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左派思潮與顧留馨的太極拳研究(下)

 



極左派思潮與顧留馨的太極拳研究(下)

作者:路迪民

《武當》2 0 0 6  年 第

 

五、關於「纏絲勁」的爭論

  也許,顧留馨對於《五式太極拳》的流產感到惋惜,很不滿足。1963年,他在上海又出版了一本《簡化太極拳》(後改名《怎樣練習簡化太極拳》),其中對簡化太極拳的練習要領,強調了“纏絲勁”。如前所述,顧留馨曾打算把纏絲勁作為《五式太極拳》的“共同理論”,徐致一、孫劍雲不同意。國家體委1956年創編的簡化太極拳,明確指出是由傳統楊式太極拳簡化而來的,而楊、吳、武、孫四大流派太極拳都講“抽絲”而不講纏絲勁。顧留馨用纏絲勁解釋簡化太極拳,就是仍然把纏絲勁當作各式太極拳的共同理論。

  由此,徐致一在196461日的《體育報》上,發表了《略談太極拳的纏絲勁問題》一文,認為「纏絲勁」是陳式太極拳的獨特要求,和其他各式的「運勁如抽絲」意義不同,不可混為一談。文章最後,「藉此機會」談到,簡化太極拳的說明書未見有纏絲勁這一要求,而“上海出版的《簡化太極拳》裡,卻把纏絲勁列為要求之一”,希望「好好明確一下,以免初學者無所適從,同時,也免得在廣大練拳朋友中間引起無謂的迷惑」。該文雖未點顧留馨之名,實際上是針對顧留馨的著作而寫的。

接著,《體育報》圍繞著纏絲勁問題以及對顧留馨《簡化太極拳》一書的看法,連續發表數篇文章,進行爭論。

反對徐致一觀點的文章,主要有羅宏基的<略談太極拳的纏絲勁問題>讀後》<太極拳纏絲勁和抽絲勁異同>之我見》,洪均生的《對纏絲勁實質的看法》《就太極拳纏絲勁抽絲勁問題再作商討》

支持徐致一觀點的文章,主要有趙任情的《太極拳纏絲勁和抽絲勁的異同》,李經梧的《對纏絲勁等問題的看法》

徐致一又發表了一篇《再談太極拳的纏絲勁問題—答羅宏基先生》

  徐致一的文章和上述七篇爭論文章,已經在《武魂》雜誌2004 年第511期轉載,據說1983 年香港《新武俠》革新版121號也以“全國太極拳大辯論”登載了當時的全部文章。這裡沒有必要介紹爭論雙方的觀點及論證理由,還是看看以後的事態變化吧。

  2003 3月,《上海武術》發表了顧留馨之子顧元莊整理的顧留馨1964 11月的遺作:《從纏絲勁問題談起》 (《武魂》雜誌2004 年第23期連續轉載),編者按說:“該文當時為顧留馨老師應體育報社之約而撰,原打算以此結束太極拳的有關爭論,後因故未刊。”這裡的“有關爭論”,當指關於纏絲勁的爭論。顧留馨這篇文章,不但為自己的觀點進行解釋,駁斥對方觀點,而且談到徐致一的其他文章和太極拳源流問題,下面欣賞其中的幾段話。

  「技術觀點上的分歧,總是有一定的世界觀作指導的,爭鳴的焦點是纏絲勁,爭鳴的實質是'一柔到底'論和'剛柔相濟'論之爭,是唯物的陰陽學說和唯心的陰柔學說之爭。

  「李先生(按指李經梧)並進一步說成纏絲勁是難度大,動作繁複的,企圖以此嚇唬年老體弱者和神經衰弱者。這就不是對陳式拳無理解,就是別有用心了。 」

  “李先生把編寫'簡太'說成是:'果然,此拳一出……'渲染了編寫者的個人作用,而把黨和政府積極倡導體育運動的作用,忘得一干二淨。” (按:「簡大」指簡化太極拳,省略號為顧留馨原文。李經梧的原文是:“果然,此拳一出,太極拳運動以從來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蓬蓬勃勃地開展起來。”因為李經梧和李天驥等人參與了簡化太極拳的編寫,顧留馨認為李經梧這段話渲染了李天驥和李經梧這些“簡大”編寫者的個人作用

  「關於太極拳源流問題,我們根據大量史料,實事求是地提出太極拳起源於陳式,為各式太極拳的祖型,從而根本否定了荒誕的仙傳之說,這決不是多餘的事。”

  「太極拳為道士張三豐所傳的謊言,經唐豪生前嚴加批判,解放後群眾的覺悟提高,現在不大有人敢於再認仙傳為榮,但徐致一先生在《吳式太極拳》附錄《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正文之後,還不忍割愛地保留著:'原註雲:此系武當山張三豐老師遺論' ?

  够了!如果有些年轻人对于极左思潮没有感性认识,由此则可见一斑。技术观点的分歧,就是“唯物”与“唯心”之争;说缠丝劲难度大,就是吓唬人,“别有用心”;宣传简化太极拳的效果,就是渲染编写者的个人作用,把党和政府的提倡“忘得一千二净”;是否拥护唐豪对于张三丰传拳说的批判,是“觉悟”问题;在拳论中仍然保留关于张三丰的原文,就是在“不大有人敢于再认仙传为荣”的情况下“还要让张三丰的阴魂出现”。谁还敢再说什么呢?

  当年,唐豪要给杨、吴、武、孙、赵堡五大流派太极拳强加一个共同祖先——陈王廷,此时,顾留馨又要给各式太极拳强加一个共同理论——缠丝劲。其用心之细,倒也难得。

  然而,顾留馨“原打算以此结束太极拳有关争论”的《从缠丝劲问题谈起》一文,终于“因故未刊”。因什么“故”?不得而知。笔者猜测,这可能与国家体委的态度有关。作为简化太极拳的主要创编者李天骥,并没有在简化太极拳中加入缠丝劲,他和顾留馨的看法可能不同。顾留馨给徐致一、李经梧扣的大帽子,也可能触及到李天骥。1964年,李天骥已经成为中国武术协会副秘书长,对这场争论不可能漠然视之,大概体育报社也认为顾留馨的文章无法结束这场争论,所以没有采用,停止争论。顾留馨在《回忆关于太极拳的争论》最后说:“李天骥在背后说我写书为了名利,党员审稿要拿稿费,是什么思想。我写书是组织上交给的任务,只应批评我写作的质量问题,不应说是名利的问题。”顾、李关系,可想而知。

  从此以后直到现在,其他流派太极拳的传人,也都没有把缠丝劲作为其技术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顾留馨晚年的力作《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9月第一版),也摈弃了缠丝劲的说法。该书第三章“太极拳的锻炼要领”中,没有“缠丝劲”一词,并且在第五章“太极拳整体动作中的若干要点”的第六点“弧形螺旋”一节说:“过去某些太极拳专家,形容这种练法为'缠丝劲’,'抽丝劲’,'麻花儿劲’。”这里虽把“缠丝”和“抽丝”仍然混为一谈,但它已经成为“过去某些太极拳专家”的形容词了。

六、顾留馨让我明白了许多

  我是跟赵斌老师学的杨式太极拳,但在太极拳史研究上,倒是顾留馨让我明白了许多。

  1984 年,我的第一篇关于太极拳的文章《杨式太极拳及其西北传授人赵斌》在《武林》第5期发表。由于对太极拳史研究不深,引用了杨季子“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氏传”的诗句。太原工业大学孟乃昌教授(1933 ~ 1992,太极拳研究专家,曾任山西杨式太极拳协会副会长)来信,称赞我的文章写的好,其中关于杨、赵、傅三家关系以及杨家某些轶事,多为世人所不知。但他又说,在太极拳源流上,还是要尊张三丰。

  孟先生的话,使我感到愧疚。我就在继续研读杨式传人著作的同时,仔细阅读顾留馨先生的《太极拳研究》和《太极拳术》。如果说杨家关于张三丰创拳之说是“祖传”的话,正是顾留馨本人的著作,才使我从另一方面找到了这种说法的“依据”。

  我首先发现,被作为太极拳祖型的陈式太极拳,是陈发科“1928 10 月应邀从陈家沟去北京传拳,陈式太极拳的本来面目,始为外间所认识。”(见顾留馨《太极拳术》370 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年第1版。以下引用该书只注页码)这就是说,从清朝中叶到1928 年之间,社会上流传的太极拳(不分流派),都是杨式太极拳及其分支。陈王廷创太极拳之说,也不是陈家祖传,是唐豪在1931 年给陈家沟制作的皇冠。

  我同时发现,被斥为荒诞、谎言、附会的张三丰创拳说,早在清朝初年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以及《宁波府志》中已有记载。(393 )

  然而,顾留馨在《太极拳术》中说:“张三丰创太极拳一说,是辛亥革命(1911 )后的一种附会而已。”(350 )在“附录”中又说:“太极拳创始于张三丰的谎言,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太极拳在北京享有盛誉之时。”(442 )

  但是,在《太极拳研究》133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年第3)和《太极拳术》386 页中,都引用了李亦畲1867 年抄给马印书的《太极拳小序》“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1867 年,杨禄禅、武禹襄都健在,这显然和“辛亥革命后”或“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才出现张三丰创拳的“附会”、“谎言”之说前后矛盾。

  顾留馨引用马印书抄本的目的,是因为后来的“太极拳小序”抄本都把“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改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他由此证明李亦畲“已自纠其前说之无据”(386 )。对此,笔者问过李亦畲的曾孙李光藩先生,他肯定地说,这是李亦畲认为太极拳的创始比张三丰更早,而不是更迟,并非“纠其前说之无据”。

  仅仅从张三丰创拳说的“谎言”出现的时间,在同一本书中就有两种叙述,又和自己引用的史料产生很大差距,这种信口开河的“考证”,只能令人得出与其相反的结论。

  更重要的是,我从顾留馨的著作中,发现了陈王廷创拳说的论据的不可靠性。

  感谢顾留馨,在《太极拳术》中把《陈氏家谱》的全部“旁注”都公布出来。他的目的,是要证实陈王廷创拳和陈家世传太极。唐豪考证的一个重要论据,就是《陈氏家谱》中陈王廷的“旁注”:“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并把它作为“乾隆十九年最可信的史料”。

  但是,从公布的史料可见,《陈氏家谱》的“旁注”,一直注到陈鑫(1849 1929) 兄弟三人。在一个家谱的人名“旁”作“注”,并且注到了二十世纪,这些“旁注”是何时写的,不就昭然若揭了吗?顾留馨先生也如实记录了家谱“末有'我高曾祖父皆文兼拳最优。森批。’字样”(360 )。这就很清楚地看出,“旁注”的编写者,正是给唐豪提供《陈氏家谱》的陈森(1846 ~ 1935)。家谱本无“注”,故而陈森只能作“旁”注。难道乾隆十九年的人,能给二十世纪的人作注吗?(详见拙著《陈氏家谱“旁注”考》)

  唐豪的另一条论据,就是陈王廷“闷来时造拳”的诗句,这是在陈鑫写的《陈氏家乘》中首次出现,显然有陈鑫编造之疑。除了这两条之外,再也没有更多论据了。

  因为陈王廷的“旁注”和《陈氏家乘》中的陈王廷诗句,都没有“太极拳”字样,唐豪说,“陈沟村至今还是一个封建的农业社会,所以村人的保守性特别的强,陈沟村人至今只肯学习其祖先传下来的十三势——太极拳的一套,不肯学习外来的拳法。就这个证据而论,足以证明家谱所注王廷创造的陈氏拳手,和遗诗中王廷闷来时所造的拳,即为太极拳。”(见唐豪《太极拳之根源》,1935 )

  但是,唐豪又说陈王廷创造的太极拳吸取了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这和他说陈沟人“不肯学习外来的拳法”就有矛盾,而顾留馨在《太极拳术》中,对唐豪的看法有所发展,他列出四条推测理由,认为陈氏拳还与少林寺拳法有渊源关系,如陈氏拳架中有传习于少林寺的“红拳”,“罗盘棒诀”有“要知此棒出何处?罗盘流传在邵陵(少林)”等(443 444 )。这些理由,不正是徐致一“以陈式为少林拳”的合理根据吗。

  人们还可认为,既然戚继光的拳经32 势中有29 势都被纳入陈氏太极拳,那么,戚继光的拳经3 2 势,不就是陈氏太极拳的祖型吗?

  顾留馨在《陈式太极拳》和《太极拳研究》中,还把辽东巡按御史陈王庭,说成陈家沟的陈王廷,造成了大笑话。1964 就有人在《新体育》指出其错误,直到1980 年,他才在《体育报》予以更正。

  唐豪顾留馨为了自圆其说,对于和陈氏创拳说有矛盾的史料,一律采取不承认的态度,或者进行荒谬的解释甚至编造,比如说杨禄禅不通文墨,把陈氏太极拳的“懒扎衣”误听成“拦雀尾”等等,在此不一一分析了。

  从以上情况可知,顾留馨所谓“我们根据大量史料,实事求是地提出太极拳起源于陈式,为各式太极拳的祖型,从而根本否定了荒诞的仙传之说”,到底是咋回事,有多大可靠性。

  如果说唐豪是在疑古思潮影响下,按照胡适“先疑而后考”的方法,盲目地“疑”而“破”,草率地“考”而“立”,顾留馨则是在极左思潮的气氛下,进而挥舞“神仙造拳”、“唯心主义”、“别有用心”这些政治棍棒,把唐豪的结论固化起来,造成太极拳源流的研究禁区。

  然而,陈氏以外的各派太极拳传人,是不可能被压服的,他们只是在那个时代保持沉默而已。厉王弥谤,难于长久。随着改革开放盛世的到来,被封锁的禁区终于打开。《中国大百科全书》把张三丰否定了,但《王征南墓志铭》和《宁波府志》依然存在,太极拳前辈的著作依然存在。1915 年初版、多次再版修订的《辞源》,仍然把张三丰称为“宋代技击家”。著名英国科学家、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曾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自然科学部首任主任的李约瑟博士,也在其34 分册的世界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到:“张三丰的名字,现今一般与中国拳法的一个派别太极拳联系在一起。”  

七、理论研究的舛误

  顾留馨先生对于太极拳理论的研究,确实下了不少功夫,特别是对陈氏太极拳的理论梳理,具有独到贡献。然而由于他长期立足于陈式,对于其他流派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从而出现一些自以为是的舛误。下面略据数例,以就正读者。

首先,在太极拳动作与呼吸的关系上,顾留馨画蛇添足,在《太极拳术》中把杨式太极拳每动的“呼”、“吸”都明确写出,强调“练太极拳时,自始至终每个动作都要与呼吸有节奏地、自然地结合……从而使内脏受到适宜的刺激,加速气血流转,旺盛机能”(82 )

楊澄甫先師在《太極拳之練習談》中說:「習練運行時,周身骨節,均須鬆開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閉氣;其二,四肢腰腿,不可起強勁。此二句,學內家拳者,類能道之,但一舉動,一轉身,或踢腿擺腰,其氣喘矣,其身搖矣,其病皆由閉氣與起強勁也。

趙斌、傅錺文老師一再強調練拳時要自然呼吸,以防「閉氣」。練到一定程度,呼吸自然深長。推手運用時,呼吸自然能配合動作。當我給傅麺文老師說顧留馨在《太極拳術》中寫明每動的呼吸時,傅老師冷笑說:「糊塗蟲」。顧留馨到底糊塗不糊塗?我們看看下面的數字分析。

  我仔細統計了一下,顧留馨在《太極拳術》中把楊式太極拳的動作一共寫了180 個呼吸。有資料說,一般人每天呼吸23000 次,平均每分鐘約16 次。顧留馨說,練習一趟楊式太極拳,「原為分鐘,現為20 分鐘」(58 ),若按《太極拳術》的呼吸去練,每遍練分鐘,每分鐘要呼吸225次,每遍2 0 分鐘,每分鐘呼吸9次。試想,人和人的年齡、體能不一樣,肺活量不同,如果強行動作配合呼吸,不是憋氣就是喘氣,正是犯了太極拳練習之大忌。況且,顧留馨完全按照拳架動作的開合來規定呼吸,但每個開合的動作路線長短不一,運行時間也不一樣,若動作配合呼吸,必然造成呼吸不均勻,顯然也有害健康。

  練太極拳時,膝部的要領至關重要,搞不好會造成膝關節損傷。顧留馨先生對此也提出了不恰當的見解。他要求“邁步時先提起虛足的大腿,使力量聚集在膝關節來帶動腳跟提起”,“做踢腿或獨立動作時,先提腿把力量集中於膝關節”,“提膝把力量集中於膝尖,可以把周身勁力節節貫串地透達於足尖」 (44 )

  運動生物力學告訴我們,肌肉收縮是人體運動的動力來源,關節只是連結骨骼的一種運動軸(有一軸性關節、二軸性關節、三軸性關節)。關節的任何一個運動軸,都配布有作用相反的兩組肌肉,分為運動肌、協同肌、對抗肌等,以便控制關節部位的轉動。邁步時,膝關節一定要放鬆,應該透過意念指揮大腿肌肉群的伸縮,使大腿抬起,小腿自然下垂。如果把意念集中於膝部,只能影響膝關節的靈活性,拖住了運動軸。所以,用大腿還是用膝關節,是下肢「用意」的原則問題。孟乃昌先生有一篇太極拳糾偏的文章,認為意在膝尖會使氣血留滯於膝關節而不通,是造成膝關節損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否有所指,不得而知。

顧留馨對於「氣沉丹田」的理解,也使人莫名其妙。顧先生自己也說過,「氣」不是呼吸之氣,但他在《太極拳術》中說:「小腹外突時即為『氣沉丹田』。因此,『氣沉丹田』不是絕對化的。一呼一吸,總是'氣沉丹田'與'氣不沉丹田'交替進行的。 。(36 )這就是說,氣的「鼓蕩」就是氣不沉丹田,那麼「氣宜鼓蕩」是否就意味著「氣宜不沉丹田」了!

最後我想說,顧先生畢竟是太極拳界的一位著名研究家。時代選擇了他,造就了他,也為他的研究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對此,不可求全責備,但是要有明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