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堡太極拳的特徵較多,如重視不貪不欠,動作上既不能過大,義不能不到位。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有「無過不及」之語。要做到“無過不及”,首先要明:二事,即先做到外三合——手與腳合、肘與膝介、肩與胯介,隨後逐步做到內三合——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不管是練舉還足推手,如果做不到外三合,必重心偏移,失去平衡,怎麼練都是不準確,也容易挨打。趙堡太極拳經曰:「上法要先上身,手腳齊到方為真。」即要求在技擊中,身手步要完全一致,做到不貪不久。明外三合易,而做到內三合很難,內三合是形於內,不顯於外,故不易做到,也就是先求形同,後求神似,做到形補合一,一開無有不開,一合無有不合,形神俱備,方為太極拳之真諦。
趙堡太極拳也特別重視三節的作用,拳經中特別強調:「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渾身是空;下節不明,吃栽跌。」三節在推手技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所謂「擊中節竹尾相應,擊梢節即中節相應。這也是趙堡太極拳的獨特之處。此處還有「小圈克大圈」之說。所謂小圈克大圈,主要是指小圈的半徑小,距離近,速度就快,以短取勝對方,但必須雙方實力相當,否則同樣大圈能打小圈。
趙堡太極拳之“耍拳”,是趙堡人練拳的特色,所謂“耍拳”,顧名思義,即是玩耍之意,趙堡太極拳博大精深,見難學之更難,為何把修煉太極拳功夫稱為“耍拳”呢?稱其為“耍拳”,取其自然、輕靈、鬆柔之意,如和風細雨,如兒童戲耍,逍遙自然。沒有故意造作、故弄玄虛,無需瞪日怒視、咬牙切齒,不用剛猛威烈之發勁。趙堡太極拳以慢生柔,以柔求活;輕搖之以鬆具肩,柔隨之以活其腰,至柔至堅,煉柔成剛。 「耍拳」非常放鬆,毫無拘謹、凝滯之態。這種“耍拳”的精神,正符合老子的道法自然,尤為而無不為,“耍拳”比起“練拳”、“練功”,似乎更確切,更樸實無華,超凡脫俗,從自然小求真求道,道理至簡單。
筆者在剛接觸趙堡太極拳時,老師說過,練拳要像「耍拳」—樣,精神要放鬆,動作要協調,周身隨和,輕靈自然。天地有三直:上、中、下,人身亦有三直:頭、身、腿;天地有四順:寒、溫、暑、涼,人身亦有四順:手、身、腿、腳;天地有六合:上、下、東、西、南、北,人身亦有六合:手、腳、肘、膝、膀、胯;天地有四大節:春、夏、秋、冬,人身亦有四大節:兩膀、兩胯。大地有八小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人身也有八小節:兩手、兩肘、兩膝、兩胯。
「耍拳」是趙堡太極拳幾代宗師沿用的名稱,可見趙堡太極拳家對「耍拳」特別重視。趙堡太極拳第八代傳人和兆元最早獨創「耍舉」公式,供後人學練。第九代傳人和慶喜著有「耍拳」解。第十—代
歷代趙堡太極舉宗師,對「耍拳」之稱謂如此重視,主要是追求太極拳的道法自然,使太極拳返樸歸真。白玉蟾在《修仙辨感論》中曰:「但能凝然靜定,含中無念,功夫純粹,打成一片,終日默默,如雞抱卵,則神歸氣得,自然見玄關一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則是採取先天—氣,以為金丹之母,勤而行之,指日可與釧中並駕矣。是大道至簡的最高法門。
太極舉至柔至堅,首先要求至柔,要輕鬆自然,這樣才能柔中寓剛,剛柔相濟。練太極拳首先要去掉後天拙力,剛的內勁才能產生。趙堡太極舉不主張專修剛力,太極舉的剛是不露形,不顯眼,綿裡藏針。練習太極拳並非處處發勁發力,趙堡太極拳要求極輕鬆。極柔軟,至柔才能至堅。太極拳之剛實為有心至柔、無意成剛。 「耍拳」就是在這種輕鬆自然中進行,所謂“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我們修煉的就是這種真意。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具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我們練趙保太極拳,追求軒鬆自然,柔軟而尤為,這是練拳之真諦,是返樸歸真之妙法。
「耍舉」這個樸實簡單的稱謂,道出了大道至簡的原始意義。趙堡太極拳第八代傳人和兆元之所以把修煉太極舉叫做“耍拳”,用心良苦,獨具慧眼。欲煉就真種子,真種就在無為中,即拋棄至繁至難的步驟,回歸於至簡至易的原始修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