜育萬,杜育萬著《太極拳正宗》一書,系1935年開封石印本流傳於民間。杜育萬在書中的《武當太極拳》中說:
「餘先師蔣老夫子,原籍懷慶溫縣人也。…世居小劉村,在縣之東境,距趙堡鎮數里之遙。至二十二歲學拳於山西太原府太谷縣王老夫子諱林禎。於雲遊道人。正坐當筵。
杜育萬說:「名曰三豐傳,然究其根,則此拳之發源,不自此始,何則據?餘師所聞,雲此拳系老子所傳。惜餘師等皆早仙逝,餘言無處可證。 。
杜育萬又說:「世皆謂是張三豐祖師所傳,餘亦特信。想當彼時,三豐祖師因世亂,隱居武當,寫曰丹士,將此拳練至神化之城,技冠當代,名著環宇,朝野之人,無不欽佩。
魯迅先生說:「中國文化之根底全在道教。」(《魯迅書信集》)杜育萬《太極拳正宗》記載的那首古傳歌詞,雖然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其宗旨在於傳頌太極拳的淵源,並且說明此拳是道教隱仙學派護道技藝。歌詞大意透露出古老的太極拳術師承授受有履行道門儀式,包括神像張桂和拜師開拳的禮儀。雖然這種古典禮儀離開今天的教育形態已經遙遠,但是在古人是奉行不懈的。究其意義,在於堅誠信念,尊師重道。老師授拳伊始,不可能不講學派源流,《武魂》雜誌1990年連載北京白雲觀安聲遠道長公開的“原始太極拳”,分為動、靜、快、慢四部。安道長答記者問,稱譽道內部不只是張三豐,還有許多名師對促進太極拳的定型發展,都曾建樹過一定的貢獻。中國教道邋遢派功法研究會《原始太極拳法》有安道長之弟子啟澤散人駱巨方《拳源宗述》,是太極拳學術史研究的必備文獻。 (參見中國原始太極拳法研究會非賣品內部資料)。原始太極拳更推原華夏始祖黃帝發明創造。在中華文化史,東漢後期,學術整理,始自黃帝然後入說,這是中華傳統文化悠久歷史的表述形態。太極拳溯始,託名黃帝然後入說,這是追述傳統,自尊自重的民族精神的表達方式,應無可厚非。這更說明,太極拳是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強身健體和防衛禦侮技藝的經驗總結,是中華傳統文化和武術寶庫的一項寶貴遺產。
2、元末明初,張三豐真人先後住武當山三十年,繼承了呂洞賓、陳摶、火龍先生的道功道術與武技。有邱元靖者,「與先生遇,拜為弟子,遂傳以道妙。命住五龍,結庵修煉,以了大事。」有太和四仙者:盧秋雲、週真得、劉吉泉、楊善登,皆楚人也。 「四人請為弟子,遂傳以清靜寧中之秘,於是今秋雲住南岩,真得住會仙館,古泉、善登住紫霄峰。四時靜煉,後皆證果。」(《張三豐全集·後列仙傳》)所謂“道妙”,所謂“清靜守中之秘”,就是“太極用功,法守中土”。楊露禪傳家之秘譜《太極法說》有《張三豐承留》、《口授張三豐老師之言》、《張三豐以武事得道論》等,言其繼承唐代仙學名人許宣平以來之太極功秘法而整合太極煉丹秘藝,宋遠橋、俞蓮舟、張松溪、張翠山等武當七子均拜於張三豐門下,是張三豐集太極拳之大成。黃宗羲、黃百家、王漁洋、曹秉仁、沈復等明末清初乃至清代中葉之文史名家稱道之,尊我齋主人《少林拳術秘訣》尊崇之,是明清時代肯定張三豐為武當派之鼻祖,已為學術界所共識。張三豐太極拳在道教內部流傳,千載寺老道長當有所耳辱目染,致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太極拳專家尊張三豐為祖師,如同土木工程專家尊魯班為祖師,戲劇曲藝專家尊唐明皇為祖師,走方郎中尊李次口為祖師,都是歷史人文觀念和尊師重道、高尚其事、弘揚遺產、繁榮學術的重要標誌。黃宗羲、黃百家、王漁洋、曹秉仁、沈復等明末清初乃至清代中葉之文史名家稱道之,尊我齋主人《少林拳術秘訣》尊崇之,是明清時代肯定張三豐為武當派之鼻祖,已為學術界所共識。
3.既然有李仲、李信、陳奏庭等人從「博公武道」學拳,那麼,有沒有其它人士也曾先後從師博公武道學呢?博公武道經歷亂世有元雲遊行蹤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也就是說,千載寺內外,會當別有其它人士得其真傳,以至傳遞於南明清初時
期。杜育萬所聞先師王林禎學於雲遊道人,殆屬此類途徑。
4.李信是李自成農民義軍著名將領。其太極哲學思想,包括兵爭思想,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其太極拳法也定然會在軍旅中廣為流行。
5.李信與陳奏庭是表兄弟關係,稱奏庭為姑表而不稱表兄,則證明奏庭之年齒較李信起碼要小幾歲。李信生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則陳奏庭之生年大約在萬曆四十年(1612)左右。
6.陳奏庭的母親原是唐村李家大姑娘。其撫養兒孫之際,於武技方面,當有所指授。相傳太極拳又稱作“大姑拳”,此一說耶?大姑者,《聊齋》李超所遇俠女之流耶?
7、无极而太极,又无极而千载,寺历千载,寺名几易:拳历千载,拳图各异。满清开国,千载寺被清兵以藏贼为由而焚烧。清廷又多次明令禁止汉人习武与执服兵器。人物流散,拳技密传,实时势使然。
8、太极拳术源远流长,隐显传世,代有其人。陈家沟太极拳家陈鑫深知太极拳历史悠久,也曾意图阐述太极拳之渊源。陈鑫根本不认为陈王廷创太极拳,例如,他在《增补陈氏太极拳图说·自序》中追述先人拳技,却连陈王廷的名字也未提及;而在《陈氏家乘》之中也只是说陈王廷“精太极拳”。
《陈氏家乘》说:
“陈奏庭,名王廷,明庠生,清入武庠,精太极拳。往山西访友,见两童子扳跌,旁有老叟观,公亦观之,老者曰:“客欲扳跌乎?曰:“然。”老人命一童子之扳跌。童子遂搂公腰,亮起,用膝膝公气海者三将公放下,忽老幼皆不见。天亦晚,公怅然而归。公与登封县武举李际遇善,登封因官逼民乱,以际遇为首,公止之。当上山时,山上乱箭如雨,不能伤公。遇一敌手,公追之,三遇御寨未及。李际遇事败,有蒋姓仆于公,即当日所追者。其人能百步赶兔,亦善拳者也。公际乱世,扫荡群氛,不可胜记,然皆散亡,祗遗长短句一首。其词云: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罔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陈王廷的形象刻画很糟糕。其体态,虽然美言其“精太极拳”,可是前往山西访友途中,神识错乱,白日幻影,心情惆怅,半途而废,抱病而归,是一个脑病患者,何有精太极拳之体格风貌?其武艺,与幻影中的童子扳跌,表现如何?遇一敌手,追之,三周御寨未及,这表现又如何?何有精太极拳技艺之夸饰?其词句,“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年老残喘,患得患失,心情苦闷,如此精神状态,能否读《黄庭经》?能否造太极拳?
随身研读道教典籍《黄庭经》,又研究太极拳功夫的长者,定具格能耐,耄耋御众。这里,不妨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文史学家黄宗羲笔下肯定张三丰的文句加以对照,黄宗羲《王片南墓志铭》说: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夜梦虽为虚境,却有其实境之基础。在道教,玄帝即真武大帝。武当山曾为真武养静之处,山名武当,系由“唯真武当之”一语而得,明、清两朝,皆尊奉真武大帝为护国神灵。显然,白日见鬼是病态体征,而夜梦授拳是生理现象。
陈鑫说:“太极理循环,相传不计年。”“及拳之一艺,不知始自何时,俱未见有成书,历唐、宋、元、明、大清。即间有书,不过图画已耳。”
陈鑫又说:
“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也。”
陈鑫还说:
“斯人父天母地,莫非太极阴阳之气酝酿而生。天地因此理,三教归一亦此理,即宇宙之万事万物又何莫非此理?况拳之一艺,焉能外此理而另有一理?此拳之所以以太极名也。”
这里,陈鑫言三教归一本太极之理,不正是张三丰《大道论》所演讲的三教同此一道——太极大道的思想理论吗?太极拳之艺术形态,虽说因为“性相近而习相远”,然而,其原本不出大道渊源,当为定论。那种自外于武当,自外于道家学派的狭隘的封建宗族门阀观念,究非太极拳家之所取。唐豪之流,非太极拳业内人士,尔曹学识短浅,孤陋寡闻,日证日考,何足道哉!
二、制仆原来是谢礼之后裔
“原文”复述了《李氏家谱》序言中的两段话,其一曰:
始主妣王氏聚广济寺大槐树荫,徙河邑千载寺,应官府设司驻员,迎迁分办。众徙下山四方不一,同足潮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硕四邻芽舍茶待。
《李氏家谱》的这段序文透露着明·洪武鼎定之后的政府移民情节。千载寺,与洛阳白马寺齐名。有关资料提到,该寺建于东汉,原名无极庙,北魏太平真君年间改名太极庙,文成帝年间复称无极庙。北魏武定三年改为千载寺。寺东有三圣门,亦称王圣何,供奉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先哲。再东,有太极宫,内设老君殿、太极殿、药王殿、八卦门和练武堂(亦名太室祠)。寺南有博鳌潭,人称伏羲观鱼潭。潭边有周易祠。祠旁塑伏羲、女娲雕像,四方香客游人多所驻足,瞻仰和论易。
其二曰:
始主与河邑常杨村陈公讳卜、郝庄陈公讳厚、李洼李公讳清河、刘村蒋公讳培和故,徙途相舍,衣食义厚,入寺庙拜圣结义。
《李氏家谱》的这段序文透视太极拳人物的不解之缘,诸多学术研究疑点亦迎刃而解,兹简析如下:
1、《怀庆府志》和《温县志》的《吴从海传》载:吴从海,北直隶人,崇祯末,以府判摄温县时,河南土寇猖獗,沿河而来,直叩温城,从海率乡兵守备陈王廷、千总郭忠等,亲御诸河,纵火焚贼船,溺死者无数,遂遁去。忠中流矢死。据《安平县志》,吴从海摄温县时为崇祯十六年(1643年)。若此,其时陈王廷正值壮年,当年过而立。如果在满清开国(1644年)时32岁,至康熙元年(1662年)为so岁。设陈王廷年老残喘之时为60岁,时当康熙十一年(1672年),上溯出生之是赤明·神宗万历四十年(1612年),不会超过这个时限而只会稍后,因为有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所立王廷墓碑文字“清故庠生”为前提条件。
2、陈绩甫1935年着《陈氏太极拳汇宗·自序》云:
“清康熙年间,先世奏庭公系武举,拳尤高超,曾降服河南登封玉岱山巨寇李积玉,只身入山,众不能敌,一寨惊拜投焉。后在山收孝子蒋发为弟子,授以真传,名负当时。秦庭公者,绘一肖像,以蒋侍立,用示后人,至今像存祠中。”
由上述《李氏家谱》序文,刘村蒋培礼是当时五家结义中人。这位蒋姓先辈,殆清初隐入陈沟之蒋姓仆夫之先祖耶?或者正因为陈卜与蒋培礼迁徙之际,有结义之举措在前,而后的特定情势下,陈王廷又看中了李际遇部将蒋氏武功与拳技之精深造诣,所以在玉岱山义军惨遭清廷镇压之际,存了一个帮助蒋氏隐居的善念。这位蒋老夫子隐入陈沟,其正式身份是陈氏宗族武术教师和王廷之友人。从陈卜、蒋培礼的辈份数算,则蒋姓仆夫的年龄和辈份均晚于陈王廷,此所以后来构画陈王廷与长工蒋仆之画像,陈王廷正襟危坐,而蒋姓仆夫则持刀侍立,宛若关云长与周仓之图影情形。
3、陈鑫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农历九月初二日特意地撰写短文争辩陈沟陈氏太极拳源流说:
“前明有父女从云南至山西,住汾州府汾河小王庄,将拳棒传子王氏,河南温东刘村蒋姓得其传,人称仆夫,此事容或有之。至言陈氏拳法,得于蒋氏,非也。陈氏之拳,不知仿自何人?自陈氏迁温带下,就有太极拳。后攻此艺者代不乏人,如明之奏庭,清之敬柏、季牲,好手不可胜数;后有赵堡邢西怀,张宗禹;又后有陈清平、牛发虎皆称名手。陈必显不摸原由,谓学于蒋氏,大为背谬。”(引自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陈鑫短文》)
陈鑫见争辩不起作用,于是又感愤地写下了一篇短文插入文修堂《拳械谱》之中,短文说:
“我陈氏陈州府陈胡公之后,自敬仲奔齐。陈沟之陈,不知由陈州近山西,由齐国迁山西。年代延远,宗谱失传。今之陈沟陈氏,相传由山西洪洞县迁河内,由河内县近温东常阳古都,即今陈沟是也。言由洪洞,亦未有据。以陈应云说:‘以与盱眙姓陈,同到过土城村,余不记属何县管。土城陈氏,尚能指我始祖陈卜所自出之墓,有碑记可凭。’要之,陈氏之拳,元朝已有大名。我始祖在明初即有大名,非蒋氏所教。至陈奏庭时,前明成手,不可胜数。陈奏庭以后,成手亦不可胜数。要之,陈奏庭明时人,蒋把拾乾隆年间人,何得妄为指说:陈氏之拳,传子蒋氏。此言大为背谬。且蒋氏实不称与陈奏庭当老夫子,人不同时,道统之深又不如陈奏庭,何得胡言乱语,启人疑惑?嗣后决不可言陈氏拳法传子蒋氏。吾所明辩,虽不能与陈氏争光,亦不至败先人宗幸。民国十七年九月二十二日,岁贡生县丞,行年八十岁,陈鑫,字品三,号应五,别号安愚谨志。”
按:盱眙,江苏省县名。蒋把拾,当为“将疤是”之讹。
陈鑫所说的“前明有父女从云南至山西,住汾州府汾河小王庄,将拳棒传予王氏,河南温东刘村蒋姓得其传,人称仆夫,此事容或有之”,事件时间跨度当在明·崇祯元年与清·康熙年间之大顺时段,即1628~1676年之间。蒋姓仆夫与陈王廷恰逢其时。文修堂《拳械谱·陈鑫短文》中虽然以不可言蒋氏为陈奏庭之老夫子而训示后辈,但是仍然没有陈王廷造太极拳之说。陈鑫是一位太极拳学术研究家,他说蒋姓仆夫不是陈王延之老夫子,这话没说错,原来,陈王廷的太极拳老师是千载寺“博公武道”。
4、蒋氏拳法除了密传陈沟之外,还流传于登封少林寺和开封普济寺,后来分别为郭永福与宋本意而得发扬。笔者曾经发表论文提及陈沟炮捶由玉岱山农民义军首领李积五部将蒋姓友人于义军失败后,匿名隐入陈沟,遂易忠义拳之名以利传世所指授。拳名忠义,自有来历,非同凡响。清兵人关,玉岱山义军成为反清力量之一支;满清开国以后,朝廷曾经多次明令禁止汉人传习武术,忠义拳又岂能轻易公开传授?然而,汉人反清复明之忠义举措又岂易止息?只不过更加隐匿罢了。这位蒋姓先辈还曾经将忠义拳易名为通背拳秘密流传于登封少林寺、开封普济寺等处,乃至于经郭永福而存通背拳法传授于山西洪洞;经宋本意而有“鬼扯攒”拳法流传于定襄一带。因此,陈家沟炮捶与山西洪洞通背拳以及定襄“鬼扯攒”拳法,实本一源,乃河南蒋派拳系。这就不难理解炮捶与通背拳之总歌和名国歌诀竟相契合,而鬼扯攒拳家一直尊奉蒋姓先辈为祖师的原因所在了。(笔者:不遇真师莫详猜——评唐家武断太极拳之祖,《中华武术》1995年第5期第11~13页以及1995年台湾太极拳总会编印《海峡两岸太极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89~93页)古人结义是奠定拳名忠义之基石,结义而有义举,是拳术迎敌之大用场,此忠义拳名称之由来也!
5、太极养生功与十三势拳有同有异,相辅相成。《张三车太极法说》曰:“怀藏八卦,脚跐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于自然十三势也,名之曰:八门五步。”又曰:“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也。”王宗岳《太极拳论》曰:“十三势者,掤摅挤按,采挒用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日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
太极拳是我国上古仙学行气导引和仿生体操而手战演绎的养生御侮技艺。太极拳技艺修炼进程中,八门五步的用功方法,是入门功夫训练的万能金钥匙。张三丰太极拳在历代传播发扬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理解发挥和学生的求速心理与用武意识不尽相同,以致拳式名目与行功火候或有差异。正因为张三丰祖师研究汉、魏、唐、宋各个历史时期诸家太极拳功理功法,整齐划一地集成太极功乃文乃武七十二行功架式,成为太极拳定型传播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所以后世武当内家嫡派真传,其入门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说大致是统一的。杨澄甫在长期的教学与研究过程中,对这一基本认识的理解是精深的,把握是严谨的。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例言》说:
“太极拳祗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眩聪明,妄加增损。前贤成法,倘有可移易之处,自元明迄今,已数百年,如有可改之处,昔人亦已先我行之矣,乌持吾辈乎?愿后之学者,弗惟外之是鹜,而惟内之是求。欲进精醇,期日可待。要之拳式细目,非取形似,必求意合。惟恐私心妄改,以误传误,易失体用之真传,以致湮没昔贤之本意,兹照旧本校正,以垂为正范。”
杨氏太极拳保持了蒋发传陈长兴的太极养生功形态。
在陈家沟,陈长兴之后的太极养生功架有所变异。《陈氏家乘》说:
有本尤得骊珠。字侄之艺,皆其所成就。丰度谦冲,常若有所不及。当世精太极拳者,率出其门……陈耕耘亦师事焉。
阅此,陈发科传递的陈式太极拳一路,后之学者为何目为新架,也就不难理解了。发科之了照奎一改“缠丝劲势特刚强”,回归“迟缓柔和擅胜场”的风格,深刻地影响着陈式太极拳的发展。
6、二十世纪末,笔者研究传统太极拳术,在探讨太极拳悠久历史时,关于陈王廷与蒋仆画像问题,得到了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炳先生的应答。陈炳说蒋发“死后葬于陈家沟西北杨海洼”(《中华武术》1995年第9期)陈炳又说:“杨海洼,陈家沟村西北一华里,人烟稀少,荒草遍野,禽兽出没,事故繁多,村人称为是非之地。故蒋发死后,王廷后人将其葬于此地,以镇邪恶。”陈炳还说:“民国时期,王延后人十七世陈正述常到杨海洼祭奠蒋发。(引文从略)
据此可证三事:
(1)蒋氏武技为陈沟人所尊崇,尊崇之致,奉若神灵。
(2)蒋氏卒于王廷之后,起码在1680年以后。有赵堡太极拳著作说蒋氏出生于1633年,卒于1714年。(宋蕴华:《赵堡太极拳图说》,陕西科技出版社1991年版第141页)之大概是可信的。
(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民国时期,陈正述祭奠蒋氏,犹存缅怀先辈与尊师重道之传统。今日的陈家沟太极拳市场炒作人士,若能为蒋氏修建墓园,那么,其历史人文效定应当高出陈沟现有墓园效应之千百倍,从而更有利于武术之乡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注:本文不涉及对王宗岳的考证,己撰论文:只恐相逢认不真——评唐家的王宗岳考,见于中国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太极》与台湾·中华太极馆《太极学报》。
李 滨 (LI BIN)1945年生,安徽怀宁人。安徽中医学院副教授,太极拳研究所所长、中国武当拳法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太极》杂志特约编委,《发现》杂志社理事,英国医学院客座教授。1952年9月至1964年7月,相继就读于怀宁县大塅小学、怀宁县平山小学、安徽省怀宁中学。1964年9月至1970年7月,安徽中医学院中医学本科专业6年学制毕业。曾任安徽省委医疗队医师,安徽省怀宁县人民医院中医师、中医主治医师,安徽中医学院讲师,兼大连理论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安徽省安庆地区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安徽省怀宁县分会副会长,怀宁县完白书画社成员,合肥市武术协会委员,安徽中医学院高教研究室副教授,兼任安徽省高校科技联合开发中心培训部《医古文》课程副教授,台湾中华太极馆《太极学报》大陆编审委员,香港新闻出版社名誉顾问。
治學深究岐黃與中西醫內外科學以及古漢語和儒、釋、道仙著作,從事臨床醫療和《黃帝內經》、《醫古文》與《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以及高等中醫教育研究工作35年。發表中醫藥學術與中醫教育科學研究論文50篇,主要如:《朱丹溪學術思想探討》、《對王冰引用(週易)註釋(黃帝內經素問)的研究》、《河圖洛書的數理及其對中醫學的影響》、《中醫神誌學說的文獻研究》、《二陳湯及其類方的化裁與應用》、《發揚中醫藥學術的策略目標與人才培養》、《中醫本科教育要突顯中醫特色與時代氣息》、《積極開展農村中醫繼續教育》、《論增設中醫養生專業》、《養生復健學的歷史回顧與現實意義》、《新世紀(醫古文)教材編纂的建議》、《太極哲學與仙過體用文獻研究》等。論文《試論腦與神誌疾病的辨別論治》,榮獲1987年安徽省自然科學優秀獎;參與的醫易關係研究,榮獲1996年安徽省科學技術研究成果。曾發表多篇詩詞,也著有《黃帝內經研究》和《離騷新譯》等。致力於傳統太極拳術的研究逾40年,以「三豐祖師,楊家嫡傳,崔門經緯,武當正宗」而弘揚國粹與文化遺產。在促進國際交流推動人類保健事業的發展過程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1964年開始從崔毅士先師門下的滕茂桐、方寧、於家嵐三位老師和四兆麟先師門下的張滌老師系統學習並且深入地研究楊家太極拳、老架太極長拳和刀劍桿推手散手技藝,獲得崔秀辰師姑批准,列序門牆,內窺堂奧,精於張三豐太極拳楊家嫡傳技藝。 1992年成立安徽中醫學院太極拳研究所,進行傳統太極拳學術研究與創造精進人才。曾出席在邯鄲市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河北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在武當山鎮召開的第二屆中國武當拳功理功法研討會和在北京體育大學召開的全國首屆太極拳科學論文報告會、2005年「華亞盃」楊式太極拳西安邀請賽、楊式太極拳名家座談會。曾接待美、法、日、德等國多位友善訪問與研習。 1997年12月,應中華太極館董事長宋志堅先生邀請,獲國台辦國台赴台宇[1997]2049號文批准,經港赴台進行海峽兩岸太極文化交流與講學,在台北市盛大聚會上,表演全套傳統楊氏太極拳大架功藝,引起台灣太極拳界友人的極大興趣,激起許多愛好者的認真思考。發表太極拳科學研究論文30餘篇,如:《太極拳-吾國之至寶》、《敘內家之源流寄望於來者-讀《〈王征南墓誌銘〉札記》、《蛇鵲爭鬥與太極拳啟原縱橫談》、《太極拳學發展的歷史概論》、《不遇真師莫強猜-評唐豪武斷太極拳之祖》、《只恐相逢認不真實-評唐豪的王宗岳考》、《陳式太極拳源流》質疑》、《九旬叟的太極情》、《楊露樣太極提放拋射技藝今何在? ——對太極拳推手競賽規則的研究》、《《陰符經》與太極拳》、《張三豐武當派武功修為——《雲水集》集句五首》、《太極拳道家傳——唐村〈李氏家譜〉抄件觀感》等。主講的學術講座主題有「張三豐太極拳的理論、實務與研究」。
入選《中華人物大辭典》、《二十一世紀人才庫》(中國專家人才卷)、《世界傳統醫學大系·當代世界傳統醫學傑出人物》(中、英文版)、《世界名醫文獻庫》 (1997年卷)、《世界文化名人辭海》、《國際名人錄》、《武當經典-楊式太極拳匯真》等。
寄語:精義入神,利用安身。窮神知化,德道高深。
過此以往,風光無垠。未之或知,舒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