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元化太極拳十三字精義解


杜元化的十三式的內容是:

圓、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他說:命名十三式。總而合之,為十三,因各有效用,故不得不列為十三。他又說:其中所包一圓、兩儀、四象、八卦,各有秘訣,一絲不亂。一太極圖之中而十三式俱現,秘莫秘於此矣。

又結合七步功夫說:

1.一圓即太極,2、上下分兩儀、3、進退呈四象,4、開合是乾坤、5出入綜坎離、6、領落錯震巽、7、迎抵推艮兌

其傳人認為這些內容是:太極拳新概念,而不能完全的理解。

首先說明,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就三項基本內容,即修練、建體、至用。談拳論道,不能混同的說,必須要修練、建體、至用分明,而能一以貫之。古人雲:「涵養之以靜以蘊其繼(體),靈妙之以動以暢其用。體非無以立其大本,用非無以徹其元功」。以下就從修練、建體、至用三項內容,系列的剖析杜元化的十三式的內容和七步功夫說的內容之精義。

一、圓,一圓即太極:此層從背絲、纏絲分出陰陽,其練是纏法,其用是捆法。

此圓者,從體立論,即自己的法身道體,即太和一氣之圓滿的體象。就是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中所描述的內容,其曰:“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道體無形無形,但確是妙有。後人稱此為「太極」之體。而關於此法身道之體的論說,歷來聖賢皆有描述,將我根據拳法精義而整理總結的說法,分別錄之於下。

就此法身道體之功能,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法悟後說: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摘自《傳統內功源流論》

這個法身道體能生萬法之用,何能十三字就概括的了的。但是,運用此十三字是可以概括的論說了。當然,這也是運用融化法融化的說法。

如以境界說:身體如同九重天,內外如一,玲瓏剔透,無一絲雜氣攙入其中。言之純是天理,身一動作皆合天道。與聖人並立,與太虛同體。

——摘自《孫祿堂武術大全增訂本》

如以道體直接說:

放之則彌六合,其大無外,無所不容;卷之退藏於密,其小無內,無所其入;卷放得其時中,絲毫無差,無不切機。

太極的法身道體之說法的來源:源自於《易經》的「健順和之至也,太和一氣」。道也,天地人物之通理,名之曰太極。

背絲者,8字運行的勁勢方法之法式;纏絲者,內氣、外形雙曲螺旋的勁勢動變方法之法式。故曰:其練是纏法。就是順逆纏絲法,亦名:陰陽逆從、勁形反蓄法。

其用是捆法,因有內氣、外形順從而用的「內吃外靠、外吃內靠」的兩種技法功夫,可造成一點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拳勢,雖不打敵而敵莫敢亂動,足下如站在圓石上一般,不動都欲跌倒。故將此「內吃外靠、外吃內靠」的兩種技法功夫名之曰「捆法」。此乃「中氣」功夫。前賢有論,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至於中氣,能令敵人進不敢進、退不敢退,渾身無力,及其危難。足下如在圓石上站著不敢亂動,幾乎足不動即欲跌倒。此時雖不打敵,敵自心服。

《陳譜·中氣與浩然之氣血氣辨》

二、上下分兩儀:此層陽升陰降,陽輕陰重,其練是波瀾法,其用是就法。此上下者,上天下地之兩儀也。自身的內氣為自己的天,自身的外形為自己的地。內氣者,健之體,外形者順之體。此正《太極拳經》中所說的「健順參半、引進精詳」之句的精義。此乃天地定位的體現。內氣、外形的性質,又是乾坤定位法的結果,即乾健坤順法說。

這就有了內氣、外形,柔外剛中的匹配如一的法式,即健順德之體立;就其​​所用,柔化剛發,以柔用剛,陰陽迭神其用。

而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皆是出現在兩儀法式中的矛盾統一運用的技法問題,即內氣、外形對立統一於一體之中的問題。此乃「不知兩何能知一」的傳統拳術體、用之概念,即「二一一二」之練、體、用的宗旨。

而此乃專以內氣、外形之「氣升形降、氣降形升」的升降法式立論而概括之。 「氣升形降、氣降形升」的升降法式周而復始的運作,以內氣論,猶如水之波瀾,就是心意六合拳的波浪勁、翻浪勁之法式,故曰:其練是波瀾法。因其可以“隨屈就伸、隨伸就屈;隨起就落、隨落就起”,本是順隨之起落法式。不言順隨二字,只以「就」字言之,其實就是順隨之法式的論述。而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等諸法式,皆可以是「就」法言之。

三、進退呈四象:此層半陰半陽,純陰純陽,互為往來,其練是蠆蟲法,其用是伏貼法。

承上一句「上下分兩儀」而論述四象的法式。因為,子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而有關四象的法式,《太極拳經》中有專段論述,論之如下:

寒往暑來,誰識其端?千古一日,至理循環。

上下相隨,不可空談;循序漸進,仔細究研。

人能受苦,終躋渾然!至疾至迅,纏繞迴旋。

離形得似,何非月圓;精煉至極,極小亦圈。

其中「千古一日,至理循環」一句,就說明的是「四象」法則的。

何止進退呈四象,凡兩儀中的一切內容,如以暗勁法式匹配,在攻防中皆呈現的是四象的法式。如果勁形反蓄,陰陽逆從,則一身之中,進中有退,退中有進,此乃暗勁的法式。其根本來自《易經》的「陽數始於一,陰數始於四」的道理。即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四象動變法則中才見攻防兩儀之事實。

以外形虛實法言之,就是「上下相隨」的四象動變法則,此其一也。如再以「勁形反蓄」法論之:左攻右守,左攻者形出而勁勢返迴旋;右守者形迴勁勢反發出。內氣、外形合觀之,呈現出攻守兩儀動變中見四象的動變法式為根基。右攻左守者亦如是法,凡兩儀攻守法式皆如是法。故名曰:「互為往來」。有關此法,《拳經-千金秘要歌訣》中有詳細論述,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一、問曰:“勢去腳不穩,何也?”

答曰:「在勢去意來」。

      勢若去時要猛狠,意旋回時身步穩。

      百骸筋骨一齊收,後手便順何須恐。

此勁形反蓄法的實施自有「觸處成圓」的化解攻擊之妙用,又有「方正直進」的攻擊犀利的趣味!此乃是「蜘蛛遊網,荷葉滾珠」的靜以煞車之挨著何處何出發的法式。故曰:其練為蠆蟲法。蠆蟲者,蜈蚣、蚰魚之類的百足之蟲,如製其一處,而其身體其他部位仍能動變之義。而其所用的是“敷法”,故曰:“為伏貼法”。這是在接觸點部位所採用的「敷法」而說的,即內氣、外形的「內吃外靠、外吃內靠」的方法。因為採用這樣的法式可具有不攖人之力的不干擾對方,致使對手防不勝防。有關此法歷代前賢多有論述,擇兩段以證之,錄之如下:

又與人練打之時,前手如探子,必要理清,就是敵人一動手時,精神必要為之掀開,令彼自露其空處,然後一轉進身,便處處是空中投石,所謂乘虛而入好用機是也。

《拳經•口傳百法》

打手,是知人功夫。動靜固是知人,仍是問己。自己要安排的好,人一挨我,我不動彼絲毫,趁勢而入,接定彼勁,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處,便是雙重未化,要於陰陽開合中求之。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也!

《李亦畬-太極拳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兩論中的「精神為之掀開;人一挨我,我不動彼分毫」的說法,就是對「敷法,伏貼法」的描述。

四、开合是乾坤:此层天地相合,阴阳交合,其练是抽扯法,其用是撑法。

《太极拳经》中说:“虚实开合,即是拳经”。传统拳法中内气者,干天之体,故而健运不息,纯粹之精也;外形者,坤地之体,故而镇静厚载,顺从之德。内气、外形,柔外刚中匹配如一的暗劲法式,讲的就是“劲形反蓄”的法式,此谓天地相合。如果劲形反蓄的法式再以“开合法式”来论述,就是“形开劲合,形合劲开”着两种法式。也就是劲形反蓄的“外吃内靠、内吃外靠”的两种法式。吃者为抽、为吞、为吸;靠者为撑、为吐、为呼。气形交互相合为用;彼此刚柔互用,故曰:为阴阳交合为用。而其修炼、运用,都是内气、外形各自的“抽扯法配合撑法”而实施的,此法简曰为:“吃靠法”,或曰:“靠吃法”。此法在各家拳谱中多有论述,以资为证,再择优者之论,录之如下:

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再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便是放。能懂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摘自《清代李亦畬太极拳谱•五字诀》

胡为真懂(劲)?因视听无由未得其确也,知瞻眇顾盼之视觉,起落缓急之听知,闪还撩了之运觉,转换进退之动知,则为真懂劲!则能接及神明;及神明,自攸往有由矣!有由者,由于懂劲,自得屈伸动静之妙;有屈伸动静之妙,开合升降又有由矣!由屈伸动静,见入则开,遇出则合;看来则降,就去则升。夫而后谗为真及神明矣!

——摘自《清代杨氏传钞老谱•懂劲先后论》

所引的第一段中论述的是:内气升者为开,降者为合的法式。第二段论的是:内气、外形,匹配合一的外形见入则开为阳,配以内劲的看来则降为阴;外形遇出则合为阴,配以内劲的就去则升为阳的法式。体现的是“阴阳逆从、劲形反蓄”的暗劲法式。

五、出入综坎离:此层火降水升,水火沸腾,其练是催法,其用是回合法。

综者,错综之谓也。语出《太极拳经》:“或收或放,忽弛忽张;错综变化,欲抑先扬”精义中。

传统拳法中有宗离火的轻灵劲势的方法,有宗坎水的松沉劲势的方法。一般是升举的拳势用轻灵,落降的拳势用松沉。如以劲形反蓄法来认识:升举的拳势用轻灵内有松沉的劲势为配合;落降的拳势用松沉内有轻灵的劲势为配合。这样才能保证攻防的动变平衡的拳势。其将此法名曰:“水火沸腾”的法式,其道理在此。至于说:“火降水升”的精义,乃指内功修炼的“气沉丹田”的离火下降,坎水蒸腾上升的景象而说的。

而其练是催法中的“催”字,乃表明的是内功修炼运行内气的方法。为说明这个“催”字的精义,引前贤之论以证之,录之如下:

提催灵闰(音按)妙工。

此乃通天彻地功夫,宜得暇即用,久可却疾,添益精气,培补下元,活涌泉穴。此穴开通,则身中筋骨血络,皆舒展自如,乃千古不宣之妙,宜当时习之即觉也。提者,自涌泉直上泥丸;催字,自天目中少停,绕头三转,自左而右;灵字,至玉枕,归一度喉间;闰字,分入两肩,从臂内降至十指尖,由手背上穿缺盆夹脊,横穿前后心,降脐中少停;妙字,自腰眼小小穴三转,少停至海底(再至丹田)气海多住,降肛前肾后即会阴(海底)少住,至尾闾多住;工字,入环跳穴多住,至膝胫达涌泉,反上胫间,膝后多停,升到肾前九转,至下田停住。九转为满,此坐功完也。

夫行走之间,更有三字诀,乃“清、静、定”也。清字,存神泥丸,如水清月朗,风轻日暖;净字,一气到脐,思看取莲花净之意;定字一气至海底停住,思如泰山之稳,外诱难挠,如松之茂,如秋阳之清暖,如露之含珠,月之浸水。其坚如刚,其柔如絮。再合而为一,自泥丸一想涌泉,浑浑澄澄,无碍无停,久则神光聚也。

《浑元剑茎•剑髓千言》

还有贯气诀的“气随心到,心逐气穿”的法式,皆表明了内功法中的“催”字之妙用,故其曰:“其练是催法”。

而具体攻防运用时,内气在自身内的上下、左右、前后,往来运行;轻灵、松沉相互转化为用,呈现内气外形妙合的往复之运用的特点,故其曰:“其用是回合法”。

六、领落错震巽:此层雷风鼓动,有起有伏,其练是抑扬法,其用是激法。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攻防功夫艺境,有遵从离火的内清虚而外灵动之轻灵功夫,有遵从坎水的外虚空而内凝重之松沉功夫,上句已经论清述明。尚有遵从震雷之鼓响齐鸣的起之轻扬、落之重击的霹雳功夫和遵从巽风之虚其形质,以气势为用的来无影、去无踪,一阵轻风倏忽无形无象无极功夫。震者,雷拳之势,劲起于足下,传于腿,主宰于腰,升于胁,运化于胸中,发于背,过肩肘,达于手指。手法之落从震雷之霹雳之重击;巽者,风拳之势,虚其形质,以气势为用,故手法之升举似巽风轻灵上扬之撩击。上撩下击,顺势领而击之,就如同震雷、巽风的起落之错综变化。落者为下抑法,起者为上扬法。如以四时论,下落者从秋金之气象,上扬者从春木之气象。拳势中的内气、外形,皆可从此法中考虑,不就是“劲形反蓄”法中的暗劲法式之起落法吗!或拳道之太和一气的抑扬法式吗!如果起落法的抑扬法式,运用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之法,劲法突然,迅雷不及掩耳,谓之“激法”。故其曰:“其用是激法”。有关起落抑扬的攻防法式,前贤多有论述,录歌诀以证之:

披揭连环破打方

七言八句

任他两手来雄狠,斜行我便抑顺披。

分手进步连披挂。卖回身法钉顿肘。

右进转身总照旧,周围抑顺披挂骤。

披揭连环狠紧手,定教人人翻觔斗。

《张衡秋秘授跌打抓拿•七招破打法》

歌诀中的披法,就是下抑法,而揭法就是上扬法。歌诀中的“披揭连环狠紧手,定教人人翻觔斗”这句言语,就充分说明了“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之“激法”的制胜之威力了。

七、迎抵推艮兑:此层为口为耳,能听能问,彼此通气,其练是称法,其用是虚灵法。

迎者,迎接之谓也;抵者,抵达之意耳。迎抵者,攻防之事也。推艮兑,推者,推理演化也;艮者,知止止者也。知止于何时何地之义,即止于至善,乃当止之所在。以拳事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当止于“以听探之良知,运用顺化之良能,在顺化中亦随时听探对手的动静虚实,以不断的调整自己的顺化而取得胜利”;兑者,沟通之谓也。以拳事论,运用听探之良知驾驭顺化之良能,与彼动静虚实的呼吸成一体,故曰:“彼此通气”。此乃“迎抵推艮兑”的精义之所在。

此层功夫是言说“听劲、问劲”的“听探之良知”的功夫,故曰:“为口为耳”。一个拳手在攻防较技过程之始终,能够问劲清楚,听劲明白,就能够与对手的劲势“彼此呼吸成一体”,自能“称量”对手拳势的轻沉动变之虚实精确无差,自能避实击虚,即能运用一点子粘走相生,避向击背的化打合一以胜之。故曰:“其练是称法”,就是听探的称量法。广而论之,就是“驭静以动,动中亦静,静动互为其根;柔化刚发,以柔永刚,阴阳迭神其用”的基本法式。

因为,运用“听探之良知驾驭顺化之良能,顺化中亦听探”的法式进行攻防较技,能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之人”的不撄人之力的不受人力的制约而能制胜之效果。故曰:“是虚灵法”。此虚灵法说,取自《太极拳经》中:

用力日久,豁然贯通;日新不已;自臻神明。

浑然无迹,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虚灵。

岂知我心。祗守一敬!

這段論述。可知,只有功致神明藝境,才能渾然無跡,正是虛靈妙境的大成藝境。而有關「彼此通氣」而成一體的虛靈妙境之論述,前賢亦有詳細的描寫,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凌空勁秘訣”

露禪、班候、夢祥間三世心傳凌空難

我今道破其中秘,洞澈全豹反掌間。

只因傳功皆口授,未嘗公開告世人。

且幸恩師多奇重,教我其中步驟全。

我今說明其中義,節省時間又便傳。

先鬚啄勁練到手,再練蕩勁不費難。

離空諸勁都學會,哼哈運氣亦練全。

彼此呼吸成一體,牽動往來得自然。

此時再學凌空勁,堅持功夫一二年。

手舞足蹈遂心意,至此方叫工夫完。

從歌訣中「彼此呼吸成一體,牽動往來得自然」的論述中就可以知道「彼此通氣」的精義為何了。就知道其是從稱量之「懂勁」的黏走相生法中求得的攻防功夫藝境。就可以知道,這是神拳神明的大成攻防功夫的藝境了,就是「虛靈妙境」的功夫藝境。何謂虛靈妙境?就是來無影,去無蹤,一陣輕風疏忽的巽風藝境。

全篇文章,從圓、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的十三式說入手。結合在一圓即太極,上下分兩儀,進退呈四象,開合是乾坤,出入綜坎離,領落錯震巽,迎抵推艮兌之七步功夫說的精義中展開論述,所得結論如下:

杜元化論太極拳之十三式及七步(層)功夫的說法,並非是太極拳新概念,而不能完全的理解。而是完全能夠認識的清楚,承繼的明白的;其所論的修煉、建體、至用的內容,與《太極拳經》《太極拳論》及各太極拳大家之論述並無什麼差異之處。

杜元化論太極拳之十三式及七步(層)功夫的這樣之說法,就十三式的提法來說,一字一式,乃體現的是其自己的見解,此乃以「融化法融化」後的見解,這無可非議。但要避免與通用的掤履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的五八十三式之提法相混淆就可以了。

倒是將“一圓即太極,上下分兩儀,進退呈四象,開合是乾坤,出入綜坎離,領落錯震巽,迎抵推艮兌”,說成是“七步功夫”或「七層功夫」的提法,很值得商榷了。我根據自身修練之體認,實戰的印證,認為杜元化所論的太極拳之十三字,是「七步(層)功夫」說,在這一點結論上的認識上還是有差別的。根據王宗岳《太極拳論》中的說法:

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此論說明攻防功夫藝境有形拳招熟,氣、意拳懂勁,神拳神明三步(層)功夫藝境。而以懂勁前為傳統拳術攻防功夫,屬於有形的拳法;而以懂勁後為拳道攻防功夫,屬於無形拳道之拳法。而杜元化先生所論的所謂之「七步功夫」或「七層功夫」說,其實應該是拳道攻防功夫中的七個功夫技法方面的內容。當然,這裡亦含有攻防功夫層次上的差別,但不是七層功夫,亦並非七步功夫。下面分析之:

以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法分三修,遊歷三境,九個階段,成功一也」的分法內容來看,就是形拳招熟的骨力、筋發、招熟三個階段;氣、意拳懂勁的逆從、黏走、皮打三個階段;神拳神明的三陽、凌空、神化三個階段。如以「黏走」為懂勁前後的分界點的話,再含「黏走」這個階段的計算,亦只是懂勁的黏走、皮大兩個階段,再加神明的三陽、凌空、神化三個階段,共計為五個攻防功夫階段,亦不足七步功夫之數,更不用說是七層功夫了。

況且,三層功夫的說法,歷代拳家的認識、論述是比較一致的,如王宗岳的著熟、懂勁、神明的三層功夫說;形意拳的的明、暗、化的三層功夫論;《內功四經-神運經》的形、氣、神的三層藝境之分法,都是明顯的例證。在三層攻防功夫的基礎上再細分為每層有三步功夫階段,也是順理成章的,亦容易被人接受。

其實,杜元化先生的十三式和七步功法說,就攻防功夫的修煉、建體、至用的內容實質來看,與其他太極拳家們的論述,並沒有什麼區別之處,要說有差別的話,亦只是認識角度的切入點和語言的表達方式的不同而已。這並不妨礙後學者的繼承,就其所論亦不存在密不可解之處。一個修練到能以文觀法,又能以形鑑真的人來說,自然就能清楚杜元化先生所論述的修煉、健體、至用的精旨妙諦之所在,自然也就能得而自如的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