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爭論的由來
1925年,楊氏太極拳正宗傳人陳徽明,首次代表楊氏著書《太極拳術》,公開向社會發行,影響甚廣。該書是楊澄甫宗師口授,微明代筆的,故書中有楊澄甫拳照楊氏家傳的正宗拳譜。該書經澄甫公審定首肯,拳譜的真實性是有保證的,是一本價值很高的古籍。
書末附錄的古拳譜,第一篇的原文如下:
《太極拳論》
一舉動,周身俱安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在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貫串,無令有絲毫間斷耳。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十三勢者,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昐、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原書注雲:以上系武當山張三豐祖師所著,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以上拳論,原沒有標題。轉抄者自立標題。陳微明用《太極拳論》,吳圖南則用“太極拳用功秘訣”,楊澄甫著《太極拳使用法》中則用“祿禪師原文”為題,不夠統一。後人鑑於王宗岳著「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一文,已定名為《太極拳論》,為了不致重複,另立一題以示區別。因該拳譜之末有「以上係武當山張三豐祖師所著」一語,故俗稱「張三豐太極拳論」。本文為便於讀者理解,暫沿用此俗稱。
1931年,唐豪為了樹立清初陳王廷為中國太極拳的最早創始人,對拳論中所注「以上係武當山張三豐祖師所著」一語,便視為極大障礙。必須否定張三豐,才能樹立陳王廷為「鼻祖」。因此,陳微明所傳的「張三豐太極拳論」便成為唐豪的攻擊重點。
唐豪攻擊的手法,主要是利用清之武禹襄學習之上述拳論後,結合其心得,改寫的《十三勢說略》為據,誣蔑陳微明及其他楊門弟子,將武氏之《十三勢說略》竄改成「張三豐太極拳論」。以達到否定「以上係武當山張三豐祖師所著」的重要史證。
武禹襄的《十三勢略》全文如下:
「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猶須貫串一氣,不外起、承、轉、合。始而意動,既而勁動。轉換須一線串成。氣宜鼓蕩,神宜內斂。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將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絲毫間斷。
唐豪否定張三豐,有以下幾處歪理:
(1)在《太極拳研究》[文獻1]的第142頁說:「1931年,出版之《太極拳使用法》,篇名為《祿禪師原文》,皆楊門弟子所附會。又楊家太極拳譜'氣宜鼓蕩'前39個字,改為'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十三字。 ,弟子甚廣,豈能不改作? 必謂楊氏所得,乃武氏初定本。 ,決無傳楊不傳李之理。
唐豪這些毫無證據的推想,本不足信;後因顧留馨氏支持其說,進一步發揮,才有一定影響。
(2)顧留馨著《太極拳術》[文獻2]第345頁,全文抄引了陳微明的上述拳論後,評論說:「以上引自陳微明《太極拳術》1925年上海致柔拳社發行,因有楊澄甫拳式圖解,故流傳極廣。將武禹襄的四篇短文合為一篇,冠以《打手要言》之標題。作為張三豐《太極拳論》,又將王宗岳所著「長拳論」及《十三勢者》兩段,也作為張三豐所作。迷信權威,深信其說者,不乏其人。顧氏不但在言論上有影響,而且在實踐上也有行動,在他審校的《太極拳全書》中,已經對傅鍾文著《楊氏太極拳》,徐致一著《呈式太極拳》所附錄的王宗岳著《十三勢行功心解》改為“武禹襄作”,將俗稱的張三豐《太極拳論》改為武禹襄著《太極拳論》。又將孫劍雲《孫式太極拳》所附的「張三豐太極拳論」改為「武禹襄太極拳論」;但標題雖改,文末仍有:「原書雲:此系武當山張三豐教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這些改動,使後學之士分不清王宗岳、武禹襄的真正著作,往往張冠李戴,貽誤後世。故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太極拳譜》,受其影響較深。 1997年出版的權威著作《中國武術史》也高度評價唐豪的源流考證。但是,真理是否屬於權威,仍需實踐檢驗才能定論。
(3)唐豪覺得,要否定張三豐,單否定楊氏拳譜(後簡稱楊譜)還不能解決問題,還要攻擊武禹襄才能圓場。因為武氏之甥李亦畬,在草寫《太極拳小序》時,初稿有「太極拳創自宋之張三豐」一語。禹襄之孫武萊緒在《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中說:「太極拳自武當山張三豐後,雖善者代不乏人,然除山右王宗岳著有論說外,其餘率皆口傳,鮮有著作。唐豪在《太極拳研究》第146頁說:「祿禪出身僮僕,無能臆造張三豐。禹襄禀貢生,博覽書史,若太極拳之附會張三豐,不出於禹襄,禪祿、亦禪畬、萊緒、延緒之說,豈能盡同。禪子班侯門人也。者,後來楊氏傳流北京之譜,不一其處,無在譜首者,皆為後人改移。
從以上三則否定張三豐說法觀之,全屬主觀臆想,提不出半點人證、物證的實據,實在太武斷了。
本文以充分的歷史證據,對上述謬論,詳加剖析。揭穿偽誤,還歷史以本來面目。
二、考證的焦點
要澄清史實,駁斥唐豪之謬論,主要解訣下列問題:
1、拳譜中的「原書雲:以上係武當山張三豐祖師所著,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是武禹襄初定本首先提出,授予祿禪,還是王宗岳譜寫拳論時,親筆留下的史證。
2.「張三豐太極拳論」是王宗岳傳下的古譜,還是陳微明將武禹襄的《十三勢說略》竄改而成。
以上两个考证焦点,前者地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解决了前者,后者即迎刃而解。
三、杨氏拳谱源自陈长兴之传,非源自武禹襄之传
杨谱源自何人之传?以前鲜为人知。陈家沟说,其处无王宗岳拳谱(后简称王谱);杨氏传人,也隐讳拳谱之来源,使人误以为源于武氏之传。实际上,陈长兴是拥有整套拳谱。因其谱源于赵堡掌门陈敬伯,违反门规(拳不出村),私自授谱族弟,不便宣扬,故长期保密其出处。杨禄禅之拳谱,实为陈和兴之传,证据如下:
(1)杨氏拥有一套古谱32目,杨振基在著书《杨澄甫式太极拳》时,已将原件影印公之于世。杨振基于1992年委托严翰秀代笔出版《杨澄甫式太极拳》时,已将该谱为陈长兴传,告知严翰秀,其后严翰秀告知笔者。
(2)李亦畬著《太极拳小序》早已点出了陈长兴拥有“王谱”之秘。文曰:“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人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李亦畬何以知此不宣之秘呢?因杨禄禅与武禹襄为同一时代、同一家乡之亲密拳友,经常切磋拳艺,交流拳谱,禄禅获长兴授谱之秘,虽对外人保密,但对禹襄是如实透露的。
李亦畬从武氏处得悉真情,故能有证据地点出,王宗岳拳谱已传入陈家沟。李亦畬之曾孙李光藩也据祖传,在其撰写《杨露禅三下陈家沟》的纪实文学中,证实“陈长兴又将祖传秘诀,看家绝技授予杨露禅。”(载《中国太极拳》杂志1994年第2期48页)这又佐证了杨振基所述是真实的。武氏嫡系传人证明杨谱非源自武氏,是最有权威之证据。
(3)从拳谱的文字校核,“杨谱”与陈长兴家存的“乾隆抄本”是吻合的。小有不同之处是,授予禄禅之谱只传拳谱,省略了六首张三丰的拳经歌诀(七言四句);而“乾隆抄本”则保存完整。“乾隆抄本”已由长兴之孙陈延熙于1900—1906年期间,在天津授拳时,赠予友人形意拳名家许占鳌,许再传姜容樵等。姜氏于1930年著书《太极拳讲义》[文献3],将该谱公之于世。下面是“乾隆抄本”中“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
“乾隆抄本”之相关原文
歌诀二 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时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之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
虚实要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歌诀五 掤捋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拳论)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日十三势。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水火金木土也。
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从“杨谱”及“乾隆抄本”这两份不同流传途径的证据看,基本吻合。可以确认,杨谱是陈长兴之真传无疑。陈长兴的成存家之谱,有六首歌诀与王宗岳拳论一一对应。其中歌诀三、四对应的是“山右王宗太极拳论”,此论单独抽出后,就会将歌诀二、歌诀五和附在歌诀后之旁注“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连起来。杨氏拳谱,因缺少歌诀相间隔,误把两首歌诀对应的拳论,合为一篇。由此验证,便理顺了杨谱的真正来源。
应当指出,据路迪民等的古拳谱原貌考证[文献4],以及笔者的再考证,确认:古谱是王宗岳对张三丰所传的拳经歌诀,作一一对应的诠释。谱中的释文均为王宗岳著,歌诀,均为张三丰原著。王宗岳在谱写完毕后,向后人交代,“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指的是张三丰的拳诀,不是他自己的拳论。因此,“一举动,周身要轻灵……”的作者应是王宗岳,不是张三丰。但俗称为“张三丰太极拳论”,从广义来看,也无原则错误,因为王宗岳之全部拳论,均为张三丰的拳理所传。
(4)从杨谱中的《十三势歌》,同武禹襄所传的《十三势歌》相比,其中文字大同小异。小异部分,杨谱与“乾隆抄本”相同,也说明杨谱源自长兴所传,非禹襄所传。见下表。
四、陈微明忠实传播杨氏拳谱
唐、顾诬蔑陈微明“窜改拳谱”,是不堪一驳的。查吴公藻(吴鉴泉次子)1935年著《太极拳讲义》[文献5]已将杨禄禅在京授予拳时,传予其祖父全佑的全套拳谱公布。第32页的《太极拳论》即为陈微明传出的《张三丰太极拳论》。全文的文字、段落,以及拳论之末所附的“原注云:此系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处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完全相同。这是证明陈微明忠实传播杨氏拳谱的铁证。吴公藻在书中还特地亲笔留言云:“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侯教师所授。是端芳亲王府内抄本。在我家已有一百多年,公藻在童年即保存到如今。吴公藻识。”这是铁证。唐豪曾博览众谱,理应知悉该谱的传播真情。但为了树陈王延,否定张三丰,必须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掩盖骗局(附:吴全佑传下的该影印件于文末)。
五、武禹襄《十三势说略》是以杨谱为蓝本衍写而成
上文已证实,杨禄禅获得长兴师授“王谱”,是在第三次下陈家沟满师之时。据《从古城走向世界——永年太极拳史集成》[文献6]的记载:“据广府南关的老人言:杨禄禅是二十一岁开始去陈家沟,到四十岁左右回到老家的。”杨禄禅生于1799年。二十一岁,时在职1820年;三下陈家沟历时十八年,加上回乡的时间,可推算出杨禄禅获谱之年约在1840年。杨禄禅赴京授拳之年,据该书的《永年太极拳大事记》云:“1854年,杨禄禅经同乡武汝清介绍,到瑞王府教授太极拳。” 再看武禹襄的学拳和著文经历,武禹襄是在1852年才去赵堡向陈清平学太极拳的。乔松茂在《武式太极拳的源流和特点》[文献七]记述其学拳情况:“复将陈师(清平)所赠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势概要图》和《拳论》一并抄绘携返,与其甥李亦畬、李启轩一同研习。二年后,技艺骤进,理法大明。窍要尽能施于身。因之将前作之札记,参以后阅之《拳论》,练功方面的发悟,衍写成《拳解》四则……。”这里已说明,《拳解》四则,不是武氏创作的,而是以后参阅经典《拳论》而衍写的。这四篇衍写的“拳解”,就是后来由李亦畬合为一篇,冠以《打手要言》标题的内中四小篇,其原题为《十三势说略》、《太极拳解》、《十三势行工要解》和一篇无题的“又曰”。参考哪些“拳论”衍写呢?不难看出,是参阅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工心解》[文献11]及“张三丰太极拳论”而写成。
据李亦畬手抄的“老三本”得知,武氏从陈清平处所获之“王谱”,缺少《十三势行工心解》及“张三丰太极拳论”,而杨谱正好有此二谱。杨、武是亲密拳友,杨对北京弟子全佑尚无私授以全套拳谱,对武氏更为关照,必抄传赠与。因此,武氏衍写的四篇“拳解”,是以杨谱为蓝本而衍写的,故文字大都相同或相似。
衍写的时间,是在武氏回乡后,经两年练功,技艺大进之后,才有衍写的水平。也即是在1854年以后的某年写成,最早也在1855年写成,比杨谱获得时约迟15年。
杨禄禅于1854年赴京授拳,已无法看到武氏衍写之文。可见唐豪所攻击的,武氏授禄禅以初定本,禄禅在京找弟子窜改“武谱”,纯属无稽之谈,不负责任的诬蔑。
六、“张三丰太极拳论”古已有之
本文以不同流传途径的两种拳谱,对照佐证,来检验古谱的真实性。已经确认:陈长兴原有的王宗岳拳谱,已包含有“张三丰拳论”,及旁注“以上系武当张三丰祖师所著”。既然是明朝传下的古谱,经过四百余年的辗转抄录流传,必然还有其它抄本、古籍之中存有这些残谱。当然,年代愈是远古,古谱的散失更为严重,不易保存。在此情况下,若能挖掘一、二份古谱佐证,已足够证明张三丰创拳的真实性。下面举出二例:
(一)据赵堡传人杜元化著《太极拳正宗》一书[文献8]载有陈清平传下的《太极拳总论》,其中引用的古谱,就是“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是: 《太极拳总论》(附歌)
河南怀郡温邑赵堡镇陈清平
歌云:举步轻灵神内敛
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宜右有虚实处 意上寓下后天还。
歌云:举步轻灵神内敛(注1)。
一举步,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歌云:莫教断续一气研。
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歌云:左宜右有虚实处。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下下前后左右皆然。 歌云:意上寓下后天还。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这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总须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背丝扣为太极拳之母,是此拳彻终工夫。此论歌是教人单做背丝扣顺逆动作之法,故以总称之。
陈清平所传之谱,因署有陈清平之名及后附之背丝扣一语,前人误以为陈清平所作,但对照“乾隆抄本”的歌诀二及释文,则基本相同。可见此论实为陈清平引用王宗岳拳论,以指导背丝扣的动作。
由此拳论看,与“乾隆抄本”是同出一源的。陈清平何来此谱?溯其源即知,是明末的蒋发受山西王宗岳之传,在赵堡派内,经邢喜怀、张楚臣、陈敬伯、张宗禹、张彦而传给清平的。故杜元化(育万)于1933年出版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时,在书之末页,附上该谱,题为《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这是该谱源流的真实记述。然而,受唐豪观点影响的考证者,则认为:“《原题为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之二),杜育万为‘鑫本’的订补者之一。当时盛传‘山西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的太极拳源流说,此篇即含有附会之意。”[文献9]这一考释的错误之处,是把王宗岳为清乾隆人,蒋发为明末清初人,否认王过岳传蒋发。今已考证出大量事实,证实王宗岳为明朝人,收蒋发为徒。杜育万之说正确无误,应予澄清。#p#分页标题#e#
(二)据《武当》杂志1998年第8期所载的王震川供稿、谭大江校评的《孤本残卷秘典,隐世历劫重光》[文献10]挖掘出赵堡太极拳的古本拳谱,是赵堡第四代传人王柏青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所编的《太极秘术》古谱。谱中的第一篇即是俗称“张三丰太极拳论”,文字与“乾隆抄本”相同。关于这些源流,王柏青在原序有云:“余从师于温洲(注:温县)张楚臣,先师曰:是术得之于道家门(注:指张三丰所创),精微□□□,不可言传之妙,德不修者不与之,名利重者难成之。才不足者□□□之。故择者不易,尔宜慎密勿惰。余秘而习之已历四十余载,更忝以道家丹法,始悟其源流之泽长,光耀九州。……雍正六年冬,愚叟王柏青留示。”这是一分宝贵的史证,王柏青自称“愚叟”,秘而习之已历四十余载,若青年二十岁左右习拳,当时王柏青已近七十岁,其生年应在1660年左右,往上推三代,便是蒋发,蒋发生年为1574年,相距八十余年,平均每代传人间距二十七八年,大体吻合。从这一古谱看,王宗岳拳谱,确为明代流传下来的。其中的旁注:“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是王宗岳所写的重要史证,王宗岳的全套拳谱皆是阐述张三丰的拳理秘诀。故所谓“张三丰太极拳论”,从本源上看是正确的。 七、对唐豪的源流考证评价种种
唐豪的源流考证,从上世纪的三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一直居统治地位。但民间的看法却不同,现将各方面的评价转抄于后,供社会作一公正的评定。
1、1997年出版的《中国武术史》[文献12]的《武术论著与学术成果》中(第359页)的评价是:“依考据探求武术源流的论著不多,主要出自唐豪手笔,徐震等也撰写了一些。自二十年代末,唐豪广泛查录文献,收集民间武术抄本,深入实际上考察,不仅写出了《少林武当考》、《少林拳术秘诀考证》、《内家拳的研究》以及关于太极拳源流和拳谱的系列考证论著等,还出版了《中国武艺图籍考》、《行健斋随笔》等广辑武术史料的专著。唐豪的考证论著,应该说材料翔实,推论细密,结论也较公允,为武坛扬弃附会玄虚之说,提供了依据。为后继者提供了考察拳术源流的方法和研究武史的重要材料,唐豪的开拓性研究,为现代中国武术史学科打下了基础。”
2、太极源流的研究家徐震先生,是唐豪的同时代人,也对唐豪的考证作了深入的研究,徐震先生的评价,在1961年9月24日晚给友人金仁霖的信,有曰:“唐豪同志对太极拳本生的技术方面,实未下过功夫,对这方面的体会是很浅的,往往从形式上看问题。这一点以后还要详述鄙见。至于唐同志的据考,其辛勤实地调查的精神,确可钦佩,但基本上没有脱离形而上学的观点,往往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这可能由于他以前操持律师职业养成了习惯,只求取胜,不虚心地研究相反方面的理由与证据。再唐同志在解放前是相当骄傲的,解放后有了改进,这是进步的表现。但似乎所有的旧习惯,并不能一扫而光。所以始终坚持其陈王延根据戚继光的《拳经》创造太极拳之说。鄙见向不同意此点,与尊论可谓不谋而合(以上据金仁霖先生向笔者提供原函之复印件)。”
3、在赵斌等著《杨氏太极拳正宗》第231—232页[文献4]有评:“谈到唐豪的考证,有一段太极拳的派别恩怨有必要担及。1930年前后,杨澄甫、吴鉴泉共负盛誉,关系极好,吴称呼杨为三叔,十分尊敬,从无以吴派另立门户之意。当时的政客褚民谊已任行政院秘书长,杨老师恭维有加,并计划以其权势发展杨氏太极。但因在某集体宿舍邀杨老师与他做推手示范时,原以为杨老师会顾及他‘秘书长’的面子,不料刚一接触,就被杨老师发出丈外。褚一气之下,改变初衷,转投吴氏门下,抑杨而捧吴,并且将太极拳划分为吴、杨两派。此后在陈微明创办的致柔拳社举行的张三丰祖师寿诞典礼时,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唐豪也指责杨派伪托神仙炫耀于世。乃远赴河南,进行‘调查’并著《少林武当考》一书,从而把太极拳在祖国早期孕育和发展的历史推迟了几百年(参见宋志坚《太极拳源流考证辨》)。” 笔者对上述评价的看法,同意徐震先生的评价。徐震先生对唐豪的考证,有深刻的了解,徐氏是一位正直的研究者,备受后人的尊重,其名著《太极拳考信录》是后继研究者之珍贵史籍,笔者深受启发,而步其后尘。
褚民誼貶低和打擊楊派,及唐豪否定陳微明的行為,是有連結的,是趨炎附勢的表現。襤褸民誼雖居高位,但心術不正,後來淪為臭名昭著的大漢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唐豪追隨褚而否定楊派,立場錯了,其考證的結論必然錯誤。先有了否定張三豐的框框,後去調查,以此框框去找“證據”,未有不鑄成大錯者也。
望後繼之考證者,引以為戒。
(註1)陳清平之原譜,突顯拳論,把四句歌訣附於四段拳論之後。此種編排,以王宗岳原譜的順序顛倒。後學者常誤以為第一句歌訣搭配第二段拳論,第四句歌訣搭配陳清平關於背絲扣的論述,而指責為偽譜。為此,本文轉抄時,把每句歌訣調到對應的拳頭譜之前,文字則完全忠於原譜,以避免誤會。
參考文獻:
(1)唐豪、顧留馨著《太極拳研究》,人民體育出版社1964年初版,1992年第二版
(2)顧留馨著《太極拳術》,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3)姜容樵、姚馥春著《太極拳講義》,上海武學書局,1930年版
(4)趙斌、趙幼斌、路迪民著《楊氏太極拳正宗》,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5)吳公藻著《太極拳講義》,1935年著,上海書店1985年影印本
(6)中國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編《從古城走向世界-永年太極拳史整合》 (7)喬松茂:《武式太極拳的源流與特色》,原載《中華武術》1994年第四期(8)杜元化《太極拳正宗》1935年,開封石印本,影印本附於王海洲、嚴翰秀著《趙堡太極拳械合編》,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太極拳譜》(王宗岳等著)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年。
(10) 王震川、譚大江著《孤本殘卷秘典,隱世歷劫重光》,載《武當》雜誌1998年第8、9期
(11) 李師融《王宗岳武禹襄兩拳譜之比較與鑑別》,載《武林》1997年第2期
(12) 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編纂《中國武術史》,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