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北兩派太極拳的承傳時間看,北派太極拳的承傳比南派略晚。張三豐之後,太極拳傳於山西(古稱山西為「山右」)王宗岳。王宗岳學來道門中的太極拳,受傳拳人告誡,對後人不明示師父姓名,只說是「雲遊道人」所傳。只在其《太極拳勢》的最後寫:“此系武當山張三豐祖師遺論,欲天下英雄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耳。”
王宗岳生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左右,山西陽城縣七里崗小王莊人,常往來於陽城與河南鄭州之間經商做生意。由於他對太極拳有極高修養,人稱「華北大俠」。他在太極拳的發展史上貢獻十分突出。首先,他對張三豐的六首太極拳經進行解釋,寫出了太極拳發展史上劃時代的作品《太極拳論》,概括了太極拳理論與實踐的真諦,指導著太極拳的健康發展,被後來的太極拳各流派尊為經典之首。再者他獨具慧眼,依照武當內家拳的擇徒原則,選擇河南蔣發作為衣缽傳人,使太極拳北派能夠開創形成,功莫大焉。
王宗岳收蔣發為徒,有三種說法。一為李派太極拳傳人公佈的陳派太極拳宗師陳長興,關於太極拳源流的《序》中講:蔣發幼年練少林外加拳,在一次廟會上同眾人操練拳術,見場外有二客牽馬立觀。其中一位年長者,對練拳諸人似有菲薄之意,又似有憐憫之情。蔣發正在凝想之際,他的一位好友把他拉到無人處說:「適才牽馬二客甚為讚美你,年輕者還說可昔此子未得真傳,若在吾兄門下,不出十年,必能成名於天下。年長者見蔣發心誠,便說爾若決心學藝,請於下月某日午時,在此垂楊柳下等候。屆時蔣發正在垂楊柳下恭候,果然二客乘馬而來。年長者即是王宗岳,遂收蔣發為徒,帶回山西傳授。一為趙堡太極拳宗師鄭悟清述、鄭瑞整理的《武當趙堡和式太極拳闡述》載:明萬歷年間,山西陽城王宗岳一行二人,到鄭州檢查生意,住宿趙堡,見數人練拳,議論說穿紫花布衫的蔣發,說他天質好可教。蔣發知道後多方懇求拜師學藝,王宗岳才允許,約定日期,等他從鄭州回來,同上山西學拳,如同父子。因王宗岳年事已高,就由其女帶父授拳於蔣發。蔣發回傳拳於趙堡,人們因此稱趙堡太極拳為「大姑娘拳」。一為楊派太極拳傳人王矯宇,在1934年應《北平實報》記者王柱宇採訪時說,聽宗師楊祿禪講,蔣發幼年出天花形成疤頭,王宗岳先生因呼蔣發為禿小子,激起蔣發大怒,與王宗岳較,三次被王宗岳擊出數丈,始知遇到非常人,急奔王宗岳前,跪地呼師父叩首至出血,請收為弟子。王宗岳察其誠收為門人。兩說雖有出入,且有誇張潤色之詞,但在王宗岳慧眼識珠,收蔣發為徒上是一致的。
蔣發生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河南懷慶府溫縣趙堡小留村。據趙堡太極拳第九代傳人杜元化所著《太極拳正宗》(1935年石印版)載:蔣發先師生於大明萬曆二年,二十二歲時,從山西王宗岳(又名王林禎)學拳七年。又據陳長興的一篇太極拳源流的《序》中講:蔣發為王宗岳門下之高弟子,得內家武當派悟修之真傳。幼時因出天花,為悶痘而斃被棄郊野。忽被狼將頭皮咬破,一痛而蘇,一聲大哭,將狼驚走。適有鄰人經過,聞其哭聲甚雄,視之為蔣氏之子也。遂抱之送歸其家。後來痘痊癒,惟頭皮半邊車一大疤,故後人皆稱先生'疤頭'焉。名滿海內,凡拳勇者,無不拜服。
蔣發開創太極拳北派,根據祖師張三豐的《太極煉丹秘訣》中的“太極十要訣”、“太極行功法”,口傳一篇《太極拳功》,由弟子們記述得以流傳。蔣發回河南溫縣傳太極拳,有記載的為二人,一為趙堡的邢喜懷,一為陳家溝的陳王廷。
陳王廷,亦名陳奏庭,河南溫縣陳家溝人,曾做過一般武官,學過五套“炮捶”少林外家拳,為當時一位少林拳師。蔣發傳授他太極拳時,由於陳王廷珍惜自己所學的砲捶,並沒全身心投入到太極拳中,加之陳王廷已經練成剛硬的少林外家拳,再練守柔處雌的太極拳,自然大打折扣。因此陳王廷始終不滿意自己的造詣。但是陳王廷畢竟是一代外家拳師,他將炮捶的一些理念和招式揉進太極拳中,把其頭套砲捶改造成“太極拳”,因此陳王廷的太極拳,遺留了外家拳的不少痕跡。由於陳王廷沒有得到太極拳的真傳,改造的頭套砲捶很粗糙,因此無法流傳,以至於陳王廷後,太極拳承傳斷了兩代。
邢喜懷,河南溫縣趙堡鎮人,開布行經商,蔣發太極拳衣缽傳人。蔣發由山西回小留村後,家貧地少,從事製布袋的手工行當,所製布袋要到集鎮趙堡鎮銷售,再從集鎮上購買製布袋的布料,這就與布行老闆邢喜懷結下機緣。邢喜懷慕名想學蔣發的太極拳,就殷勤接待多方照顧,蔣發經過兩年對邢喜懷的考察,才正式收徒傳拳。邢喜懷為趙堡太極拳第二代傳人,練拳刻苦,拳技高超。他遵從師訓選賢傳授的教誨,將太極拳傳給了自己的同盟兄弟張楚臣,是為趙堡太極拳第三代傳人。張楚臣又傳給陳敬柏,是為趙堡太極拳第四代傳人。
陳敬柏,河南溫縣趙堡人,太極拳的技藝達到很高境界,人稱「神拳手」。他傳拳給張宗禹,是為趙堡太極拳第五代傳人。張宗禹傳其孫張彥,為趙堡太極拳第六代傳人。張彥傳陳清平,是為趙堡太極拳第七代傳人。陳清平是趙堡鎮人,不僅拳藝高超,而且善於總結教拳經驗,並上升為理論。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祿禪1896年曾在其《楊氏太極拳》一書中寫道:我「學太極拳於陳家溝陳長興,得拳理於趙堡的陳清平。」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不僅從陳清平那裡學到了太極拳精妙的技藝和拳理,還從他那裡得到了王宗岳的《太極拳譜》,並據此創造了武式太極拳。陳清平傳與其子陳景陽和張應昌、和兆元等人,是為趙堡太極拳第八代傳人。和兆元在繼承趙堡太極拳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和創新,創立了「和式太極拳」。杜元化為趙堡太極拳第九代傳人,1935年撰寫《太極拳正宗》,全面介紹了趙堡太極拳的源流、內容和練法。
在北派太極拳發展史上,陳敬柏做出了卓越貢獻。他不僅在趙堡鎮傳拳,還打破了趙堡太極拳不外傳的禁錮,廣收門徒八百餘人,培養了一批高手弟子,陳王廷的重孫陳繼夏就是在陳敬柏廣收門徒時,在趙堡鎮學的太極拳。陳繼夏傳太極拳於陳秉旺,陳秉旺傳太極拳於其子陳長興。
陳長興生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得到太極拳真傳,其學的太極拳與祖陳王廷的太極拳大不一樣,被稱之為「老架」。有文章說,是陳長興開創了“陳式太極拳派”,也有文章說,是陳長興完善了“陳式太極拳”。兩種說法都承認陳長興是陳派太極拳的關鍵性人物。從陳長興起,陳式太極拳日益興旺。但是,陳長興不忘師祖,終其一生一直尊張三豐、王宗岳為太極拳祖師,並以此教導弟子。
在北派太極拳的發展過程中,陳家溝和趙堡鎮一直是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關係非常融洽,建立了“兄弟”關係,共同規定“打東不打西”。由於陳家溝和趙堡名氣都很大,外地來訪的武林高手自然不少,特別是山東來的武士更多,兩家都毫無顧及地與之交手切磋。這叫「打東」。但是,凡是山西來的武士,兩家都不能出手,因為山西乃王宗岳老師所在地。這叫「不打西」。
向陈家沟陈长兴学太极拳术,向赵堡镇陈清平学太极拳理的杨禄禅,创造了一个重要流派“杨氏太极拳”。他拳技高强,号称“杨无敌”。把太极拳带到了北京,向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们传授,从此使太极拳发扬光大,在太极拳发展史上竖了一块光辉的里程碑。从此,太极拳流派纷呈:武禹襄向赵堡太极拳传人陈清平和杨禄禅学拳,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李瑞东向杨禄禅学太极拳,创造了“李式太极拳”。吴保亭(全佑)向杨禄禅学拳,还向杨禄禅之子杨班侯拜师,创造了“吴式太极拳”。孙禄堂师从郝为真,创造了“孙式太极拳”。由于杨禄禅的作用,这时北派太极拳后来居上,超过了南派太极拳的发展。
3、太极拳其他流派
在太极拳发展过程中,除了南北两大派系,还出现了一些其他一些流派。这些流派,或在家族内部承传,或在南北交叉承传,都为太极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诸如:由明代嘉靖年间安徽人宋远桥在武当山学的“太极拳十三势”,在家族中秘传到民国年间的十七代传人宋书铭,推手功夫十分精湛,曾战胜当时的不少太极拳大师。由一代武术大师甘凤池创立的“武当嫡传金蟾派太极功”,流传江南广大地区。由武当山道人培元尘将“武当隐仙犹龙派太极拳”传给北京的司星三,该派至今流传于天津地区。由谷宗云、谷宗秀兄弟将“金陵太极功”,传给河南李六如,李六如传北京夏桂勋,夏桂勋传恒寿山,此派也在天津地区广为流传。由道人吴鑫泉传承的“武当道家太极拳”,由北京白云观安声远道长传承的“原始太极拳”,都在各地广为流传,而且各自有其传递程序,与陈家沟毫无瓜葛。
总之,中国太极拳经过六百余年的师承流传,如今已是流派纷呈,弟子亿万,遍及海内外。如果说六百年前张三丰创拳时,太极拳还是涓涓细流,六百年后的现在太极拳已经是汹涌澎湃的大江大河。然而,竟管六百年前张三丰创造的太极拳是一滴水,它也是源;六百年后的太极拳是江河,它也是流。没有滴水之源,就没江河之流!不管那一个太极拳流派,不管这个太极拳流派如何兴旺,都不应该忘记太极拳那滴水之源,不应该忘记那开掘太极拳源头的开山祖师张三丰!
炼气需要导引行气,这就产生了练拳。在练气的时候,引入武术动作,而练拳的过程中,又渗入了练气的目的。因此拳术的技击价值观念在道拳中受到气功养生观念的冲击,形成了“养生第一,技击第二”的道教武术观。这种道教气功与武术运动的结合,便产生了最初的武当太极拳。太极拳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讲究“阴阳变换,圆弧扭丝,动中求静,柔中寓刚,细长深匀,气沉丹田”,建立“以丹田运化修炼为核心,以经络气血畅通为先导,以通过性腺系统功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达到增强生命活力,延年益寿的目的,就是这个道理。
武当山著名道人张三丰,是练内丹的大家,被称为“武当丹士”。他就是依据道教“长生久视”的需要,创造了太极拳的。这是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一个造福千古,泽被万代的贡献。太极拳起源于道人养生健身,而练太极拳的目的主要也是养生健身,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炼气需要导引行气,这就产生了练拳。在练气的时候,引入武术动作,而练拳的过程中,又渗入了练气的目的。因此拳术的技击价值观念在道拳中受到气功养生观念的冲击,形成了“养生第一,技击第二”的道教武术观。这种道教气功与武术运动的结合,便产生了最初的武当太极拳。太极拳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讲究“阴阳变换,圆弧扭丝,动中求静,柔中寓刚,细长深匀,气沉丹田”,建立“以丹田运化修炼为核心,以经络气血畅通为先导,以通过性腺系统功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达到增强生命活力,延年益寿的目的,就是这个道理。
武当山著名道人张三丰,是练内丹的大家,被称为“武当丹士”。他就是依据道教“长生久视”的需要,创造了太极拳的。这是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一个造福千古,泽被万代的贡献。太极拳起源于道人养生健身,而练太极拳的目的主要也是养生健身,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南北两派太极拳的承传时间看,北派太极拳的承传比南派略晚。张三丰之后,太极拳传于山西(古称山西为“山右”)王宗岳。王宗岳学来道门中的太极拳,受传拳人告诫,对后人不明示师父姓名,只说是“云游道人”所传。只在其《太极拳势》的最后写:“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
王宗岳生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左右,山西阳城县七里岗小王庄人,经常往来于阳城与河南郑州之间经商做生意。由于他对太极拳有极高修养,人称“华北大侠”。他在太极拳的发展史上贡献十分突出。首先,他对张三丰的六首太极拳经进行解释,写出了太极拳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太极拳论》,概括了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真谛,指导着太极拳的健康发展,被后来的太极拳各流派尊为经典之首。再者他独具慧眼,按照武当内家拳的择徒原则,选择河南蒋发作为衣钵传人,使太极拳北派能够开创形成,功莫大焉。
王宗岳收蒋发为徒,有三种说法。一为李派太极拳传人公布的陈派太极拳宗师陈长兴,关于太极拳源流的《序》中讲:蒋发幼年练少林外加拳,在一次庙会上同众人操练拳术,见场外有二客牵马立观。其中一位年长者,对练拳诸人似有菲薄之意,又似有怜惜之情。蒋发正在凝想之际,他的一位好友把他拉到无人处说:“适才牵马二客甚为赞美你,年轻者还说可昔此子未得真传,若在吾兄门下,不出十年,必能成名于天下。”蒋发知二客为练艺高人,遂尾随至无人出,长跪二客面前,恳求拜师。年长者见蒋发心诚,便说尔若决心学艺,请于下月某日午时,在此垂杨柳下等候。届时蒋发正在垂杨柳下恭候,果然二客乘马而来。年长者即是王宗岳,遂收蒋发为徒,带回山西传授。一为赵堡太极拳宗师郑悟清述、郑瑞整理的《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阐秘》载:明万历年间,山西阳城王宗岳一行二人,到郑州检查生意,住宿赵堡,见数人练拳,议论说穿紫花布衫的蒋发,说他天质好可教。蒋发知道后多方恳求拜师学艺,王宗岳才允许,约定日期,等他从郑州回来,同上山西学拳,如同父子。因王宗岳年事已高,就由其女带父授拳于蒋发。蒋发回来传拳于赵堡,人们因此称赵堡太极拳为“大姑娘拳”。一为杨派太极拳传人王矫宇,在1934年应《北平实报》记者王柱宇采访时说,听宗师杨禄禅讲,蒋发幼年出天花形成疤头,王宗岳先生因呼蒋发为秃小子,激起蒋发大怒,与王宗岳较,三次被王宗岳击出数丈,始知遇到非常人,急奔王宗岳前,跪地呼师父叩首至出血,请收为弟子。王宗岳察其诚收为门人。两说虽有出入,且有夸张润色之词,但在王宗岳慧眼识珠,收蒋发为徒上是一致的。
蒋发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河南怀庆府温县赵堡小留村人。据赵堡太极拳第九代传人杜元化所著《太极拳正宗》(1935年石印版)载:蒋发先师生于大明万历二年,二十二岁时,从山西王宗岳(又名王林祯)学拳七年。又据陈长兴的一篇太极拳源流的《序》中讲:蒋发为王宗岳门下之高弟子,得内家武当派悟修之真传。幼时因出天花,为闷痘而毙被弃郊野。忽被狼将头皮咬破,一痛而苏,一声大哭,将狼惊走。适有邻人经过,闻其哭声甚雄,视之为蒋氏之子也。遂抱之送归其家。后来痘痊愈,惟头皮半边车一大疤,故后人皆称先生‘疤头’焉。名满海内,凡拳勇者,无不拜服。
蒋发开创太极拳北派,根据祖师张三丰的《太极炼丹秘诀》中的“太极十要诀”、“太极行功法”,口传一篇《太极拳功》,由弟子们记述得以流传。蒋发回河南温县传太极拳,有记载的为二人,一为赵堡的邢喜怀,一为陈家沟的陈王廷。
陈王廷,亦名陈奏庭,河南温县陈家沟人,曾做过一般武官,学过五套“炮捶”少林外家拳,为当时一位少林拳师。蒋发传授他太极拳时,由于陈王廷珍惜自己所学的炮捶,并没全身心投入到太极拳中,加之陈王廷已经练成刚硬的少林外家拳,再练守柔处雌的太极拳,自然大打折扣。因此陈王廷始终不满意自己的造诣。但是陈王廷毕竟是一代外家拳师,他将炮捶的一些理念和招式揉进太极拳中,把其头套炮捶改造成“太极拳”,因此陈王廷的太极拳,遗留了外家拳的不少痕迹。由于陈王廷没有得到太极拳的真传,改造的头套炮捶很粗糙,因此无法流传,以至于陈王廷后,太极拳承传断了两代。
邢喜懷,河南溫縣趙堡鎮人,開布行經商,蔣發太極拳衣缽傳人。蔣發由山西回小留村後,家貧地少,從事製布袋的手工行當,所製布袋要到集鎮趙堡鎮銷售,再從集鎮上購買製布袋的布料,這就與布行老闆邢喜懷結下機緣。邢喜懷慕名想學蔣發的太極拳,就殷勤接待多方照顧,蔣發經過兩年對邢喜懷的考察,才正式收徒傳拳。邢喜懷為趙堡太極拳第二代傳人,練拳刻苦,拳技高超。他遵從師訓選賢傳授的教誨,將太極拳傳給了自己的同盟兄弟張楚臣,是為趙堡太極拳第三代傳人。張楚臣又傳給陳敬柏,是為趙堡太極拳第四代傳人。
陳敬柏,河南溫縣趙堡人,太極拳的技藝達到很高境界,人稱「神拳手」。他傳拳給張宗禹,是為趙堡太極拳第五代傳人。張宗禹傳其孫張彥,為趙堡太極拳第六代傳人。張彥傳陳清平,是為趙堡太極拳第七代傳人。陳清平是趙堡鎮人,不僅拳藝高超,而且善於總結教拳經驗,並上升為理論。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祿禪1896年曾在其《楊氏太極拳》一書中寫道:我「學太極拳於陳家溝陳長興,得拳理於趙堡的陳清平。」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不僅從陳清平那裡學到了太極拳精妙的技藝和拳理,還從他那裡得到了王宗岳的《太極拳譜》,並據此創造了武式太極拳。陳清平傳與其子陳景陽和張應昌、和兆元等人,是為趙堡太極拳第八代傳人。和兆元在繼承趙堡太極拳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和創新,創立了「和式太極拳」。杜元化為趙堡太極拳第九代傳人,1935年撰寫《太極拳正宗》,全面介紹了趙堡太極拳的源流、內容和練法。
在北派太極拳發展史上,陳敬柏做出了卓越貢獻。他不僅在趙堡鎮傳拳,還打破了趙堡太極拳不外傳的禁錮,廣收門徒八百餘人,培養了一批高手弟子,陳王廷的重孫陳繼夏就是在陳敬柏廣收門徒時,在趙堡鎮學的太極拳。陳繼夏傳太極拳於陳秉旺,陳秉旺傳太極拳於其子陳長興。
陳長興生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得到太極拳真傳,其學的太極拳與祖陳王廷的太極拳大不一樣,被稱之為「老架」。有文章說,是陳長興開創了“陳式太極拳派”,也有文章說,是陳長興完善了“陳式太極拳”。兩種說法都承認陳長興是陳派太極拳的關鍵性人物。從陳長興起,陳式太極拳日益興旺。但是,陳長興不忘師祖,終其一生一直尊張三豐、王宗岳為太極拳祖師,並以此教導弟子。
在北派太極拳的發展過程中,陳家溝和趙堡鎮一直是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關係非常融洽,建立了“兄弟”關係,共同規定“打東不打西”。由於陳家溝和趙堡名氣都很大,外地來訪的武林高手自然不少,特別是山東來的武士更多,兩家都毫無顧及地與之交手切磋。這叫「打東」。但是,凡是山西來的武士,兩家都不能出手,因為山西乃王宗岳老師所在地。這叫「不打西」。
向陳家溝陳長興學太極拳術,向趙堡鎮陳清平學太極拳理的楊祿禪,創造了一個重要流派“楊氏太極拳”。他拳技高強,號稱「楊無敵」。把太極拳帶到了北京,向皇親人戚王公大臣們傳授,從此使太極拳發揚光大,在太極拳發展史上豎了一塊光輝的里程碑。從此,太極拳流派紛呈:武禹襄向趙堡太極拳傳人陳清平和楊祿禪學拳,創造了「武式太極拳」。李瑞東向楊祿禪學太極拳,創造了「李式太極拳」。吳保亭(全佑)向楊祿禪學拳,也向楊祿禪之子楊班侯拜師,創造了「吳式太極拳」。孫祿堂師從郝為真,創造了「孫式太極拳」。由於楊祿禪的作用,北派太極拳後來居上,超過了南派太極拳的發展。
3.太極拳其他流派
在太極拳發展過程中,除了南南北兩大派系,還出現了一些其他一些流派。這些流派,或在家族內部承傳,或在南北交叉承傳,都為太極拳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諸如:由明代嘉靖年間安徽人宋遠橋在武當山學的“太極拳十三勢”,在家族中秘傳到民國年間的十七代傳人宋書銘,推手功夫十分精湛,曾戰勝當時的不少太極拳大師。由一代武術大師甘鳳池創立的“武當嫡傳金蟾派太極功”,流傳江南廣大地區。由武當山道人培元塵將「武當隱仙猶龍派太極拳」傳給北京的司星三,該派至今流傳於天津地區。由谷宗雲、谷宗秀兄弟將“金陵太極功”,傳給河南李六如,李六如傳北京夏桂勳,夏桂勳傳恆壽山,此派也在天津地區廣為流傳。由道人吳鑫泉傳承的“武當道家太極拳”,由北京白雲觀安聲遠道長傳承的“原始太極拳”,都在各地廣為流傳,而且各自有其傳遞程序,與陳家溝毫無瓜葛。
總之,中國太極拳經過六百餘年的師承流傳,如今已是流派紛呈,弟子億萬,遍及海內外。如果說六百年前張三豐創拳時,太極拳還是涓涓細流,六百年後的現在太極拳已經是洶湧澎湃的大江大河。然而,竟管六百年前張三豐創造的太極拳是一滴水,它也是源;六百年後的太極拳是江河,它也是流。沒有滴水之源,就沒江河之流!不管那一個太極拳流派,不管這個太極拳流派如何興旺,都不應該忘記太極拳那滴水之源,不該忘記那開掘太極拳源頭的開山祖師張三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