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拳史
于志钧著
肖维佳序
于志钧先生继《桓侯八枪》后又完成了一部太极拳史源流巨著。他再次邀请我为他作序,这回可真的让我难以承受到了极点:题目之大且之险,不免令人生畏;同时我感到,正是因为如此,我比前一次加倍地义不容辞。
自从萌发习练太极拳热情至今,几十年下来,我一根筋追求的是太极哲理和太极拳理的深入理解,以及太极拳内功本身,对其他范畴大多“忽略不计"。然而问题在于,练拳求道难免引发拳外的疑问,诸如:“太极"一词源起何时何地?它的内容实质是什么?太极拳何时何地发源?这么深邃的瑰宝有无可能为个人所创?“太极"之冠因何并且何时加冕其上?何为正宗太极拳?等等。相信每一个多年的太极拳爱好者,都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时常出国,人家也问;而且境外探源的学术竟也如火如荼。不言而喻,太极拳源流时不时刺激着我的兴趣。然而放眼书海,真知灼见不可谓多,各执己见的门户之争或者假冒伪劣的“创新"不少见,耗时不少,收效甚微,不免心生厌恶;更因确切的史料贫乏,众说纷纭多不求甚解,即使弄清一人一事也令人感到力不从心,更不要说把握历史大局,更何况现如今传统太极拳的社会地位一一一我生性懒惰,于是心灰意冷之余给自已找了个自我麻醉的借口一一此事无人能够理得清,故而暗下决心永不这滩子死水,放弃追本溯源的努力。环顾四周,估计许多太极拳爱好者的心路历程和我如出一辙,更多的却是依赖本派前辈之说或者人云亦云,依然心安理得,因而免去了“多余的"烦恼。
于志钧老师的文稿对于我,无疑是个棒喝,令我灵魂深处受到震撼,令我汗颜,令我无地自容。少壮不努力导致今日的才疏学浅,无需制造廉价的托词。尤为重要的是,真理的捍卫更须具各纯真的心和大无畏的勇气。于志钧凭借不畏艰险的赤子之心,披荆斩棘的求实精神以及武术实践与学术功底,透过原始森林般渺茫的资料找到通向阳光的路。
他站在历史、现实和学术的高台上,经过十分详尽、周密、入细入微的深入调查和多种资料的反复对比与研究,抠开许多广泛流传的疑团,拨开围绕太极拳起源的层层迷雾,奋起挑战已成定论的“陈王廷首创太极拳"之说。众所周知,挑战此说者他并非先例,国内外同此论者亦不在少数。然而如此严肃、如此深入、如此据实据理、如此呕心沥血并卓有成效,他却可谓首开先河。
读于志钧的书,我也经受过强烈的心神颠簸。我自始至终坚持习练的是杨氏太极拳,我之现任永泉太极拳研究会秘书长,投入程度不言自明;曾有一度我同时练过陈氏一路,长达7年之久。老师是刘清泉(原先也学过杨氏拳) 陈昭奎的学生,我对刘老师的恩德永不忘怀。在陈氏拳队伍里,我也有许多感情很好的师生朋友。我至今认为,以陈发科为首,其弟子如洪均生、冯志强等少数精英,对王宗岳《太极拳论》极为重视,认真参照杨氏太极拳的成果,的确实现了陈氏炮捶向太极拳的过渡。至于杨、吴、武、孙、李、常以及赵堡等流派之内,坚持太极拳正宗的也颇多周折。然而,细读于书所论,并未涉及这些问题,就此书而言,这些都是后话。我这一类内心动荡一一一相信不少读者也会出现此类情绪波动或误解一.一与“谁是太极拳之首创"的课题完全是两回事。
于志钧先生有个旗帜鲜明的立论:“历史上有很多人为太极拳的发明创造做出过贡献,有思想上的,有理论上的,有技术上的,有实践上的。他们都是太极拳的发明创造者。太极拳不是某个人一时心血来潮编造出来的。"这与我多年形成的直觉不谋而合,相信此论也会得到多数读者的认可。
而“个人首创"之说,正如于志钧先生所论证,的确与学术的迷宫迷雾、某种集团利益、传统武术的社会地位、太极拳经典理论详解分歧、民间迷信,特别是官方立场、意识形态偏见等盘根错节地密切相关。这一切都构成于老师追根究底的巨大障碍。追随作者的探索之路冲破这些艰难险阻,使人得以恍然大悟:真理是不服从任何目的的!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一点认识十分不足。结合这样的理解,可以重新解读《老子》“常无欲以观其妙" 一语。“妙”,即“真理的奥妙"或“事物的本来",“无欲",即 “无目的";就是说,只有无欲望、无目的、无成见,才有可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用欲望、目的和偏见绑架真理极为愚蠢。最终,总是不可能得逞的。于志钧先生努力做到公正,正是基于这样的立场。他首先解决方法论问题,然后研究资料,进行独立的分析、对比、综合,最后得出结论。而结论是惊人的,与所谓“公论"形成鲜明的对照。
我无法代替读者的认真审阅,我只为自己归纳作者论证的概要。
本来,陈氏拳史除“陈氏拳手、有战大刀可考"和“闷来时造拳"两句话以外提供不出任何证据。而本书作者彻底掀开盖子展开论证:
最早试图把陈氏炮捶“化装成太极拳"的是陈家沟陈氏十六代陈鑫(字品三 ,1849一1929)。当时,太极拳在北京由杨禄禅子孙三代传播了五六十年,威望极高。而陈鑫是陈家沟少有的知识分子,他率先意识到太极拳分量极大的前景,于是急起直追,着手编写《太极拳图画讲义》(在陈鑫死后由他人以《陈氏太极拳图说》之名出版),并且把太极拳的发明权归之于“明洪武七年(巧74年),始祖讳卜(陈卜)"。
陈鑫之后,陈氏十七代陈子明在1 9 3
0年至1 9 3 1年之交引唐豪者去河南温县陈家沟调查,返回上海之后,著《陈氏世传太极拳术》一书,附录唐豪《太极拳源流考》一文,陈子明从唐豪之说,改变了陈鑫的说法,提出太极拳是其九世祖陈王廷创造的。
本来看不起中国武术的唐豪(1897一1959)否定了陈鑫的“陈卜创拳说",利用逻辑“法术"把“明末抗清战将陈王庭"晚年“闷来时"所造的拳,硬是演绎成“陈王廷创造太极拳"。此说从唐豪开始,顾留馨扩大,为官方武术主管所接受,肯定为 “正史和经典"至今。
唐豪利用各种史料相混淆的手法,把“陈王庭"演绎成“陈王廷"。其实“陈王廷"并非“陈王庭",而是另一个人:清庠生,相当于今天的小学生,乡兵守备即地主武装首领。对此顾留馨不得不在1980年6月9日《体育报》上发表声明更正,但他远未消除由此泛滥出来的严重恶果。与此有关的是,陈家沟史上所谓“披坚执锐,扫荡群氛"的“英雄们",实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地主武装。
作者考证了要害资料:用《纪效新书》对比《拳经总歌》,得知所有关于陈王廷的“造拳"史料全部出自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又证得陈长兴《十大要论》与《用武要言》实为形意拳《九要论》与《交手法》;陈鑫偷梁换柱,用“缠丝法"替换了太极学说;变着法全面抄袭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陈氏家谱》的批注都出自陈森(陈槐三)之手(1931年春,唐豪到陈家沟“调查"太极拳,就住在陈槐三家里,唐豪说他在陈槐三家住了半年之久);从陈家沟陈氏家族的历史、黄庭经、造拳、文体对比和人生观五个方面剖析,《陈氏家乘》中的《长短句》显然是陈鑫托“陈王廷"名之作。再罗列下去,不如让读者直接着手阅读本书。
以我和于老师多年交往的经验而论,他疾恶如仇,爱憎分明,把握事实之后的情绪和议论守不住中庸的分寸也是难免的,个别论点也有待商榷;然而他治学严谨是不容置疑的。他严正提出“今天中国的太极拳问题,已经成为如何向惜界交代的大问题",在我看来是中肯的、语重心长的。学拳热潮早已席卷全球,我们与之相关的学术研究同时被置于全世界审视之下,境外的学者和太极拳爱好者向我们提出的质疑已经此起彼伏。唯意志论的搪塞是经不住长期考验的,中国有责任和义务给人类以严肃认真的历史解答。而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一一是我们全体炎黄子孙要做的事。
2 01 2年月2 0日肖维佳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