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歐陽學忠)
一、六大派的共同祖師
蔣發,是北派太極第一代宗師王宗岳的衣缽傳人,對太極拳事業的承前啟後、發揚光大,以及理論的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功績。他不僅是趙堡太極拳派的創始人,也是現代六大派(趙堡、陳、楊、武、吳、孫)的共同祖師,是北派太極的第二代宗師。
這個提法,也許有些人不理解或不同意。因為唐豪、顧留馨為了樹立清初陳王廷為太極拳創始人,把明代的傑出先驅王宗岳、蔣發完全否定或貶低了。王宗岳則改為清乾隆時人晚於陳王廷;蔣發則完全否定,突出地宣傳他是陳王廷的僕人和弟子,顛倒了師生關係。故後人鮮知蔣發一生的功績。現在恢復其名譽和功績,會使受唐、顧蒙蔽的人感到突然,一時難以理解。
吳式太極名家徐致一(1892-1968年)在1927年著《太極拳淺說》中說得很中肯:「三豐之後,得其真傳者,始以山右王宗岳見稱。王氏述三豐遺論,著《太極拳論》、《功心解》等多篇,說理精妙,言簡而賅,今所流傳者,實宗其說。楊、吳、武、孫五派和古老的趙堡派。例如,陳長興傳楊祿禪,陳清平傳武禹襄,都是以王宗岳的拳譜和拳技授受。
故六大派都承認王宗岳的功績;不承認者,僅唐、顧及其少數擁有權勢的後繼者。古秘傳時代,王宗岳拳譜(簡稱「王譜」)是秘中之秘,不輕易授人,僅在衣缽傳人、入室弟子中傳承。不像今天那麼公開,任何人都可以抄出或購買。因此,古之拳師、傳人,凡是擁有「王譜」者,均是王宗岳、蔣發的遠代傳人或門人。
六大派無不如此,為什麼此處加上蔣發的名字呢?因為王宗岳拳譜及技法是依靠唯一傳人蔣發傳下的。王宗岳雖另有兩個弟子(獨生女與鄭州孫某),但都失傳了。若無蔣發的努力弘揚發展,「王譜」也會失傳而束之高閣。因此,王宗岳的歷史功績,也包含有蔣發的功勞在內。把蔣發尊為北派太極第二代宗師,當之無愧。有關北派源流,詳見本文附錄:《北派太極拳源流簡表》。
二、蔣發的早期活動(1574--1605年)
(一)蔣發出生年代考
蔣發,河南省溫縣趙堡鎮之東數裡的小留村人。出生於朋萬曆二年(西元1574年)。這個出生年份,在趙堡一派內的幾個分支(如和兆元一支、張應昌一支、任長春一支),均-致確認是出生於明萬曆二年。這是拳史中有文字記載留下的證據,是蔣發本人對弟子邢喜懷傳述而世代傳下的第一手材料,無可懷疑。過去有人持懷疑態度,是因為相信託名的《陳長興序》(簡稱「陳序」)之訌傳。信訌不信真的原因,是因「陳序」傳出較早,在1910至1920年已造成影響,趙堡的可信史料,是從1935年由杜元化發表《太極拳正宗》才開始問世。按先入為主的印象,在未有揭穿訥誤的「陳序」以前,世人是難以認識真相的。現在,應是去訥存真的時候了。
二十世紀以來,外地的訥傳,嚴重干擾了蔣發的時代與史實。蔣發親傳陳長興這些蔣發是清乾隆時人”,並說“蔣發親傳陳長興這些訥傳,出自諸多名家之筆,並且有一份託名的《陳長興序》,以陳長興自述的口氣,說他“得蔣發傳授二十年”,使人相信。此外,還有陳家溝名人陳鑫在八十歲時(1928年)留言於陳氏“文修堂拳械譜”中,戒村人不能再說“蔣發是陳王廷之師” 。年訪問陳家溝時,陳鑫、吳圖南說:「陳長興在中年時,帶子侄徒弟練拳時,蔣發在旁觀看,哈哈一笑,陳長興上前追趕,被蔣發一回身,摔倒在地,陳即跪求拜師。 」與「陳序」可以遙相呼應,有此三說為據,而趙堡太極拳的真實信息,在1935年以前,無人知曉。各地名家著書時,競
相引用「乾隆」之說,廣為傳播。言語曰:“三人成虎”,數十年來諸多名家的反覆傳播,竟使社會信以為真,對後來杜元化《太極拳正宗》所出的“蔣發生於明萬曆二年”,反認為訥誤,或者看作是太極拳上有兩個「蔣發」。
筆者對此反覆驗證,確認所謂“乾隆蔣發”,實無其人。因為:
1.所謂「陳序」不是陳長興所寫,在陳家溝沒有此序傳下,楊氏也沒有傳下,而是於李派太極傳出。陳家溝不承認“蔣發傳陳長興”之說,在陳溝公認的《陳氏家乘》對陳長興的師承寫道:“秉旺子長興,盡傳其父學”,是父傳之技,其父秉旺則受陳繼夏之傳。
陳長興所獲的'王譜”,就是由陳繼夏傳秉旺,再傳長興的。又在陳溝的宗祠有蔣發與陳王廷的共像,說明蔣發是明末清初人,不可能活到嘉慶年代(1796-1820年)而傳陳長興。極拳派,也不承認「蔣發傳陳長興」之說。趙堡沒有「乾隆蔣發」其人。
2.查陳鑫歷年言論,也說蔣發為明末清初人,與陳王廷同時代,但晚年為了掩蓋「蔣發傳拳陳王廷」之史實,謊說蔣發是乾隆時人,示意村人不得再言蔣發傳陳之事,其歷次原文如下:
(1)在陳鑫執筆的《陳氏家乘·陳王廷傳》(1919年以前寫)內雲:「公(王廷)與登封武舉李際遇善。登封因官逼民亂,以際遇為
首。公止之,上山時,山上亂箭如雨,不能傷公。遇一敵手,三週禦寨未及。際遇事敗,有蔣姓僕於公,即當日所追者,其人能百步趕兔亦善拳者也。 」文中的「蔣姓於公者」指蔣發。陳鑫之孫陳紹棟於《武林》雜誌1992年第12期第6頁著文確認:「這一位僕於公者,不是別人,正是蔣發。 」
(2)陳鑫在民國十七年(1928年)農曆九月二日寫《辨拳論》(引自和有祿編著《和式太極拳譜·附錄》第271頁)全文如下:“前明有父女從雲南至山西,住汾州府汾河小王莊,將拳棒傳子王氏。小留村)蔣姓得其傳,人稱僕夫,此事容或有之至言陳氏拳法,得於蔣氏非也。如明之奏庭(王廷),清之敬柏、季好平不可勝數。承認,蔣發為前明人,不是乾隆人。
(3)陳鑫在民國十七年九月二十三日,在文修堂拳械譜上的留言,內雲:「陳氏之拳,元朝已有大名,我始祖(陳卜)在明初即有大名。 ,陳奏庭以後,成乎亦不可勝數。氏之拳傳(得)於蔣氏」。此言大為背謬,且蔣氏實不稱與陳奏庭當老夫子。
從兩篇文字看,相距二十天,蔣發便由「前明」人,變成「乾隆」人。可見,陳鑫為了為陳氏增光,不惜編造假話,以掩蓋「蔣發傳拳陳王廷」的史實。因此,村人根本不聽。 1931年唐豪來訪時,村人仍說“蔣發為陳王廷之師”,足見“乾隆”一說,不足為據。
至于1984的年传出的传说,说1917年吴图南访问陈家沟时,陈鑫对吴说:“陈氏族人陈长兴,有一年秋收后,率子侄、徒弟在场上练拳,这时来了一个人观看,看到热闹时,失声一笑,他自知失礼转身急走,陈长兴在后猛追,眼看赶上,伸手在那人肩头一抓,那人猛一回头,陈就跌出去摔倒在地。陈长兴爬起来,就要拜师。此人就是在西安开豆腐坊的蒋发师傅,回河南探母,路经此地。”此传说也使人相信。但查陈鑫一贯的指导思想,与此相矛盾,陈鑫既要为陈氏祖宗增光,对“蒋发传拳陈王廷”的史实,尚矢口否认。因此,他决不会自己编造谎言,承认陈长兴之拳为外姓人蒋发所传。这也同样有损陈氏祖宗之荣誉。1917年陈鑫是否有此言论,无第二份旁证可以印证,不能确认。
由此检验,可以得出结论:蒋发生于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这是蒋发对弟子邢喜怀传下的生年,确凿可靠。
(二)蒋发拜师、收徒、建派
蒋发少时喜武,习外家拳。二十二岁时(1596年)在赵堡街与青少年共同练拳,适遇山西省阳城县小王庄的太极宗师王宗岳一行二人,因赴郑州检查生意,在渡黄河前投宿赵堡,也在观看少年的练拳。发现蒋发的习武资质良好,适于培养,在蒋发恳求拜师之真诚感动下,允收为徒,带回阳城县小王庄家中长期培养。经过七年的倾囊而授,不仅在太极内功、技法拳理方面得真传,也在文才、太极哲理和武德等方面,全面培养,成为文武全才的北派第二代宗师。二十九岁<1603年)满师归里。王宗岳瞩曰:“汝归家,此术不可妄传。并非教汝不传,是不得其人不传,果得其人,必尽情教之。若得人不传,犹如绝嗣,能广传更好。”蒋发遵师命,物色人选,弘扬其术。阅二年(1605年),收赵堡街的邢喜怀为徒。代有传人,形成了赵堡太极拳这一古老的门派。因为蒋发是赵堡人,所以就是赵堡太极拳的第一代掌门。又因传到第四代掌门陈敬柏时,此术传入陈家沟,陈式太极拳在乾隆时代正式兴起。所
以,陈、杨、吴三派均属于蒋发-—邢喜怀-—张楚臣——陈敬柏的传承。前人李亦畲在《五字诀》的《太极拳小序》中早已说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入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王谱”之传入陈家沟,也就是蒋发的间接传承,无可否认。
赵堡太极拳传至第七代掌门陈清平,广收门徒,传武禹襄便衍生出武式太极拳,再衍生出孙式太极拳。六大派之远祖均可追溯到蒋发。因此,他亦是北派太极的第二代宗师。
这一史实,揭穿了顾留馨宣扬的“天下太极出陈沟”的谬论。关键有二:(1)陈沟的拳技、拳谱,是蒋发的三传弟子陈敬柏所
授;(2)武、孙两派源出赵堡第七代掌门陈清平所授,与陈家沟无关。
三、中、壮年时代的活动与功绩
(1605-1640年)中年、壮年时代,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最辉煌的黄金时代。对蒋发的贡献来说,亦应如此。但在赵堡派的拳史中,记载甚少。只能依靠现存的古谱分析,作一鳞半爪的整理。
在这35年中,蒋发培养弟子邢喜怀,已经成才接班。邢又收盟弟张楚臣为徒。在门派的成长、巩固方面,打好了基础,弟子们分担了弘扬太极事业的重担。
蒋发的重点,放在拳理的研究、创新方面,主要业绩有:
1、为普及王宗岳拳谱,撰写了三十七篇拳解,深入阐发太极拳理,后人吴鉴泉将此套拳解,名之为《太极法说》,其子吴公
藻在1935年著《太极拳讲义》中已公之于世。杨振基也:陈杨家所存的抄本,于1992年在《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的附录中全文刊出,供世人共享。现代之拳家,对此谱甚为珍视,可与王宗岳古谱匹配而生辉。
2、将古之拳名“十三势”,更名为“太极拳”。在王宗岳的系列拳论中,都没有“太极拳”之名,统称之为“十三势”。在蒋发所写的37篇拳解中,也没有“太极拳”之名,但“太极”二字,使用极为频繁,如《太极圈》、《太极进退不已功》、《太极上下名天地》、《太极体用解》、《太极文武解》、《太极懂劲解》、《人身太极解》、《太极分文武三成解》、《太极正功解》、《大小太极
解》等等。说明“十三势”这一拳理,是以太极理论为指导的。用“太极”为拳名,体现出其哲理,比起用叫“八门”、“五步”之技法命名更为适当。改名已是大势所趋,蒋发在《大小太极解》中有云:“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人身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之拳。”此处用“太极之拳”,而不用“太极拳”,即是处在改名为“太极拳”的前夕。该谱最后云:“此不用浊力纯以神行,功效著矣!
先师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盖此意也。”此处引用王宗岳名句“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称王宗岳为“先师”,可知作者是蒋发无疑。后来,蒋发将“王谱”中对三丰拳诀三、四之释文,抽出来重点推广,赋以《太极拳论》之标题,文末加上“是为论”三字,并立一附百于文后曰:“此论句句切要,开元一字陪衬,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这就是蒋发命名“太极拳”的真实写照。
3、创编了《总歌兼体用连联解》和《太极拳十三式手法起源之图》的赵堡秘传拳谱。(此二谱参见王海洲、严翰秀合著的《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一书第163~164页及167页)该谱注明“命名十三式”、“此是真秘诀”、“万万勿轻视”等语,是赵堡派内秘中之秘。是蒋发创造性地发展了王宗岳拳理的成果。
杜元化在河南省国术馆公开传授此秘术时,馆长陈泮岭观后评价甚高。陈泮岭为杜元化作序说:“余酷嗜拳法,历访名家,望得其珍秘,不料今得杜先生育万(元化)所著秘而不传的太极拳解十三样,公之同好,方觉太极拳名实相符。”可见,蒋发在理论上有突出的贡献。
4、蒋发首次将“十三势”长拳的单式操演,周而复始,改为定型的太极拳套路:在王宗岳时代,“十三势”(长拳)是没有套路的。
蒋发前期著作《五十三势长拳解》中说:“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万不得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于滑拳也,又恐入于硬拳也。”说明蒋发在前期,尚未有创编套路的思想。
后人陈微明有1930年著《太极答问》中有云:“闻以前太极拳是单式练法而不连贯,不如始于何时,将单练之各式连为一气,
以愚意揣之,大约始于王先生宗岳,因先生所作《太权拳论》有各式之名目,系连为一气也,故宗岳先生对于太极拳术,其功绝伟,若不连成一气,恐早失其传矣。”
由此看,《太极拳论》之名为蒋发所定,其后附上之各式名目,也必是在《太极拳论》问世之后的事,并非王宗岳之创编。查蒋发在晚年入陈沟时,曾帮陈王廷将炮捶一路改为陈式太极拳一路的套路,又为开封普救寺创编过“鬼扯攒”的套路,太极拳最早套路的创编者,应是蒋发。
5、为开封普救寺创编一套“鬼扯攒”拳术。据《武林》杂志1988年11期陈旭东发表的《山西“鬼扯攒”》一文说:“山西定襄县流
传的“鬼扯攒”拳术,相传是河南拳师蒋发所创。清康熙年间,定襄县小王村青年铁匠宋本意,因叔父老二误伤人命,被判流放于开封府三年。为报答叔父养育之恩,宋本意一直护送叔父到开封府,并住下来行乞,等待叔父期满同归。宋本意落脚于开封普救寺。
一夜,偶见和尚集体练功,很是喜爱。后几经曲折,终于学得秘传之‘鬼扯攒’拳法,后传至山西。”此文所述,时代与空间,均与蒋发的时代与地域相近,比较符合史实。
6.蔣發還有一些已散失待挖掘的拳譜著作。據杜元化《大極拳正宗》一書末頁的附言雲:「蔣老夫子傳太極拳正宗共八冊。餘所編皆係餘師任老夫子(任長春)所傳。其一生所繪總圖及十三樣手法之圖,僅兩見。
其次,餘為此外,未聞再繪過。因餘如弟劉瀛仙,囑餘公開,公之同好。今將一冊先付印焉,其餘正在編述中。 」(「育萬」印章)由此看出,蔣發所傳八冊,僅發表一冊,其餘因戰爭影響已散失無存。筆者曾托友人河南沁陽市張傑先生到杜元化家鄉,向後人打聽拳頭下落,均無蹤跡,甚為可惜。生活困難,其祖母陳李氏(陳清平之孫媳)將陳清平傳家的一批拳頭,賣與同村的張瑞南老師(現己散失),這批拳頭譜,並非早已流傳的王宗岳拳頭,而是很有價值的秘傳之譜,才能賣出高價以糊口。論述。
對拳理拳功是有很多貢獻的。
綜上所述,蔣發的中年、壯年時代,是負有盛名,並有不少業績。但因史料缺乏,未能反映全貌,本節所述,只是局部而已。
四、晚年活動(1640年以後至終年)
明末,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因此,農民起義蜂起雲湧,以李自成、張獻忠為最。在河南也如全國一樣,農民被迫
造反。蔣發在亂世中,也難以生存,因而投身於登封縣以李際遇為首的農民起義隊伍之中,任部將。時在1640--1643年間,後因明王朝調動開封、洛陽、襄陽三路大軍圍攻,李際遇失敗身亡,蔣發亡命他鄉,隱姓埋名。直到清初,才流落到陳家溝,被陳王廷收留為僕。陳王廷與蔣發曾有一面之遇,即陳王廷與登封之李際遇友善,曾奉官府之命往勸李際遇投降。上山時,與蔣發交手一次。陳鑫在《陳氏家乘》中記有:「公與登封武將往際遇善,登封因官逼民亂,以際遇為首。公止之。當上山時,山上亂箭如雨,不能傷公。其人能百步趕兔,亦善拳者也。的太極拳神秘莫測,既可收為護院拳師,又能得其太極拳之傳授。對陳氏有利,故陳王廷對待蔣發,外稱為僕,曰蔣把式,內作為友,以便吸取蔣
發之太極拳技。蔣發年老,已是古稀之年,無依無靠,只好在陳家溝度過晚年,以終其生。
這一段歷史,筆者調查過趙堡的前輩。有的說,蔣發沒有參加李際遇的造反,是在家度過晚年,因家貧,也到過陳王廷家做工。這與陳家溝的記載不符,究竟有沒有上山造反,必須弄清楚。
本書之考證,堅持重證據,輕傳說的原則。上山造反方面,有下列證據:(1)《陳氏家乘·陳王廷傳》記有:「際遇事敗,有蔣姓僕於公,即當日所追者,其人能百步趕兔,亦善拳者也。 92年第12期第6頁著文確認:「這一位僕於公者,不是別人,正是蔣發。」(2)1928~1931年,陳溝村人盛稱蔣發為陳王延之師,而對唐豪所說又補充蔣發是李際遇部將。
兩項說法相同,又在1996年西安原寶山先生曾函詢陳家溝太極拳學校陳炳先生,了解蔣發的情況及有無碑文留下。陳炳先生回函答覆:「關於蔣發其人,唯一史證是陳王廷畫像。村中古今廣傳之說為蔣發為李際遇部將,李事敗遭滅,蔣投靠陳王延,內為僕友,外曰蔣把式。 '把式'是指做工種田之人,如'車把式'。蔣發立於身後,共像以傳。民國時期,王廷後人十七世陳正述,常到楊海窪祭奠蔣發。發。碑文史記,及蔣發。王廷後人將其
葬於此地,以鎮邪惡。 」
以上各份資料,都一致說蔣發是李際遇部將,陳溝的前輩村人,尊重蔣發為陳王廷之師,不會歪曲他的歷史,可以相信。現代人陳炳的說法,基本上與前人所述相近。但官方與陳溝當代傳人,均接受唐、顧的謊言,陳氏已獲虛榮,陳炳不可能說蔣發為陳王廷之師,只能改稱「內為僕友,外曰蔣把式」。 「內稱僕友」二字不當,「僕」與「友」不能同存,應是「內為友,外為僕,稱蔣把式」。因受唐、顧觀點影響,陳炳在「友」之前加一「僕」字,以適應情勢之需。由此可知,所謂「僕」是掩入耳目的稱呼,實質上,是師是友,以禮相待。
在趙堡的資料中,也有一份楊邦泰給宦大海的歷代傳人世系表,其中對蔣發的傳文也寫有「際遇事敗,隱入陳溝,匿名為僕"兩派的史料相符,又有蔣發與陳王廷的共像,證明「隱入陳溝,匿名為僕」是事實。
至於說蔣發有沒有上山造反,沒有任何文字和證人為憑,只是傳說。假如蔣發一貫在家生活,年老無靠,理應由弟子邢喜懷,再傳弟子張楚臣養老送終,並應葬在趙堡。這才符合「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傳統美德。但是,並沒有邢喜懷贍養蔣發的傳說。蔣發葬在陳溝楊海窪,就表示邢喜懷未有養老送終之事。這一現象,並不是說邢喜懷不對,而是蔣發造反失敗,在舊社會裡“成者為君,敗者為寇”,蔣發背上了很沉重的黑鍋,他不願連累弟子,也不願影響他建立的門派,寧願背井離鄉,流落外地。這就是他已經上山造反的後果。此外,在民不聊生的時代,邢、張等人,生活也是貧苦的,蔣發先到陳溝,獲得陳王廷贍養終生的禮遇,就不必增
加弟子的負擔,這是蔣發的自願,並非邢喜懷的過錯,後人會諒解的。
趙堡的前輩人,為了保存本派名譽,不願說出真相,將蔣發上山造反的歷史掩蓋下來,世代相傳。這是封建時代遺留下來的烙印。
今天,有人以「匿名為僕」為把柄,否定蔣發前半生的功績,是不公正的,是以宗派私心幹擾歷史。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主要看他一生對社會的貢獻,不在於某一時期所處地位的尊卑。因此,本文對蔣發的一生高度評價,是一位傑出的太極宗師。
蔣發
蔣發在陳王廷家生活,也為報答其贍養之恩,對陳王廷學習太極拳的願望,也給予指導,並指導其將砲捶頭套改造為陳式太極拳一路,也授予雙人推手的技術,口授了王宗岳傳授的《打手歌》。由於陳王廷地位尊貴,對蔣發沒有拜師的追求,蔣發對非門內之人的傳授,也內外有別,未授太極內功和“王宗岳拳譜”,故陳王廷所得太極功夫,尚屬初級階段,不能傳子傳孫,形成兩個世代的斷代。但對陳溝村人,普及了太極拳的初步基礎,對其後世人,的追求和中興,也有一定的作用。
(附註:筆者是習楊式太極拳的學者,與趙堡太極拳無傳承關係。本文宗旨是站在學術立場,以消除唐、顧的誤導,還歷史以本來面目,沒有支持某派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