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溯始—杜元化太極拳溯源



餘先師蔣老夫子,原籍懷慶溫縣人也,生於大明萬歷二年,世居小留村,在縣之東境,距趙堡鎮數里之遙。至二十二歲學拳於山西太原省太谷縣。王老夫子諱林楨,事師如父學七年,禮貌不稍衰,師亦愛之如子。據聞王老夫子學於雲遊道人,學時即告以此拳之來歷久矣,此拳何自來乎?有歌為證,歌曰:

太極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設教宓子真傳

玉皇上帝坐當筵帝君真武列在兩邊

三界內外萬億神仙傳與拳術教成神仙

今將此歌此道,以及諸秘訣傳之於汝,汝必擇人面傳,不可不慎所以。

蔣老夫子學成之後,歸家之時,王老夫子囑咐曰:「汝歸家,此術不可妄傳,並非不傳,汝傳是不得其人不傳,果得其人,必盡情以教之,倘得人不傳,如同滅絕。 

歸家後,其村與趙堡相距甚近。趙堡有邢喜槐者,素慕蔣老夫子拳術絕倫。因素無瓜葛,無緣以學。每逢蔣老夫子到鎮,必格外設法優待,希圖浹洽,意在學拳。如此,蔣老夫子閱二年之久,見其持己忠厚有餘,待人誠敬異常,察知其意,始以此術傳之。其中奧妙無不盡

其後有張楚臣者,邢先生之同盟弟也。想其人不必端,所以,邢先生又盡情授給之。

張楚臣原藉山西人也,初在趙堡鎮以開鮮菜鋪為業,後駿發,改作行。察本鎮陳敬柏先生人品端正,凡事可靠,所以,將此術全盤授之。

其後,陳先生欲擴張此術,廣收門徒至八百餘人,能得其一技之長者十六人,能得其大概者八人,能統其道者,惟張宗禹先生一人。

其後,傳給其孫張先生彥,先生又傳給陳先生清平。清平先生傳給其子景陽及本鎮其少師張應昌、和兆元、牛發虎、李景顏、李作智、任長春、張敬芝,歷代傳人很多,不能備載。以上所錄諸老夫子,皆有事蹟可考,另註有冊。

餘師嘗:「此拳本是修身練氣之術,長生不老之基,打人尤其餘事。」試觀此拳,無論何層,統是因人不同,然隨人之自然。其,不外乎個人一心之本然至其或動或靜無非主宰流行與對待,不然何以名曰太極?如就此拳統論之,全是以人身比天地。細分之,又是以人身之動作仿太極,太極分動靜、屈伸、虛實、剛柔,包藏至道。略舉數端以明並非無稽之言。怎見得?如說動靜屈伸,歌:「合屈就。」說虛實,歌:「左宜右有虛實處。」說剛柔,歌:「極柔極剛極虛靈」。說至道,歌:「一羽不加至道藏。」這都是按人身之動作與太極合。確確有據。

世皆謂是三豐祖師所傳,亦特信。想當彼時,三豐祖師因世亂,隱居武當,號曰丹士,將此拳練至神化之,技冠當代,名著環球。朝野之人,無為欽佩。在武術中不亞孔子在文學內集郡聖之大成。所以,斯術號為武當派。

名曰三豐傳,然究其根,則此拳發源,不自此始,何則據?餘師所聞此拳乃老子所傳。惜餘師等皆早仙逝,餘言無處可。雖無處可證,卻有前歌尚存,說是“宓子真傳”,即此一句,可以証明。宓子即宓喜,號曰尹文始為老子高徒越五世傳與張三豐。三豐則庶幾輿。餘師等歷代相傳之歌語堂然,餘不過謹據所聞如此亦未敢確決定。今世皆說是三豐所傳亦猶多說是由蔣老夫子所傳,又猶現在說是清平老師所傳,然此均非無稽之言。按實此拳是為學家體育一法。即三豐祖師,亦非斤意以此拳名世,不過藉此為練丹之術,使世人知練斯術者,可以延年益壽,久之真能練至純陽即可云仙

由是觀之,謂為三豐所傳,謂為文始所傳,謂為蔣發所傳,謂為清平所傳皆是也。總一歸本:老子所傳方可謂之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