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鳴太極拳趙堡太極拳與傅山太極、子午太極、綿山太極之來源

(3)明末清軍入關1645年以後蔣發(己72歲)傳太極拳給陳王庭(46歲1600.1680)(有陳王庭與蔣發合畫像為證)。陳王庭傳所樂(十世孫),所樂傳光印(十一世孫),光印傳甲弟(十二世孫),甲弟雖有三子但本門太極拳後無傳人…斷了。 劉鳳鳴太極拳趙堡太極拳與傅山太極、子午太極、綿山太極之來源 (4),武當趙堡太極拳第四代:陳敬柏(1653..1738)乾隆年間,在趙堡鎮開設武館傳授太極拳,陳氏十二世孫陳繼夏學得太極拳,繼夏無後,將拳傳世侄秉旺(陳氏十三世孫),秉旺傳於長子陳長興(1771.. 劉鳳鳴太極拳趙堡太極拳與傅山太極、子午太極、綿山太極之來源 1853陳氏十四代) ,清嘉慶年間陳長興定太極拳為一路、(砲錘為二路)拳傳於四兒子耕耘與永年縣的楊露禪。耕耘傳長子延年、傳次子延熙,延年傳子登科,延熙傳子發科(1887..1957壽命70歲)。登科傳次子照丕(1893. 劉鳳鳴太極拳趙堡太極拳與傅山太極、子午太極、綿山太極之來源 .1972,照丕代表陳式老架小架,壽命79歲),1928年41歲發科定居北京,傳太極拳給子陳照奎(1928..1981,照奎代表陳式大架、新架壽命53歲)。照奎1962年到鄭卅教拳收陳小旺、陳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人傳陳式大架(俗稱北京架)。 劉鳳鳴太極拳趙堡太極拳與傅山太極、子午太極、綿山太極之來源 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小架源自趙堡)與武當趙堡太極套路行拳基本是一樣的,區別之處陳式拳在趙堡太極拳架基上有添改動作、帶有炮錘發力,外方內園錘手頓足(中老年練者若發力越猛壽命越短)。 劉鳳鳴太極拳趙堡太極拳與傅山太極、子午太極、綿山太極之來源 行拳架之中的大、小園圏叫'纏絲勁'。而趙堡太極拳行拳舒緩柔和輕玲園活,行拳架之中的大圏之中套小圏,保持著武當太極拳仙風道骨飄然之度。唯趙堡太極拳密傳'背絲扣',拳架可大、可小、可高、可低、可快、可慢,拳架分有大架、小架、領落、怱雷、騰挪、代理、尺寸、地趟架、並有密傳'背絲扣'拳架和陰陽乾坤架,具有實戰、養生獨特風格;趙堡太極拳有長壽拳之美稱,歷代傳人平均壽命(80~90歲以上),遠高於練陳式者。 劉鳳鳴太極拳趙堡太極拳與傅山太極、子午太極、綿山太極之來源 楊露禪(1799..1872代表楊式太極拳,楊露禪在趙堡得拳理)傳吳全佑(代表吳式),吳式又傳李…;趙堡拳又傳武式,武式又傳孫式等…。完成了中國的太極拳傳承史。 劉鳳鳴太極拳趙堡太極拳與傅山太極、子午太極、綿山太極之來源 【相關資料】《傅山拳法-子午太極拳》一書中記載,山西省體委於八十年代的調查與考證:傅青主(傅山)系道家龍門第六代「真」字輩,而王宗岳曾受教於龍門第九代孟太真,此說為有關王宗岳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 劉鳳鳴太極拳趙堡太極拳與傅山太極、子午太極、綿山太極之來源 傅山拳架傳人李思元前輩(已故)... 在傅山誕辰400週年之際,中華傅山園在傅山家鄉太原市草坪區上蘭鎮西村落成。真是老天開眼,山西人民在挖煤、煉鐵之餘終於想起了文化這個寶貴資源。是該有個像樣的地方紀念傅青主了,多年以來我在山西的很多地方發現了他老人家留下的足跡,但是從沒有一處地方是真正屬於他自己的。 劉鳳鳴太極拳趙堡太極拳與傅山太極、子午太極、綿山太極之來源 這也許就是傅山先生「遷徒無常家,山水足所寄」的緣故吧。中華傅山園的落成無疑有利於宣傳傅山先生的光輝一生,同時為先生的追隨者提供了一個憑吊的地方,更是為傳播三晉文化開闢了一個空間。 劉鳳鳴太極拳趙堡太極拳與傅山太極、子午太極、綿山太極之來源 傅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學者、書畫家、醫學家、思想家和武術家。曾有網友撰文稱傅山:「唯東坡可與之媲美,然東坡疏於醫荒於劍」。 就文學方面的成就雖然此言言過其實,但論傅山一生的整體成就卻一點不為過。小的時候我就聽外公講過傅山的故事,多是救死扶傷、孝敬老人之類的(太原一著名小吃「頭腦」就是傅山為年老體弱的母親調理身體而發明的)。 只有在05年我做碩士論文時聽說傅山精通武術,才對傅山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這裡我先介紹一下我所熟悉的傅山。傅山(1607—1684),男,字青主,山西太原人陽曲西村人,別號橋黃,朱衣道人等。 傅山出生在文武兼備的官宦之家,自幼受先輩熏陶,喜讀書兵書,酷愛書畫,研究百家,繁於為人治病,閒時寫詩作墨,成為一代儒家名流。同時羨慕刺客遊俠,練就一身武術。明亡後,他出家為道,拜山西壽陽縣五峰山龍池道觀還陽真人郭靜中為師,排為龍門派第六代弟子,道號「真山」,別號「朱衣道人」。 傅山作為明末清初的啟蒙思想家,有著十分超前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其在哲學領域內達到的思想水平在同時代是很多人都難以企及的。傅山認為事物的發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變的。 人應該順應規律,遵循規律。同時又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利用客觀規律來改造自然。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為人類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很必要的條件,人與自然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係。 《霜紅龕集》卷三十八:「凡事天勝,天不可欺,人純天矣。不習於人,而自欺以天,天懸空造不得也。人者,天之便也,勤而引之,天不深也。 何也?天愛人,不能使人坐而得衣食也。即如諸器物,皆不徒如是,因我得以除之,執之而為之,自暴情窳之人,自以為我何不任天,而必欲以人事自若者,不是也。 」這些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和當時許多進步的思想家相比,傅山具有更加堅定和強烈的民族氣節和民族立場。甲申年(1644年)八月,清兵入關後不久便揮師入晉。 另一方面「遷徒無常家,山水足所寄」,遍遊山川河流,勘察道路關隘,了解軍事要地,方位四至;以道裝、行醫為掩護,廣泛收羅人才,建立秘密反清社團。太原有「南社」、洪洞有「必社」、離石有「朱樓社」、晉東南有「誰白社」。 同時和外省的「善友會」、「白蓮教」、「禪教」等取得聯繫。當時傅山親赴各社指導,踏遍了山西大部分地區,尤其在晉中一帶,幾乎到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使武術在社中交流和發展,為武術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1649年,以大同起義為序幕,掀起了山西反清大起義。傅山先生積極鼓動,出謀獻策,然而起義最終失敗。儘管如此,傅山反清意志不減,隱居朝陽洞(在晉祠聖母殿北,懸甕山半山間),創編成「朝陽拳」,終日演練功夫,強壯筋骨積蓄力量進行反清活動。 現祁縣喬家大院第四院的東房內有一匾額,上書「丹楓閣」三字。這「丹楓閣」正是反清秘密據點之一,原在祁縣城內,是明末清初的歷史名人戴廷拭的寓所,反清志士和學者傅山、閻若璩、顧炎武、閻梅等常在此聚會。 匾是傅山先生親筆所書,同時,戴廷拭寫了《丹楓閣記》,傅山又在後面加了跋。細分析,戴廷拭子的《丹楓閣記》的大意是:公元1660年9月,他做了一夢,夢見和幾個穿古代服飾的人在城外同行。 突然發生了一場大的變動,回頭看時,已無平坦之路可行,前面是懸崖峭壁,崖上長滿楓樹和青松,中間還有一小閣,匾上寫得「丹楓」二字……。他醒後就按夢中的式樣建築了「丹楓閣」。 其實戴廷拭子夢見穿古裝的人出行,是對故國的懷念。發生了一場大變動,是指政局變化。 《丹楓閣記》的真正意義是:國家滅亡,國難當頭,建「丹楓閣」,以寄託亡明之痛。傅山在《丹楓閣記》後寫的《跋》中所言:「丹」是指讀書的中心,「楓」是戴廷拭的字,「閣」是戴廷拭讀書的地方。 故把「閣」命為「楓」,把「丹」字寫在前面以示醒目。 「丹」表示紅色,又表示忠心;「楓」既表示氣節,又表示紅色,都充盈著對明朝朱家的懷念思想。 在山西眾多的反清秘密社團中,傅山的影響是比較大的。 傅山精於武功,其內功術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武功臻絕,騎射尤精,是一代氣功大師,也是武林一代名流。他在《讀史》一書中就明顯的表達了他演文習武的志向:「天地有膚疾,奴物生其中。 神醫需武聖,掃蕩奏奇功。 」民間有「傅山飛筆點太原」之說:相傳當時太原城門上,原有「太原城」三字,因年久脫落,「太」字少了一點成了「大」字,有人準備搭架修補,傅山知道後,把弓箭頭裹上棉花,蘸了黑墨,彎弓射去,不偏不倚,恰倒好處,在「大」字之下補了一點,成了「太」字,足見傅山箭法之神。 雖此事的真實性已很難考證,但由這個傳說不難看出傅山的武藝高深。 曾傳留傅拳即子午太極拳於後世。 上世紀80年代初,在全國性武術挖整工作中,一冊光緒六年(1880年)的《傅拳圖》手抄本驚現世人。經專家多方論證,《傅拳圖》乃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傅山所傳,但遺憾的是此拳已瀕臨失傳,習練者甚少。 儘管如此,《傅拳圖》的出現無疑豐富了山西武術的內容,尤其是豐富了太極拳的內容。傅拳原名朝陽拳,後將拳術與氣功導引相結合,遂演變為「子午太極拳」。傅山拳法分為定勢與活勢兩種,套路結構嚴謹,動作啟承轉折,自然順暢,輕靈柔活,沉著穩健。 演練時要求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提肛斂臀,進退穩健,虛實分明。它的特徵是以意領氣,以氣運身,行吐吶導引之術,自然通行,不偏不倚,求柔得中,意守丹田。 就拳譜名稱和動作姿勢看傅拳極似太極拳,而傅山生活的年代要早於陳王廷近半個世紀。那麼,傅拳與陳氏太極拳究竟是何關係呢?如果洪洞通背拳與陳氏太極拳有聯繫的話,那麼,傅拳有與洪洞通背拳又有何淵源呢?目前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為我們研究太極拳的源流提出了新的課題。 傅山先生最主要的成就是書畫和醫學,遺憾的是本人對此毫無研究,不敢妄加評論。 正如司馬光所雲:「太行橫擁巨川回,三晉由來產異才」。在山西歷史上從來不乏名家、大家,而缺少的是後人的宣傳和敬仰。 孔子學院已遍佈世界,而關羽卻只能供在廟裡,如此的文化資源被閒置,實乃犯罪(浪費是最大的犯罪)。山西的崛起不應光靠煤和鐵,文化才是山西取之不盡,用之不懈的資源【相關資料】 傅山拳譜傅青傑,名山,字青主,別號僑黃。 生於一六0七年,卒於一六八四年。山西陽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詩人、學者、畫家和愛國志,同時他還精於武功。據《石膏山志》載: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 年)春,他借子傅眉到天空寺與寺內主持道成法師演示打坐和五禽戲,並傳授給當地名士吳成光,接著又傳授給寺內和尚。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父子隱居期間,被何世基請至義塾講學傳武,遺留「傅拳」。 其拳式動作名稱與太極拳相似,又別於太極拳。 1985年在武術挖掘整理中,由蔡承烈獻出《傅拳譜》手抄本。 1988年出版了《傅山拳法》一書,豐富了我國武術寶庫。 傅山留下的拳法,已經成為一個流派。 而他的武功更是和他的繪畫結合在一起。據傳:他作畫時總在酒酣之後,獨處一室,舞練一番,這才乘興作畫。 傅青主在醉中舞拳,進入一種物我兩忘、神與物遊的境地,然後又將這種人體文化的感悟,形諸筆墨,因而他的畫具有一種山雨欲來的肅殺之氣和靈動飛揚的韻味,而他的拳法又具有了一種醉態。 酒、畫和武術,在他身上融為一體,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傅青主在醉中造拳,以醉態入武術,在現代和古代武術中,都有先例可循,“醉八仙”和“醉拳”、“醉劍”就是極重要的武術套路。 1980年代的武術熱中,曾有人獻出一部《傅氏拳譜》手抄本,稱是傅山所創。 1984年在山西靈石縣發現了一本名《傅山拳法》的拳譜,經鑑定正是傅青主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