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陈氏太极不是太极?
以我練陳式太極拳的人來說,不能說陳式拳不是太極拳,但隨著幾年練下來,肯定的說,
陳家的拳頭不能算太極拳。幾年接觸到練楊氏太極拳和武當太極拳的人了解到他們身體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受益,再問練陳家拳的老師們,不是膝蓋練壞,就是練出胸悶。
楊氏和武當太極的拳架大同小異,楊式太極拳有那幾式像陳家的拳架呢?所以我個人認為,陳家拳是外家拳慢練,也不算太極拳。
不要把陈氏炮锤当太极拳
不要把陈氏炮锤当太极拳
现在全国各地,陈氏太极拳练习者不少,但是很多陈氏太极拳的太极拳爱好者,练了一辈子太极拳,都不知道自己练的是伪太极拳,假太极拳。
太极拳是由武当张三丰祖师所创!张三丰祖师以道家太极阴阳哲学理论,结合蛇雀象形而创里出来的道家体系太极拳。张三丰祖师以延年益寿为创立太极拳,是希望后世子孙通过练习道家太极拳,武当太极拳,延年益寿,强身健体。太极拳是一种健身养生的养生拳种。
几百年以来,太极拳一直在道门体系里传承,道家太极普及以社会比较晚,以前都是门内弟子才有机会练习,所以知道的比较少!但是要追溯太极拳的根,还是必须道家的阴阳哲学,祖师还得是张三丰祖师。

陈王廷创立的陈氏太极拳,是在少林炮锤的基础上创立的陈家沟拳种,非真正意义的太极拳,现在陈家沟,为了太极拳的商业利益,塑造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是不对的!只能说陈家沟,是陈氏炮锤的发源地,不能所是太极拳的发源地,太极拳真正的发源地还得是武当山的张三丰祖师,张三丰祖师是太极拳的第一代,他的武当太极拳在五百多年以前都在武林江湖里,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地位,是真正意义的道家体系,道家太极拳。
现在说说陈王廷创立陈家沟炮锤的历史,陈王廷抗击倭寇时候,是习练少林拳种,少林炮锤,在一次抗击倭寇受伤后,陈王廷在一个道观疗伤,道观的一位道长在给陈王廷疗伤的同时,观察陈王廷人还不错,就在陈王廷少林炮锤的基础上给予点化指点,修正!就形成了陈王廷的陈氏太极拳,陈式炮锤。
其实包括后来三下陈家沟的杨露禅,在陈家沟学得陈氏太极拳后,在京城教王府里的满清贵族练陈氏拳,后来他在机缘巧合下,与道家人交流学习,创立出来了与陈氏风格不一样的,独具杨氏柔和风格的杨氏太极拳。

太极,乃道家学术体系,太极阴阳哲学是道家主流学术,陈家沟的伪太极,假太极为了商业利益,盲目宣传太极拳出自陈家沟,其实,现在广为流行的陈氏太极拳既不能养生,也不能技击效果!很多人练陈氏太极拳后,膝盖还疼,爬山,上楼都不方便。
一种伪太极,为了商业利益,把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带入真正的太极拳误区,学习多年后,不养生,没有为身体带来健康,反而伤身,因为练陈氏太极拳的,膝盖出问题的太多,太多…………
喜欢太极拳的爱好者,不要选择错了太极拳,我们是为了身体健康而练太极拳,建议大家都练柔和的太极拳,比如杨氏太极,武当太极,青城太极,吴氏太极,赵堡太极拳,孙式太极拳。
不要入了伪太极,陈氏炮锤的虚假宣传。
内家拳拳师寿命之研究
内家拳拳师寿命之研究
平均岁数:
陈式:69.625
杨式:74.69231
武式:68.83
孙式:74
吴式:80.94
八卦掌:73.77
形意:76.43
最长寿命前十名
名 次 姓 名 总寿 附注
第一名 吴图南 104 吴式
第二名 江长风 99 吴式
第三名 马岳梁 97 吴式
第四名 杨禹廷 95 吴式
第五名 胡耀贞 94 形意
第六名 陈福康 92 吴式
第六名 濮冰如 92 杨式
第八名 李子鸣 91 八卦
第八名 吴英华 91 吴式
第十名 戴隆邦 90 形意
最短寿命前十名
名 次 姓 名 总寿 附注
第一名 车永宏 31 形意
第二名 程廷华 52 八卦
第三名 程有龙 53 八卦
第三名 杨澄甫 53 杨式
第五名 陈照奎 54 陈式
第六名 杨班侯 55 杨式
第七名 陈李甡 56 陈式
第八名 常远亭 58 吴式
第九名 郝月如 58 武式
第十名 李亦畲 60 武式
如果看平均寿数,其实没哪家寿数特别低,反而的确是吴式特别高。留意,长命榜上的六个吴式老师傅,当中只有一个是全佑的血裔。听说吴公仪的公子吴大揆很早死。
早知道总是笑嘻嘻的乌拉布叔叔、和驸马爷高寿,但不知原来练吴式的还有那么多寿星公,长寿榜前十位占了六个,囊括冠亚季殿军
其实短命的可能有别的因素,比如说发劲太多、好勇斗狠、家族不良基因的遗传…等等
有没有发觉,杨家约有四分之一的后人有躁狂,躁狂的通常不长命,但比较能打
还有,杨家胖子比较多,吴式比较少,可惜没人做「内家拳胖子榜」这种研究
这个「研究」其实数据有点不足,还有一些客观死因没考虑,因为当中有部分是死于战乱或突发因素(如程廷华是给八国联军枪杀的),天灾横祸凡人无可避免,如硬说与练拳长寿有关有点欠周详,加上死因会更客观一点(虽然大部分后人会隐藏真正死因,比较难找)。所以,我把这个「研究」贴出来,有一半只是当作是个趣谈而已,供大家一哂
不过做这个「研究」的朋友有这份心意,始终系件好事
btw,胡耀贞是心意,不是形意.。把傅振嵩、郑曼青、董英杰等独立列出来在「其它」栏,没列在八卦、杨式的栏内,也可争议。还有,吴孟侠几乎每一家都有修过,只把他列在意那栏也有欠周全
太极拳,道家传之一证
太极拳,道家传之一证
博爱县唐村《李氏家谱》为清·康熙五十五年李氏十世李元善主持编修。其中,有可资谈论太极拳源流的一段文字,兹为点校,征引如下:
李信 “与兄仲、陈沟姑表奏庭,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双杰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箭,艺名传数省,故奏庭考举,考官不平……”
按:宫,原作“功”,抄误。
在研究李岩的专家借调《李氏家谱》之后,李氏十八世李立炳向纷至沓来的造访者展示《李氏家谱》原件照片和抄件资料。兹就谱序一段文字,标点征引如下:
“八世祖讳春茂名叶蓁,中贡后人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习拳渡剑,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论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创枪艺,誉传神功,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数省赫名焉。”
谱文八世李春茂辞条也说:
“春茂,字廷璧,号叶蓁,配赵氏、辛氏,行一生四子,长李伦,次李仲,三李俊,四李信。万历年贡生。生于隆庆二年八月,卒于康熙五年九月。早年依父济源读习四书五经,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习拳,读《孙子兵法》,练无极功、十三势拳、剑、枪艺、箭艺,誉传神功,弘扬三教,论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而名焉,擅观星相,推[步]八卦,号称三教武师,又称武杰进士。以教书传拳为生焉。”
查《辞海》:李岩,本名信,河南杞县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参加李自成起义军,对义军的发展扩大,多所建树,晋封为制将军。郭沫若《关于李岩》,引无名氏《梼杌近志》,肯定其历史地位。(《甲申三百年祭·风雨六十年》116页,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李氏家谱》的这几段文字,透视出太极拳历史悠久的信息,更透视出千载寺太极拳传入陈家沟的历史背景,大致如下:
1、李信为李族九世,在兄弟之中排行第四,曾经与二哥李仲和陈家沟小老表陈奏庭有过拜师结义仪式;先拜师,后结义。师乃李仲、李信生父李春茂。李春茂乃陈奏庭舅父。李春茂拜师千载寺太极宫老道长李博,唐村人以“博公武道”称颂之。这位道长收徒授拳之功不可抹。太极拳源于道家,亦属不争之历史事实。
“博公武道”收徒授拳时,入门仪式如何?今人不得而知。清末,赵堡镇陈清平传任长春,任传杜育万,杜育万著《太极拳正宗》一书,系1935年开封石印本流传于民间。杜育万在该书的《武当太极拳溯始》中说:
“余先师蒋老夫子,原籍怀庆温县人也。……世居小刘村,在县之东境,距赵堡镇数里之遥。至二十二岁学拳于山西太原府太谷县王老夫子讳林祯。事师如父,学七年,礼貌不稍衰。师亦爱之如子。据闻王老夫子学于云游道人。学时即告以此拳之来历久矣。此拳何时来乎?有歌为证,歌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玉皇大帝,正坐当筵。帝君真武,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予拳术,教成神仙。”
杜育万说:“名曰三丰传,然究其根,则此拳之发源,不自此始。何则据?余师所闻,云此拳系老子所传。惜余师等皆早仙逝,余言无处可证。虽无处可证,却有前歌尚存,说是‘宓子真传’,即此一句,可以证明。宓子即宓喜,号曰尹文始,为老子高徒,越五世传与张三丰。”
杜育万又说:“世皆谓是张三丰祖师所传,余亦特信。想当彼时,三丰祖师因世乱,隐居武当,写曰丹士,将此拳练至神化之域,技冠当代,名著环宇,朝野之人,无不钦佩。在武术中不亚孔子;在文学内集诸圣之大成,所以斯术号为武当派。”
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之根底全在道教。”(《鲁迅书信集》)杜育万《太极拳正宗》记载的那首古传歌词,虽然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其宗旨在于传颂太极拳的渊源,并且说明此拳是道教隐仙学派护道技艺。歌词大意透露出古老的太极拳术师承授受有履行道门仪式,包括神像张挂和拜师开拳的礼仪。虽然这种古典礼仪离开今天的教育形态已经遥远,但是在古人是奉行不懈的。究其意义,在于坚诚信念,尊师重道。老师授拳伊始,不可能不讲学派源流,《武魂》杂志1990年连载北京白云观安声远道长公开的“原始太极拳”,分为动、静、快、慢四部。安道长答记者问,称誉道教内部不只是张三丰,还有众多名师对促进太极拳的定型发展,都曾建树过一定的贡献。中国道教邋遢派功法研究会《原始太极拳法》有安声远道长之弟子启泽散人骆巨方《拳源宗述》,是太极拳学术史研究的必备文献。(参见中国原始太极拳法研究会非卖品内部资料)。原始太极拳更推原华夏始祖黄帝发明创造。在中华文化史,东汉后期,学术整理,始自黄帝然后入说,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悠久历史的表述形态。太极拳溯始,托名黄帝然后入说,这是追述传统,自尊自重的民族精神的表达方式,应无可厚非。这更加说明,太极拳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强身健体和防卫御侮技艺的经验总结,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武术宝库的一项宝贵遗产。
2、元末明初,张三丰真人先后住武当山三十年,继承了吕洞宾、陈抟、火龙先生的道功道术与武技。有邱元靖者,“与先生遇,拜为弟子,遂传以道妙。命住五龙,结庵修炼,以了大事。”有太和四仙者:卢秋云、周真得、刘古泉、杨善登,皆楚人也。“四人请为弟子,遂传以清静守中之秘,于是命秋云住南岩,真得住会仙馆,古泉、善登住紫霄峰。四时静炼,后皆证果。”(《张三丰全集·后列仙传》)所谓“道妙”,所谓“清静守中之秘”,就是“太极用功,法守中土”。杨露禅传家之秘谱《太极法说》有《张三丰承留》、《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等,言其继承唐代仙学名人许宣平以来之太极功秘法而集成太极炼丹秘艺,宋远桥、俞莲舟、张松溪、张翠山等武当七子均拜于张三丰门下,是张三丰集太极十三势拳法之大成。张三丰太极拳术经过武当道人云游而传播于道教名山和著名道观,在道教内部世代相传,千载寺老道长当有所耳濡目染,致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武当派太极拳专家尊张三丰为祖师,如同土木工程专家尊鲁班为祖师,戏剧曲艺专家尊唐明皇为祖师,走方郎中尊李次口为祖师,都是历史人文观念和尊师重道、高尚其事、弘扬遗产、繁荣学术的重要标志。黄宗羲、黄百家、王渔洋、曹秉仁、沈复等明末清初乃至清代中叶之文史名家称道之,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术秘诀》尊崇之,是明清时代肯定张三丰为武当派之鼻祖,早已为学术界所共识。
3、既然李仲、李信、陈奏庭等从李春茂学拳,李春茂拜师博公武道,那么,有没有其他人士也曾先后从师博公武道或者李春茂学呢?博公武道、李春茂、李仲等经历乱世有无云游行踪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千载寺内外,会当另有其他人士得其真传,以至传递于南明清初时期。杜育万所闻先师王林祯学于云游道人,殆属此类途径。
4、李信是李自成农民义军著名将领。其太极哲学思想,包括兵争思想,当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太极拳法也定然会在军旅中广为流行。
5、陈奏庭的母亲原是唐村李氏七世李政德之长女。其抚养儿孙之际,于武技方面,当有所指授。相传太极拳又称作“大姑拳”,此一说耶?大姑者,《聊斋》李超所遇侠女之流耶?
6、李信与陈奏庭是表兄弟关系,称奏庭为姑表而不称表兄,则证明奏庭之年齿较李信起码要小几岁。李信生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则陈奏庭之生年大约在万历四十年(1612)左右。
7、无极而太极,又无极而千载,寺历千载,寺名几易;拳历千载,拳图各异。满清开国,千载寺被清兵以藏贼为由而焚烧。清廷又多次明令禁止汉人习武与执服兵器。人物流散,拳技密传,实时势使然。
8、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拳,在唐村李春茂没有外传陈王廷这个侄子,而只是家传儿孙李伦、李仲、李俊、李岩以及李元善等。
明末,有李际遇,或写作李积玉,率领农民义军占据河南登封县玉岱山抗粮。因为蒋姓先辈亦在玉岱山中传授忠义拳法,所以有李际遇部将蒋八之称。陈王廷考举失意,抱怨考官,变生祸患,远走他乡,以至于避难玉岱山李际遇处。是其不能继续从舅父学习。未成功器,勿名师门。后来,蒋姓先辈隐入陈沟,王廷得而问业,然此时已经老病。陈氏子侄拳艺,端赖蒋仆传授。
9、太极拳术源远流长,隐显传世,代有其人。陈家沟太极拳家陈鑫深知太极拳历史悠久,也曾意图阐述太极拳之渊源。陈鑫根本不认为陈王廷创太极拳,例如,他在《增补陈氏太极拳图说·自序》中追述先人拳技,却连陈王廷的名字也未提及;而在《陈氏家乘》之中也只是说陈王廷“精太极拳”。
《陈氏家乘》说:
“陈奏庭,名王廷,明庠生,清入武庠,精太极拳。往山西访友,见两童子扳跌,旁有二老叟观,公亦观之。老者曰:“客欲扳跌乎?”曰:“然。”老人命一童子之扳跌。童子遂搂公腰,亮起,用膝膝公气海者三将公放下,忽老幼皆不见。天亦晚,公怅然而归。公与登封县武举李际遇善,登封因官逼民乱,以际遇为首,公止之。当上山时,山上乱箭如雨,不能伤公。遇一敌手,公追之,三周御寨未及。李际遇事败,有蒋姓仆于公,即当日所追者。其人能百步赶兔,亦善拳者也。公际乱世,扫荡群氛,不可胜记,然皆散亡,祗遗长短句一首。其词云: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罔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陈王廷的形象刻画得很糟糕。从谁习《黄庭经》?从谁“精太极拳”?姑且不论。先看其体态,虽然美言“精太极拳”,可是前往山西访友途中,神识错乱,白日幻影,心情惆怅,半途而废,抱病而归,是一个脑病患者,何有精太极拳之体格风貌?次看其武艺,与幻影中的童子扳跌,表现如何?遇一敌手,追之,三周御寨未及,这表现又如何?何有精太极拳技艺之夸饰?再看其词句,“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年老残喘,患得患失,心情苦闷,如此精神状态,能否读《黄庭经》?能否造太极拳?
随身研读道教典籍《黄庭经》,又研究太极拳功夫的长者,定具体格能耐,耄耋御众。这里,不妨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文史学家黄宗羲春秋笔法肯定张三丰的文句加以对照,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说: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夜梦虽为虚境,却有其实境之基础。在道教,玄帝即真武大帝。武当山曾为真武养静之处,山名武当,系由“唯真武当之”一语而得,明、清两朝,皆尊奉真武大帝为护国神灵。显然,夜梦授拳是生理现象,而白日幻影却是病态体征。
陈鑫说:“太极理循环,相传不计年。” “及拳之一艺,不知始自何时,俱未见有成书,历唐、宋、元、明、大清。即间有书,不过图画已耳。”
陈鑫又说:“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也。”
陈鑫还说:“斯人父天母地,莫非太极阴阳之气酝酿而生。天地固此理,三教归一亦此理,即宇宙之万事万物又何莫非此理?况拳之一艺,焉能外此理而另有一理?此拳之所以以太极名也。”
这里,陈鑫言三教归一本太极之理,不正是张三丰《大道论》所演讲的三教同此一道——太极大道的思想理论吗?《太极法说·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说:“三教三乘之原,不出一太极。愿后学以易理格致于身中,留于后世也可。”太极拳之艺术形态,虽说因为“性相近而习相远”,然而,其原本不出大道渊源,当为定论。那种自外于武当,自外于道家学派的狭隘的封建宗族门阀观念,究非太极拳家之所取。唐豪原非太极拳业内人士,受人指使而居心叵测地散布流言蜚语,却也滑稽可笑。尔曹学识短浅,孤陋寡闻,曰证曰考,何足道哉!
蒋仆原来是蒋培礼之后裔
《李氏家谱》序言中有两段话,兹为标点而征引之。
其一曰:“始主妣王氏聚广济寺大槐树荫,徙河邑千载寺,应官府设司驻员,迎迁分办。众徙下山,四方不一,同足潮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硕四邻茅舍茶待。”
《李氏家谱》的这段序文透露着明·洪武鼎定之后的政府移民情节。千载寺,与洛阳白马寺齐名。查相关史料,千载寺前身是东汉无极庙,北魏太平真君年间(公元440~450年)改名太极庙,文成帝年间复称无极庙,东魏武定三年(545年)改名千载寺。寺东有三圣门,亦称三圣祠,供奉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先哲。再东,有太极宫,内设老君殿、太极殿、药王殿、八卦门和练武堂(亦名太室祠)。寺南有博鳌潭,人称伏羲观鱼潭。潭边有周易祠。祠旁塑伏羲、女娲雕像,四方香客游人多所驻足,瞻仰和论易。
其二曰:“始主与河邑常杨村陈公讳卜、郝庄陈公讳厚、李洼李公讳清河、刘村蒋公讳培礼故,徙途相舍,衣食义厚,入寺庙拜圣结义。”
《李氏家谱》的这段序文,更透视出明朝末年太极拳人物的不解之缘,诸多学术研究疑点亦迎刃而解,兹简析如下:
1、《怀庆府志》和《温县志》的《吴从海传》载:吴从海,北直隶人,崇祯末,以府判摄温县时,河南土寇猖獗,沿河而来,直叩温城,从海率乡兵守备陈王廷、千总郭忠等,亲御诸河,纵火焚贼船,溺死者无数,遂遁去。忠中流矢死。据《安平县志》,吴从海摄温县时为崇祯十六年(1643年)。若此,其时陈王廷正值壮年,当年过而立。如果在满清开国(1644年)时32岁,至康熙元年(1662年)为50岁。设陈王廷年老残喘之时为60岁,时当康熙十一年(1672年),上溯出生之时为明·神宗万历四十年,即1612年,不会超过这个时限,而只会稍后。因为有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所立王廷墓碑文字 “清故庠生”为前提条件。所谓庠生,即吃氏族宗祠公粮的乡办小学生毕业生。如果是明末庠生,6岁入小学,则在1618年。陈小旺编著《世传陈式太极拳》说“陈王廷约公元1600~1680年”,其定出生之年或误,因为1600年出生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则为44岁,与“明末庠生”不合。其定卒年为1680年,与上述推算暗合。王廷墓碑碑文:
康熙己亥年十月初三日吉旦
清故显考庠生陈公讳王廷字奏庭
元配王、崔氏三位之墓
奉祠 子汝为 汝弼 汝人
孙宏印 元印 ×× 曾孙××同立
2、陈绩甫1935年著《陈氏太极拳汇宗·自序》云:
“清康熙年间,先世奏庭公系武举,拳尤高超,曾降服河南登封玉岱山巨寇李积玉,只身入山,众不能敌,一寨惊拜投焉。后在山收孝子蒋发为弟子,授以真传,名负当时。奏庭公老,绘一肖像,以蒋侍立,用示后人,至今像存祠中。”
陈绩甫说“先世奏庭公系武举,拳尤高超”,已为上述《李氏家谱》文字“奏庭考举,考官不平”所否定。而招安草寇李际遇被指为蒋仆王廷画像的前奏曲,亦曾为陈家沟太极拳伊始之疑案研究,提供过下手之处。笔者曾撰著专题论文:《王宗岳年代新释与蒋仆王廷画像质疑》,该文说:
查阅《明史》与《流寇志》等历史文献,对照陈沟所出材料,得出如下史实:
①李际遇在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为河南登封土寇,是否系登封武举,史料未载。《明史》载其在崇祯十四年攻打登封县城,十五年攻打汜水县城,后据洛阳一带,十六年四月接受朝廷招安,据洛阳、宝丰、郏县、汝州、禹州等地,十六年九月阴通李自成,十七年(1644),盘据洛阳,列寨最大。清·顺治二年(1645),即南明弘光元年正月附清,引导清·豫亲王多铎骑兵渡河孟县……欲往潼关。
②史载崇祯十六年(1643)四月,帝特下诏,招安李际遇等几处土寇。《流寇志》卷八载:“河南巡抚秦所式、副将李成栋屯孟县,官兵守怀庆郭家滩,沿河列炮,帝遣兵部职方司主事王某,联络土寨,恢复中原,宣旨招降李际遇。际遇迎诏使入山寨。”
③据《明史》,李际遇活动地区在黄河以南,不涉及黄河以北,更不涉及温县。崇祯七年以后,黄河以北“贼未再犯”。(《武当》1999年第4期第34~36页)
由上述《李氏家谱》序文,刘村蒋培礼是当时五家结义中人。这位蒋姓先辈,殆《陈氏家乘》所谓清初隐入陈沟之李际遇部将蒋氏之先祖耶?或者正因为陈卜与蒋培礼迁徙之际,有结义之举措在前,而后的特定情势下,陈王廷看中了蒋氏武功与拳技之精深造诣,所以在玉岱山义军惨遭清廷镇压之际,存了一个帮助蒋氏隐居的善念。蒋姓仆夫隐入陈沟,以终养老母而尽孝道。未久,陈王廷亦老病,独自呻吟:“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罔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于是以友谊延请蒋仆担任陈氏宗族武术教师,从而协助“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蒋仆将玉岱山忠义拳易名炮捶指授陈氏子弟,陈家拳法为之一变,以致有陈氏二路炮捶世代相传。后来造作陈王廷与长工蒋仆之画像,按辈份和年龄数算,则蒋姓仆夫的辈份和年齿均晚于陈王廷,此所以画面取陈王廷正襟危坐,而蒋仆则持刀侍立,宛若关云长与周仓之图影情形。
3、陈鑫于“大中华民国十七年岁次戊辰(1928年)九月初二日”特意地撰写短文《辨拳论》,争辩拳技源流说:
“前明有父女从云南至山西,住汾州府汾河小王庄,将拳棒传予王氏,河南温东刘村蒋姓得其传,人称仆夫,此事容或有之。至言陈氏拳法,得于蒋氏,非也。陈氏之拳,不知仿自何人?自陈氏迁温带下,就有太极拳。后攻此艺者代不乏人,如明之奏庭,清之敬柏、季□,好手不可胜数;后有赵堡邢西怀,张宗禹;又后有陈清平、牛发虎皆称名手。陈必显不摸原由,谓学于蒋氏,大为背谬。”(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271页,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陈鑫见争辩不起作用,于是又感愤地写下了一篇短文插入文修堂《拳械谱》之中,短文说:
“我陈氏陈州府陈胡公之后,自敬仲奔齐。陈沟之陈,不知由陈州迁山西,由齐国迁山西。年代延远,宗谱失传。今之陈沟陈氏,相传由山西洪洞县迁河内,由河内县迁温东常阳古郡,即今陈沟是也。言由洪洞,亦未有据。以陈应云说:‘以与盱眙姓陈,同到过土城村,余不记属何县管。土城陈氏,尚能指我始祖陈卜所自出之墓,有碑记可凭。’要之,陈氏之拳,元朝已有大名。我始祖在明初即有大名,非蒋氏所教。至陈奏庭时,前明成手,不可胜数。陈奏庭以后,成手亦不可胜数。要之,陈奏庭明时人,蒋把拾乾隆年间人,何得妄为指说:陈氏之拳,传于蒋氏。此言大为背谬。且蒋氏实不称与陈奏庭当老夫子,人不同时,道统之深又不如陈奏庭,何得胡言乱语,启人疑惑?嗣后决不可言陈氏拳法传于蒋氏。吾所明辩,虽不能与陈氏争光,亦不至败先人宗幸。民国十七年九月二十二日,岁贡生县丞,行年八十岁,陈鑫,字品三,号应五,别号安愚谨志。”
按:盱眙xu yi,江苏省县名。
蒋把拾,当为“蒋疤是”之讹。
陈鑫所说的“前明有父女从云南至山西,住汾州府汾河小王庄,将拳棒传予王氏,河南温东刘村蒋姓得其传,人称仆夫,此事容或有之”,事件时间跨度当在明·崇祯元年与清·康熙年间之大顺时段,即1628~1676年之间。
查《中国历史纪年表》,公元1644甲申年至1661辛丑年,当清·世祖顺治1~18年,此期亦即南明·福王弘光、唐王隆武、绍武,以及桂王永历,韩王定武相继延续时期;自公元1662壬寅年至1676丙辰年,当清·圣祖康熙1~15年,此期尚有南明·韩王定武17~18年,时当康熙1~2年;大顺耿精忠裕民1~3年,时当康熙13~15年。(《辞海》缩印本1999年版)
联想千载寺遭遇清兵焚毁,博公武道很可能拥戴南明王朝而退守云南,兵败,遂父女云游至山西,住汾州府汾河小王庄,将拳棒传予王氏,河南温东刘村蒋姓仆夫得其真传。
蒋姓仆夫与陈王廷恰逢上述跨度之时段。文修堂《拳械谱·陈鑫短文》中虽然以不可言蒋氏为陈奏庭之老夫子而训示后辈,但是仍然没有陈王廷造太极拳之说。陈鑫是一位太极拳学术研究家,他说陈氏之拳,不知仿自何人?又说蒋姓仆夫不是陈王廷之老夫子。这话没说错,原来,陈王廷的拳技老师是千载寺“博公武道”之弟子李春茂
4、蒋氏拳法除了密传陈沟之外,还流传于登封少林寺和开封普济寺,后来分别为郭永福与宋本意而得发扬。笔者曾经发表论文提及陈沟炮捶由玉岱山农民义军首领李积玉部将蒋姓友人于义军失败后,匿名隐入陈沟,遂易忠义拳之名以利传世所指授。拳名忠义,自有来历,非同凡响。清兵入关,玉岱山义军成为反清力量之一支;满清开国以后,朝廷曾经多次明令禁止汉人传习武术,忠义拳又岂能轻易公开传授?然而,汉人反清复明之忠义举措又岂易止息?只不过更加隐匿罢了。古人结义是奠定拳名忠义之基石;结义而有义举,是拳术迎敌之大用场,此忠义拳名称之所由来也!这位蒋姓先辈还曾经将忠义拳易名为通背拳秘密流传于登封少林寺、开封普济寺等处,乃至于经郭永福而存通背拳法传授于山西洪洞;经宋本意而有“鬼扯攒”拳法流传于定襄一带。因此,陈沟炮捶与山西洪洞通背拳以及定襄“鬼扯攒”拳法,实本一源,乃河南蒋派拳系。这就不难理解炮捶与通背拳之总歌和名目歌诀竟相契合,而鬼扯攒拳家一直尊奉蒋姓先辈为祖师的原因所在了。(笔者:不遇真师莫详猜——评唐豪武断太极拳之祖,《中华武术》1995年第5期第11~13页以及1995年台湾太极拳总会编印《海峡两岸太极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89~93页)
5、太极养生功与十三势拳有同有异,相辅相成。
《张三丰太极法说》曰:
“怀藏八卦,脚跐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于自然十三势也,名之曰:八门五步。”又曰:“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也。”
王宗岳《太极拳论》曰:
“十三势者,掤摅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
太极拳是我国上古仙学行气导引和仿生体操而手战演绎的养生御侮技艺。太极拳技艺修炼进程中,八门五步的用功方法,是入门功夫训练的万能金钥匙。张三丰太极拳在历代传播发扬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理解发挥和学生的求速心理与用武意识不尽相同,以致拳式名目与行功火候或有差异。正因为张三丰祖师研究汉、魏、唐、宋各个历史时期诸家太极拳功理功法,整齐划一地集成太极功乃文乃武七十二行功架式,成为太极拳定型传播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所以后世武当内家嫡派真传,其入门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说大致是统一的。杨澄甫在长期的教学与研究过程中,对这一基本认识的理解是精深的,把握是严谨的。其《太极拳体用全书·例言》说:
“太极拳祗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眩聪明,妄加增损。前贤成法,倘有可移易之处,自元明迄今,已数百年,如有可改之处,昔人亦已先我行之矣,乌待吾辈乎?愿后之学者,弗惟外之是鹜,而惟内之是求。欲进精醇,期日可待。要之,拳式细目,非取形似,必求意合。惟恐私心妄改,以误传误,易失体用之真传,以致湮没昔贤之本意,兹照旧本校正,以垂为正范。”
杨氏太极拳保持了蒋发传至陈长兴的太极养生功夫形态。
在陈家沟,陈长兴之后的太极养生功架有所变异。《陈氏家乘》说:“有本尤得骊珠。子侄之艺,皆其所成就。丰度谦冲,常若有所不及。当世精太极拳者,率出其门……陈耕耘亦师事焉。”
阅此,陈发科传递的陈式太极拳一路,后之学者目为新架,也就不难理解了。发科之子照奎一改“缠丝劲势特刚强”,回溯“迟缓柔和擅胜场”的风格,深刻地影响着当今陈式太极拳的发展。
6、二十世纪末,笔者研究传统太极拳术,在探讨太极拳悠久历史时,关于蒋仆王廷画像问题,得到了陈家沟陈炳同志的应答。
陈炳说,蒋发“死后葬于陈家沟西北杨海洼”。(《中华武术》1995年第9期)
陈炳又说:“杨海洼,陈家沟村西北一华里,人烟稀少,荒草遍野,禽兽出没,事故繁多,村人称为是非之地。故蒋发死后,王廷后人将其葬于此地,以镇邪恶。” (引文从略)
陈炳还说:“民国时期,王廷后人十七世陈正述常到杨海洼祭奠蒋发。”
据此可证三事:
① 蒋氏武技为陈沟人所尊崇,尊崇之致,奉若神灵。
② 蒋氏卒于王廷之后,起码在1680年以后。
有赵堡太极拳著作述蒋氏出生于1633年,于1648年在庙会上身着紫花背心演拳,遇山西师,允收为徒,第二年赴山西杨城县七里岗小王庄师门学艺八年。师年迈,让独生女辅导蒋氏,同学者,还有郑州孙某。蒋氏卒于1714年。(宋蕴华:《赵堡太极拳图说》,陕西科技出版社1991年版第141页)
说蒋氏1648年遇山西师,有其可信性。若此,是否可以排出一个年表?其或如下:
山西师→蒋 氏→邢喜槐→张楚臣
1648 1658 1668 1678
③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民国时期,陈正述祭奠蒋氏,犹存缅怀先辈与尊师重道之传统。今日的陈家沟太极拳市场炒作人士,若能为蒋氏修建墓园,那么,其历史人文效应定当高出陈沟现有墓园效应之千百倍,从而更有利于武术之乡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注:本文不涉及对王宗岳的考证,已撰论文:只恐相逢认不真——评唐豪的王宗岳考,见于中国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太极》1999年第1期第26~31页;另见于台湾·中华太极馆《太极学报》总第18期,1999年元月30日出刊。
唐豪为什么要否定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和武当内家拳?
唐豪为什么要否定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和武当内家拳?
1931年,就在唐豪否定武当山为太极拳发源地,否定张三丰为太极拳创始人,封陈家沟为太极拳发源地,封陈王廷为太极拳创始人的时候,贺龙军长率领红三军就驻在武当山,向道总徐本善学习太极拳。唐豪既不上武当山,又不看道人打太极拳,就敢说武当没有太极拳,其“武断”得也算可以了。
张三丰的太极拳祖师地位,是唐豪否定得了的吗?从典籍记载,张三丰著述,到民间传说,反复证明,是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明史·仿技传》和张三丰健在时的任自垣编撰的《大岳太和山志》,都记载张三丰“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兴来穿山走石,倦时铺云卧雪,能一日千里。行无常行,住无常住,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也。”这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张三丰,无疑是位武艺超绝的高人,他内丹功高超,达到了数月不食的“辟谷”境界,有着铺云卧雪的金刚不坏之身,而且能穿山走石,一日千里,武功了得!有人说没有张三丰会武功的记载,这里记的是什么?张三丰在其著作《大道论》、《玄机直讲》和《玄要篇》中,大量记载了为何练内丹功,如何练内丹功。而且他的《太极拳歌诀》,经过太极拳北派宗师王宗岳的解释,写成《太极拳论》,成为指导练太极拳的经典著作。张三丰从理论到实践,都证明是太极拳祖师,是谁也否定不了的。 唐豪为什么要否定呢?这与当时的大气候有关。1930年前后,正是学术界“疑古”思潮泛滥之时。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一些人对古代的人和事,都要怀疑否定,不管你是儒是释是道,不管你是孔夫子、达摩,还是张三丰,一概怀疑,犹如“文革”中的“怀疑一切”。当时的胡适先生,甚至提出“先下结论,后找根据”,还说历史就像人身上的衣服,可以换来换去。唐豪自然受这种疑古思潮的影响,难怪敢发表否定数百年来万千弟子尊崇的太极拳祖师张三丰的欺世文章了。
国家体委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工作研究员之论文
国家体委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工作研究员之论文
太极拳的源与流 文/欧阳学忠
编者:本文作者曾参与国家体委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工作,参与编撰《武当拳之研究》,发表《武当拳探源》、《武当拳与道教理论的联系》等多篇武当武术论文。
作者在此文中,汇集了当前赞同“张三丰的太极拳祖师地位”的武术学者有关“武当武术”和“张三丰”研究的主要观点,透视出了这些学者的研究方向和学术层面。编者以为,由于此文涉及内容的宽泛性,读者似可以此文为纲,逐项看一看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唐豪等人开始研究“张三丰”以来的近八十年中,这一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取得了哪些进展?目前在这一研究人群中,占主流位置的说法是什么?
前言:
太极拳源于武当山,为张三丰祖师创造,是武当武术的一项重要内容。什么是武当武术?武当武术是中国内家拳术。武当武术的宗旨是:以养生健身为主,以防身技击为次。用祖师张三丰的话说,就是“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武当武术的特点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武当武术的内容是:一为以太极拳为标志的包括形意、八卦的拳法;一为以武当剑为标志的包括各类冷兵器的械法;一为以内丹功为标志的包括各类气功的功法。武当武术弟子万千,早已形成与少林武术媲美的庞大的中华武术体系,自古武术界就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
“中华民国”期间,国民政府曾派员上武当山考察国术武当内家拳,当时的道总徐本善热情接待了他们,除了给他们演练武当拳术,还把自己作的一首《太极拳歌》进行传唱,歌词是:
太极真传出武当,功夫全在辨柔刚。倘若悟得真妙诀,强国强民亦自强。
1931年夏,贺龙同志率红三军引兵武当,创建苏维埃,贺龙和红三军的许多指战员都向徐本善学过太极拳。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首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同志,先后两次向武当山所在地的均县(今丹江口市)政府,询问徐本善和武当太极拳的情况。均县后来专门成立了武当拳法研究会,创办了武当内家拳期刊《武当》,和全国武术专家学者一起,经过多年的挖掘整理,已搜集整理发表武当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法、功法、套路和养生秘诀1 000余万字,已经确认的有100多个门派.500多个拳谱。最长的武当太极拳谱达164式,最长的武当阴阳八卦掌达300多式。
然而,就在1931年贺龙引兵武当学习武当太极拳这年,当时的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唐豪,没上过武当山,没看到过道人打太极拳,就否定武当武术,否定太极拳的祖师张三丰;接着又到了一趟河南温县赵堡镇的陈家沟,看到陈派太极拳,就下结论封陈家沟为太极拳发源地,封陈王廷为太极拳祖师,由此种下了太极拳发源地与太极拳祖师之争的根子。事实上,武当山的太极拳祖庭、张三丰的太极拳祖师地位,是千千万万太极拳弟子公认的,就连由陈式太极拳师传演化形成的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也都公认张三丰是太极拳祖师,至于赵堡太极拳、松溪派太极拳和中国其他门派的太极拳就不用说了,大家万法归宗都承认张三丰是祖师。
距今15年前,为了对太极拳正本清源,还太极拳源流的本来面目,由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教授、著名武术家江百龙先生领导、组织的课题科研组,对国家体委委管课题研究项目《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历时三年的研究,于1992年8月1日,在武当山紫霄饭店宣讲论文进行鉴定。参加鉴定的是由国家体委组织的二十余名全国武术界著名的专家、学者、教授、武术大师,对该课题的《武当拳派祖师张三丰之生平》、《武当拳派之渊源》、《武当拳派之理论基础》、《武当拳派之技击内容》,进行了认真鉴定,一致认为:张三丰确有其人,武当山确有其拳,武当拳派是与少林拳派齐名的中国内家拳。这次对武当拳派的高层次高水准的研究,出了专著《武当拳之研究》,并在国家体委获奖。
本来陈家沟的陈氏后裔,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从来没说过陈家沟是太极拳祖庭、陈王廷是太极拳祖师,对外只称是本家拳术。是唐豪的文章《少林武当考》出来后,作为武当拳众多流派之一的陈家沟“陈式太极拳”派,才认为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陈王廷是太极拳的祖师。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体委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通过鉴定后,太极拳发源地和太极拳祖师的争论才归于平静。没想到近几年,极少数人却又闹起纷争,不顾武当山是太极拳祖庭、张三丰是太极拳祖师的定论,又步唐豪后尘,挑起太极拳发源地和创始人的争论,对张三丰祖师进行否定。此举引起众多太极拳传人的不满,现在是到了再次对太极拳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一、太极拳源出武当道人张三丰
太极拳源出武当道人张三丰,这已是数百年来不争的事实。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家体委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现以下文列举的事实,澄清唐豪等人翻造的混乱,还太极拳源流的本来面貌。
1、太极拳祖师是张三丰
据《明史?方伎传》和有关典籍记载:张三丰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人。生于元定宗贵由二年,卒于明英宗天顺八年。身材颀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才华横溢,过目成诵,学识渊博,医术高明,道行高深,武功超绝。善嬉谐,旁若无人,因不饰边幅,又称邋遢道人。议论三教经书,则络绎不绝,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兴来穿山走石,能一日千里。行无常行,住无常住,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也。
张三丰出身书香门第,幼年人道,拜张云庵道长为师,后还俗专修儒学,曾在中山府安喜县作过县令,不久辞官,师从终南山火龙真人,传以大道,命出山修炼。元泰定甲子春,南至武当,住在少祖山洞穴(人称为“祖师洞”,元末在洞口建有一座砖石结构的殿堂,俗称“无梁殿”,“文革”中被毁),修炼“内丹功”。张三丰在山洞居住九载,练到九转还丹,终于练成。张三丰练“内丹功”的实践与体会,在他的著作《玄机直讲》、《玄要篇》中多有记述。内丹功俗称“气功”,其行气需要肢体动作进行导引,张三丰根据练内丹的需要,创造了太极拳。张三丰创造太极拳有几种传说,一种是他看到鹊、蛇相斗(俗称“龙凤斗”),一种是他看到猫、蛇相斗(俗称“龙虎斗”),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一套静如处子,动如飞羽,柔如灵蛇,刚如猛虎的全新拳法“太极拳”。
太极拳是“以内丹为体、技击为用、养生为首、防身为要,以意领气、以气化神、以神还虚、以虚合道,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全新的拳法。
这套拳法,是根据道教的太极轨迹,踏罡步斗、划弧转圈运行的,因此取名“太极拳”。在手法上含“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门),在步法上含“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五步),共计“十三势”,因而又名“太极拳十三势”。这套拳法区别于“技击为首,主于搏人,直线运动,先发制人”的少林外家拳,故而也叫“武当内家拳”。这是开天辟地以来,张三丰首创的太极拳(武当内家拳),这是武当内家拳的母拳。以后的形意、八卦以及后来的各种门派的太极拳,都是从张三丰创造的这套太极拳中派生出来的。
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后,接着云游四海,北燕赵,东齐鲁,南吴越,西巴蜀,隐显邀游。于明朝初年重上武当,收徒传道授拳。张三丰先后两次上武当山,在武当山居住达30年。洪武年间,张三丰因收武当道教住持孙碧云为徒,事迹被传至朝廷。洪武十七年,太祖诏求,不赴。十八年又遣臣沈万山敦请,亦不赴。永乐四年侍读学士胡广奏言三丰深得道法,广其神通。五年丁亥,永乐皇帝命给事中胡荧等斋玺书香币往访,遍历荒徼,数年不遇。他日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并对武当预言:“此山异日必大兴。”永乐十年,成祖下诏称张三丰为“老师”,并请入朝,不赴,唯以诗词托孙碧云转奏。成祖读诗后封张三丰为“武当真人”。遂命工部侍郎郭进、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千万计。既成,赐名大岳太和山,设官铸印以守。并敕建遇真宫,下旨铸塑张三丰铜铸镏金像,置于宫内大殿,香火祀奉,给以帝王的待遇。明朝历代皇帝无不崇敬张三丰的道德武功,屡屡予以加封。明英宗天顺三年封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封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又封为“清微元始真君”。
张三丰一生体恤民情,乐善好施,疾恶如仇,见义勇为,深得老百姓爱戴。他为朝廷出谋划策,大修武当宫观,以真武大帝的神威,震慑众多野心勃勃的皇子皇孙,有效地稳定了皇室内部争权夺位、动乱纷争的政局。他兼收并蓄,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使武当道教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天下第一道场。他根据道教理论中的“道法自然”、“守柔处雌”等,把道家的内丹功、养生家的导引术、武术家的拳法、军事家的兵法,加以糅合、编创和演化,作出了集大成的贡献,创造了具有独特功理功法、运动体系和形式的武当拳,亦名太极拳。
张三丰创造的太极拳(武当内家拳),可以健身、医身、防身、娱身,其宗旨为养生祛病,延年益寿。几百年来,武当拳派薪火相传,弟子亿万,风行世界,成为与少林拳派媲美的武术体系,早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称誉。武当山自然成为太极拳的祖庭,张三丰自然成为太极拳的祖师。
2.太极拳祖庭是武当山
张三丰为什么在武当山创造太极拳,这是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渊源的。武当山,古名太和山、仙室山,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在这里屯兵,以武力阻挡秦国,故而更名“武当山”。武当山雄踞中国腹部,主峰天柱峰“一柱擎天”与北斗星对应,周围环绕俯首朝拜的七十二峰,使武当山处于“上贯天枢,下蟠地轴”的特殊地理位置,风景壮美,其“气场”举世罕见,历来被“恨山不深,恨林不密”,注重“气场”的修真之士,视为理想的修炼之地。据《太和山志》记载,自周康王后的两千余年,武当山一直是隐士、道家,隐居修炼的场所。最早来武当隐居的是周康王的大夫尹喜。尹喜本为函谷关尹,他在函谷得老子写下的《道德经》后,遂挂印辞官,结庵隐居在武当山三天门石壁,研读《道德经》,并设法使《道德经》传之千古。
之后尹喜的弟子尹规,入武当山学道,后其门徒绵延不绝,创立道教“楼观派”,颇显于北朝,尤盛于唐,影响之大,能与佛教抗衡。尹规之后,汉代的戴孟、马明生、阴长生,唐代的吕洞宾、孙思邈,宋代的陈抟等名真高道、仙丹药家,莫不在此修炼。
由于武当山历来为丹士、道人修炼之地,这就必然引起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视。武当山道教活动日渐兴盛。唐贞观年间,均州太守姚简奉命建五龙祠,拉开了在武当山营建道场的序幕。嗣后宋、元、明三代王朝,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尤其推崇武当真武之神。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下诏封真武为“真君”;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封真武为“玄天上帝”,继续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修建宫观;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武当山道场建设达到鼎盛时期。明成祖朱棣为了达到其“君权神授”,“以神治天下”的目的,除了加封真武,还调动军民工匠30万人,大修武当宫观,历时十年,建造了九宫九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殿宇房屋二万余间的33个规模恢宏的皇家建筑群落。在庙的乾坤二道多达二万余人,香火之隆盛亘古罕见,被称为“天下第一道场”。
武当山的宫观庙宇建设,又促进了历代名真高道到此修炼。这些名真高道,运用自己的学识,发展道教理论,结合古往今来流传的武术,炼内丹,求长生,为张三丰集前人内丹术和武术之大成,创立独特的武当太极十三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明王朝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二百余年向武当山下了三百多道圣旨,对张三丰就下圣旨六道,彰其功绩,进行加封。有明以来,从皇子皇孙,文臣武将,到黎民百姓,每年都要到武当山朝拜,以显示皇室家庙,护国家神的至尊。所有这些,都为武当太极拳向全国辐射传播,创造了政治的、宗教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有利条件。
3.太极拳的功理功法源自武当道教
太极拳是武当道人创造的拳术,因此又称“道拳”、“武当拳”。太极拳的功理功法自然源自武当道教,其可以追溯到道教的理论基础老子的《道德经》,诸如太极拳的“拳法自然”、“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后发制人”,无不是《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不敢为天下先”的引申。具体说来,太极拳的功理功法,可以用武当道教的“三说四论”进行概括。
(1)“养生健身”的起源说
道教修今世,道人修炼的目的就是为了“长生不老”,“飞升登仙”。因此,他们对养生健身十分重视。为此他们除了借外物(外丹),更主要的是导引行气炼内丹。道教认为要养生必须“宝精爱气”,气是“人”与“仙”之间的桥梁。这种“气”就是“内丹”。炼内丹就是“炼气”。炼气的方法,大致有:食气,即不食五谷,专门食气,最后达到“辟谷”而“胎息”的境界;养气,吐故纳新,补充内气,护养真气,延年益寿;行气,运用意念,调动内气,周身运行,通达筋骨,驱逐百病,行气的最高境界,是用身体内的阴阳二气,在自身中“烧炼”,所谓“自家精血自交媾,身里夫妻真妙哉”。人体就是“丹鼎”,炼出来的“丹”称为“圣胎”。有人说,内丹练成,可以通过内视看到为一颗发光的“金珠”。体内有了这种“内丹”(即“圣胎”,或叫“真元”),精、气、形、神就可以凝聚不散,人就可以长生不老了。
炼气需要导引行气,这就产生了练拳。在练气的时候,引入武术动作,而练拳的过程中,又渗入了练气的目的。因此拳术的技击价值观念在道拳中受到气功养生观念的冲击,形成了“养生第一,技击第二”的道教武术观。这种道教气功与武术运动的结合,便产生了最初的武当太极拳。太极拳讲究“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讲究“阴阳变换,圆弧扭丝,动中求静,柔中寓刚,细长深匀,气沉丹田”,建立“以丹田运化修炼为核心,以经络气血畅通为先导,以通过性腺系统功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达到增强生命活力,延年益寿的目的,就是这个道理。
张三丰是练内丹的大家,被称为“武当丹士”。他就是依据道教“长生久视”的需要,创造了太极拳的。这是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太极拳起源于道人养生健身,而练太极拳的目的主要也是养生健身,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2)“拳法自然”的本体说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他法道,道法自然。”以老子“道”的本体说为理论基础的道教,特别强调“效法自然”,“天人合一”。而且把效法自然,作为筑建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根基。远取诸生,,近取诸物,象其形,取其意,学其长,利其用,对生物、非生物进行仿效,达到返璞归真,人与自然和谐。太极拳中就有不少“仿生”的名称,诸如“白鹤亮翅”、“野马分鬃”、“金鸡独立”等。人为“小宇宙”,小宇宙与大宇宙的融合,即是常说的“天人合一”。“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拳名为太极,实太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合也。”在这里,拳融道中,道存拳中,太极拳就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练太极拳的过程,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
(3)“圆弧运动”的轨迹说
太极拳以圆弧运动作为动作运行轨迹,这是对“道”运行规律的哲学思想的扩展和延伸。“道”是万物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延伸,而最后又返回于“道”。这个过程即古人所谓的“曰道”、“曰大”、“曰逝”、“曰远”、“曰返”的过程。道的运行规律是一个圆圈,是万物“生生不息,永无穷殆”的最佳图式。这个图式,就是“太极图”。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要达到养生健身的效果,自然也要选择这一具有生命力的优化模式,将太极图应运于拳技,这就是太极拳重视圆弧运动的根本原因。
由张三丰太极拳而产生的形意拳和八卦掌,运动轨迹也是圆圈。
太极、形意、八卦以圆弧为运行轨迹,不仅表现在外观形体运动的路线和定势姿态上,也反映在身体运动的特点上。练拳者以腰为轴心,无一不贯穿着圆弧运动.随着动作的变化形成“大弧带小弧”,“大圈套小圈”,或者平圈、立圈、八字圈等各种圆弧运动。人称太极、形意、八卦的身法都是“圈儿”,是有道理的。
(4)“拳法阴阳”的技击论
道教把世界看成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这种对立统一,《易经》用“阴阳”,二字概括,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产生了生生不已,无穷无尽的变化。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是以阴阳为根本的。太极拳论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形意拳论讲“阴阳暗合,形意三源”,八卦掌论讲“内讲气功分三节,外有手法分阴阳”,都是此理。太极、形意、八卦行拳时的进退,上下,前后,左右,虚实,开合,动静,刚柔,隐显,缓急,就是遵循这种阴阳变化规律的。不懂阴阳,就无法练习太极拳。
太极拳在交手中,强调把敌我双方当作阴阳对立的整体来看,根据攻守、顺逆等阴阳变化规律和对手动作特点,采取相应对策,以便克敌制胜。太极拳技击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避实就虚”,“随曲就伸”,“后发先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都是根据阴阳变化规律的具体运用。
(5)“后发制人”的战术论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以老庄思想为理论基础的道教创造的太极拳,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在太极拳的技击战术上,强调“后发制人”。“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太极拳以不发先动为主,遇敌来击,先以化劲化之,待其不稳,从而击之,则用发劲”。“打手之时,彼不动,则我亦不动,以静待之;彼若微动,且动必有一方向,我意在彼之先,随其方向而先动,则彼必跌出矣。”所有这些论述,都是讲“后发先至”。后发所以能先至,前提就是避实就虚,引进落空,以此战而胜之。
(6)“守柔处雌”的战略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对立的、统一的,是运动发展变化的。这个变化是双向的,即可以向正方向,也可以向反方向。故《道德经》中讲:“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根据这一转化的规律,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观点。就是说,道的运动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最好经常处于柔弱的地位,这样就可以避免走向死亡。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由于水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又说:“知其雄,守其雌。”这种贵柔崇雌,崇弱尚下的思想,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影响是极大的,构成了太极拳的“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的守柔处雌特点。在练拳时讲究“崇尚柔化”,最忌用力,务使全身放松,气血贯注,日久自然练成内劲。这种柔化,可以柔化筋骨,常葆青春,延年益寿;可以柔化内劲,富含弹性,随劲伸缩,柔中寓刚;在技击时则能“以柔克刚”。《武当拳法秘诀》中讲,守柔处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以柔克刚。“撺不与斗,贴跌更奇,彼来凶勇,圈插敌之。以柔克刚,以疾克迟,以静制动,以曲取直”。
以柔克刚的技艺境界,对练太极拳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身法上,要灵活,似游龙,如飞凤,轻快若风;在手法上,要随心而动,击出似闪电,出手不见手;在步法上,要随心投足,步走奇正八方,使对方迎之不见首,随之不见其后;在心理上,要不怕近,不怕刚,不怕猛,顺乎自然,因势利导,彼不动,我不动,彼动我先动;在练功上,要内炼精、气、神,三华聚顶,外练力、速、变,意动形起。发劲时,似乎柔软如绵,实则坚硬如铁。迎战时,以变应变,随境而化,随意而变,随心所欲,似攻似守,似发似收,犹如水之无所不至,气之无所不入,战敌则无所不适,克敌则无坚不摧。诚如此,就达到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目的了。
(7)“化恶扬善”的道德论
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历来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因此太极拳理论吸收了儒家的“仁学”和“礼仪”,重视武德,讲究化恶扬善。武当拳派自张三丰起不是弟子选师父,而是师父选弟子,授拳时首在变化弟子的气质道德,而且规定收徒传拳时的“五不传”:心险者不传;好斗者不传;狂酒者不传;轻露者不传;骨柔质钝者不传。
武当道教强调“为善”始能“保真”。用之于拳术,被迫出手,应礼让三招,即出手使对方不伤为上乘,化而使对方无所施其力为主要。
二、太极拳源远流长门派林立
太极拳六百余年的薪火相传,其传承在历史上主要有南派和北派之分。
即:
张三丰→王宗→陈州同→孙十三老→张松溪,张松溪开创太极拳南派:
张三丰→刘古泉(云游道人)→王宗岳→蒋发,蒋 发(赵堡)开创太极拳北派。
(武当赵堡太极拳第一代 1.蒋发-2.明朝万历年间传赵堡邢喜怀-3.清初传赵堡张楚臣-4.康熙年间传赵堡陈敬柏-5.乾隆年间传赵堡张宗禹、-6.赵堡张彦......)
(1.蒋发明末清初将武当赵堡太极拳又传陈家沟陈王庭太极拳。...
5.乾隆年间赵堡镇陈敬柏将武当赵堡太极拳再传陈家沟陈继夏-陈秉旺-陈长兴...)
南派保存张三丰的拳经较少,而张三丰的原式拳法也得到加工,形成松溪派的体系。
北派保存张三丰的拳经和早期传人王宗岳的拳经较多,拳法形式基本与张三丰原式相去不远。
张三丰作为太极拳祖师,创拳后云游天下多年,踪迹遍及大江南北,为其传拳提供了便利。但是,由于道教择徒十分慎重,传拳十分秘密,俗称“道不传六耳”,就是说道人授徒时不允许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般为单传。所以,在明朝太极拳的发展比较缓慢。一直传到张松溪和蒋发,太极拳才发展较快,出现了太极拳南派和太极拳北派。
1.太极拳南派
按照南派太极拳的承传关系,张三丰首先传拳于陕西王宗。据胡转运、黄玮著《太极拳与气功》载:王宗为陕西西安坝桥官厅村人,祖居浙江余姚。官厅村位于唐代宦官“夏侯墓”附近,原名“夏侯村”。明代村内武将王通领兵打台湾,后受诬陷被屈杀,皇帝给雪冤后赐以金头,葬于村西南(有墓遗址)。夏侯村,当时又称“金头村”。由于皇帝雪冤后追封王通,其子王宗遂祭文设厅,将村名改为“官厅村”。
王宗师从张三丰习拳后,回到了浙江余姚老家,其家族世代习武。王宗之子王守仁,号阳明,习武有成,后来官至兵部尚书。他倡导“知行合一”,反对“程朱理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王宗的弟子陈州同,与王宗同乡同事,曾在西安府衙任文案多年。据台湾宋志坚著《内家太极流传师承考》载:“永嘉倪和清撰《内家拳技击篇》第一篇为《陈州同述内家意旨心传》,署名为'大明大德十五年(1520)庚辰,瓯江钓叟陈州同沐手敬跋’。”
南派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张松溪,正德元年(1506)前后生于温州,泰昌元年(1620)左右卒于贵州玉屏。他师从陈州同,传徒数人,创立太极拳南派,亦称武当内家拳松溪派。据明朝人沈一贯《搏者张松溪》、《宁波府志?张松溪》和百玉丰《浙东四明剡山少林寺——十庵十庙》等文章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江浙沿海发生倭乱,抗倭名将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奉调浙江,亲自招募了一支三千人的新兵,参军抗倭的还有少林寺武僧,当时新科武状元杨斌也推荐自己的师弟张松溪参军。少林武僧虽“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而张松溪的内家拳却“御敌无隙可击”,“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因此,戚继光训练戚家军多用此法,从而冷落了少林武僧,引起不满,派出武僧70人找张松溪挑战,“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其僧如飞丸陨空,堕重楼下,几毙,众僧始骇服。”从此武当内家拳法,名声大振,无人不服。张松溪之后,武当派人才济济,形成了太极拳南派。张松溪传弟子四人,以四明叶继美(近泉)为魁;近泉传弟子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吴昆山传李天目、徐岱;李天目传余波仲、吴七郎、陈茂宏;周云泉传卢绍歧;陈贞石传董扶舆、夏枝溪;孙继槎传柴玄明、姚石门、僧耳、僧尾;单思南传王征南。
王征南(1617--1669),名来咸,字征南。早年从军,由于“屡立战功”,官至“都督佥事副总兵”。由于参与反清复明,事败后隐居乡野,“终身菜食以明其志”。征南虽然罢事家居,但慕其才艺者来访不绝。由此还引发了王征南与松江武艺教师的一场精彩比武,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思想家黄宗羲写的《王征南墓志铭》对此有记载(不赘)。王征南晚年秘密收徒传武多人,黄宗羲之子黄百家,就拜王征南为师,学练武当内家拳。王征南下世的当年,黄宗羲给他写了墓志铭,在中国武术史上,首次提出:“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王征南死后七年(1675),他的弟子黄百家即著《内家拳法》和《王征南先生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王征南的内家拳法。其功理功法和“五不传”的择徒原则,大都与太极拳相同。王征南之后南派太扳拳还传到南京、四川等地,出现了一大批武林高手。
2、太极拳北派
从南北两派太极拳的承传时间看,北派太极拳的承传比南派略晚。张三丰之后,太极拳传于山西(古称山西为“山右”)王宗岳。王宗岳学来道门中的太极拳,受传拳人告诫,对后人不明示师父姓名,只说是“云游道人”所传。只在其《太极拳势》的最后写:“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
王宗岳生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左右,山西阳城县七里岗小王庄人,经常往来于阳城与河南郑州之间经商做生意。由于他对太极拳有极高修养,人称“华北大侠”。他在太极拳的发展史上贡献十分突出。首先,他对张三丰的六首太极拳经进行解释,写出了《太极拳论》,概括了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真谛,指导着太极拳的健康发展,被后来的太极拳各流派尊为经典之首。再者他独具慧眼,按照武当内家拳的择徒原则,选择河南蒋发作为衣钵传人,使太极拳北派能够开创形成,功莫大焉。
王宗岳收蒋发为徒,有三种说法:
一为李派太极拳传人公布的陈派太极拳宗师陈长兴,关于太极拳源流的《序》中讲:蒋发幼年练少林外加拳,在一次庙会上同众人操练拳术,见场外有二客牵马立观。其中一位年长者,对练拳诸人似有菲薄之意,又似有怜惜之情。蒋发正在凝想之际,他的一位好友把他拉到无人处说:“适才牵马二客甚为赞美你,年轻者还说可惜此子未得真传,若在吾兄门下,不出十年,必能成名于天下。”蒋发知二客为练艺高人,遂尾随至无人处,长跪二客面前,恳求拜师。年长者见蒋发心诚,便说尔若决心学艺,请于下月某日午时,在此垂杨柳下等候。届时蒋发正在垂杨柳下恭候,果然二客乘马而来。年长者即是王宗岳,遂收蒋发为徒,带回山西传授。
一为赵堡太极拳宗师郑悟清述、郑瑞整理的《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阐秘》载:明万历年间,山西阳城王宗岳一行二人,到郑州检查生意,住宿赵堡,见数人练拳,议论说穿紫花布衫的蒋发,天质好可教。蒋发知道后多方恳求拜师学艺,王宗岳才允许,约定日期,等他从郑州回来,同上山西学拳,如同父子。因王宗岳年事已高,就由其女带父授拳于蒋发。蒋发回来传拳于赵堡,人们因此称赵堡太极拳为“大姑娘拳”。
一为杨派太极拳传人王矫宇,在1934年应《北平实报》记者王柱宇采访时说,听宗师杨禄禅讲,蒋发幼年出天花形成疤头,王宗岳先生因呼蒋发为秃小子,激起蒋发大怒,与王宗岳较,三次被王宗岳击出数丈,始知遇到非常人,急奔王宗岳前,跪地呼师父叩首至出血,请收为弟子。王宗岳察其诚收为门人。三种说法虽有出入,且有夸张润色之词,但在王宗岳慧眼识珠,收蒋发为徒上是一致的。
蒋发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1574—1655),河南怀庆府温县赵堡小留村人。据赵堡太极拳第九代传人杜元化所著《太极拳正宗》(1935年石印版)载:蒋发先师生于大明万历二年,22岁时,从山西王宗岳(又名王林祯)学拳7年。又据陈长兴的一篇太极拳源流的《序》中讲:蒋发为王宗岳门下之高弟子,得内家武当派悟修之真传。幼时因出天花,为闷痘而毙被弃郊野。忽被狼将头皮咬破,一痛而苏,一声大哭,将狼惊走。适有邻人经过,闻其哭声甚雄,视之为蒋氏之子也。遂抱之送归其家。后来痘痊愈,惟头皮半边留一大疤,故后人皆称先生'疤头’焉。名满海内,凡拳勇者,无不拜服。
蒋发(赵堡)开创太极拳北派,根据祖师张三丰的《太极炼丹秘诀》中的“太极十要诀”、“太极行功法”,口传一篇《太极拳功》,由弟子们记述得以流传。
蒋发回河南温县(赵堡)传太极拳,有记载的为二人,一为赵堡的邢喜怀,一为陈家沟的陈王廷。
陈王廷,亦名陈奏庭(1600—1680),河南温县陈家沟人,曾做过一般武官,学过五套“炮捶”少林外家拳,为当时一位少林拳师。蒋发传授他太极拳时,由于陈王廷珍惜自己所学的炮捶,并没全身心投入到太极拳中,加之陈王廷已经练成刚硬的少林外家拳,再练守柔处雌的太极拳,自然大打折扣。因此陈王廷始终不满意自己的造诣。但是陈王廷毕竟是一代外家拳师,他将炮捶的一些理念和招式揉进太极拳中,把其头套炮捶改造成“太极拳”,因此陈王廷的太极拳,遗留了外家拳的不少痕迹。由于陈王廷没有得到太极拳的真传,改造的头套炮捶很粗糙,因此无法流传,以至于陈王廷后,太极拳承传断了两代。
邢喜怀(1589—1679),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开布行经商,蒋发太极拳衣钵传人。蒋发由山西回小留村后,家贫地少,从事制布袋的手工行当,所制布袋要到集镇赵堡镇销售,再从集镇上购买制布袋的布料,这就与布行老板邢喜怀结下机缘。邢喜怀慕名想学蒋发的太极拳,就殷勤接待多方照顾,蒋发经过两年对邢喜怀的考察,(1606)才正式收徒传拳。邢喜怀为赵堡太极拳第二代传人,练拳刻苦,拳技高超。他遵从师训选贤传授的教诲,将太极拳传给了自己的同盟兄弟张楚臣(1628—1712),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张楚臣又传给陈敬柏(1653—1738),是为赵堡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陈敬柏,河南温县赵堡人,太极拳的技艺达到很高境界,人称“神拳手”。他传拳给张宗禹,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张宗禹传其孙张彦,是为赵堡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张彦传陈清平,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清平是赵堡镇人,不仅拳艺高超,而且善于总结教拳经验,并上升为理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1896年曾在其《杨氏太极拳》一书中写道:我“学太极拳于陈家沟陈长兴,得拳理于赵堡的陈清平。”
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则不仅从陈清平那里学到了太极拳精妙的技艺和拳理,还从他那里得到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谱》,并据此创造了武式太极拳。陈清平传与其子陈景阳和张应昌、和兆元等人,是为赵堡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和兆元在继承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创立了“和式太极拳”。杜元化为赵堡太极拳第九代传人,1935年撰写《太极拳正宗》,全面介绍了赵堡太极拳的源流、内容和练法。
在北派太极拳发展史上,陈敬柏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不仅在赵堡镇传拳,还打破了赵堡太极拳不外传的禁锢,广收门徒八百余人,培养了一批高手弟子,(九世)陈王廷后族重孙(十二世)陈继夏就是在陈敬柏广收门徒时,在赵堡镇学的太极拳。陈继夏传太极拳于(十三世族侄)陈秉旺,陈秉旺传太极拳于其子陈长兴(十四世)。
陈长兴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1853),得到太极拳真传,其学的太极拳与九世陈王庭的太极拳大不一样,被称之为“老架”。有文章说,是陈长兴开创了“陈式太极拳派”,也有文章说,是陈长兴完善了“陈式太极拳”。两种说法都承认陈长兴是陈派太极拳的关键性人物。从陈长兴起,陈式太极拳日益兴旺。但是,陈长兴不忘师祖,终其一生一直尊张三丰、王宗岳为太极拳祖师,并以此教导弟子。
在北派太极拳的发展过程中,陈家沟和赵堡镇一直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关系非常融洽,建立了“兄弟”关系,共同规定“打东不打西”。由于陈家沟和赵堡名气都很大,外地来访的武林高手自然不少,特别是山东来的武士更多,两家都毫无顾忌地与之交手切磋。这叫“打东”。但是,凡是山西来的武士,两家都不能出手,因为山西乃王宗岳老师所在地。这叫“不打西”。
向陈家沟陈长兴学太极拳术,同赵堡镇陈清平学太极拳理的杨禄禅,创造了一个重要流派“杨氏太极拳”。他拳技高强,号称“杨无敌”。把太极拳带到了北京,向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们传授,从此使太极拳发扬光大,在太极拳发展史上竖了一块光辉的里程碑。从此,太极拳流派纷呈:武禹襄向赵堡太极拳传人陈清平和杨禄禅学拳,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李瑞东向杨禄禅学太极拳,创造了“李式太极拳”。吴保亭(全佑)向杨禄禅学拳,还向杨禄禅之子杨班侯拜师,创造了“吴式太极拳”。孙禄堂师从郝为真,创造了“孙式太极拳”。由于杨禄禅的作用,这时北派太极拳后来居上,超过了南派太极拳的发展。
3.太极拳其他流派
在太极拳发展过程中,除了南北两大派系,还出现了其他一些流派。这些流派,或在家族内部承传,或在南北交叉承传,都为太极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诸如:由明代嘉靖年间安徽人宋远桥在武当山学的“太极拳十三势”,在家族中秘传到民国年间的十七代传人宋书铭,推手功夫十分精湛,曾战胜当时的不少太极拳大师。由一代武术大师甘凤池创立的“武当嫡传金蟾派太极功”,流传江南广大地区。由武当山道人培元尘将“武当隐仙犹龙派太极拳”传给北京的司星三,该派至今流传于天津地区。由谷宗云、谷宗秀兄弟将“金陵太极功”,传给河南李六如,李六如传北京夏桂勋,夏桂勋传恒寿山,此派也在天津地区广为流传。由道人吴鑫泉传承的“武当道家太极拳”,由北京白云观安声远道长传承的“原始太极拳”,都在各地广为流传,而且各自有其传递程序,与陈家沟毫无瓜葛。
总之,中国太极拳经过六百余年的师承流传,如今已是流派纷呈,弟子亿万,遍及海内外。如果说六百年前张三丰创拳时,太极拳还是涓涓细流,六百年后的现在太极拳已经是汹涌澎湃的大江大河。然而,尽管六百年前张三丰创造的太极拳是一滴水,它也是源;六百年后的太极拳是江河,它也是流。没有滴水之源,就没江河之流!不管哪一个太极拳流派,不管这个太极拳流派如何兴旺,都不应该忘记太极拳那滴水之源,不应该忘记那开掘太极拳源头的开山祖师张三丰!
三、“陈王廷创造太极拳”质疑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太极拳的发源地和创始人是没有争议的。包括陈家沟陈派太极拳的著名传人陈长兴和陈鑫,都归宗认祖,承认武当山为太极拳祖庭,承认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然而,由于唐豪文章的错误结论引导,导致陈派太极拳后来的传人,也否定太极拳祖庭武当山和太极拳祖师张三丰,而定太极拳祖庭为陈家沟和太极拳祖师为陈王廷。根据海内外武术家和武术理论家的考证,陈家沟作为“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是可以的;陈王廷作为“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也勉强说得过去。虽然陈长兴完善了“陈式太极拳”,但陈王廷毕竟向太极拳北派开创先师蒋发学过太极拳,他又是陈长兴的祖先,尊他为陈派创始人,于情于理都说得通。但是,陈王廷要作为中国太极拳的创始人,把中国太极拳的产生推迟三百年,这与太极拳的历史事实不符,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怀疑。
1.蒋发的画像为什么和陈王廷的画像在一起
数月前,中央电视台曾以《寻找太极张三丰》为题,访问了武当山、辽宁张三丰故乡和陈家沟。陈派太极拳传人,拿出了陈氏宗祠的一幅遗像。遗像上画着陈王廷和蒋发。当中央电视台记者问道,蒋发的像为什么和陈王廷画在一起?陈家沟人回答:蒋发是陈王廷的长工,关系很好,见陈王廷画像让后辈祭祀,想到自己当长工没娶妻室,无后人祭祀,当时就哭了。陈王廷就叫人把蒋发的像画到和自己一起,接受子孙烧香祭祀。
这种解释难以自圆其说。画像悬挂陈氏宗祠,让后辈子孙永久祭祀。莫说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不可能,就是在现在也难做到。试想一个打工的人,老板会平白无故把他的像画到与自己一起让子孙纪念?除非这个长工(如今叫打工的)与老板有特殊关系。什么特殊关系?陈王廷画的图是叫后辈子孙纪念他是太极拳宗师,蒋发居然也在上面,他与蒋发是什么特殊关系,这里决非“主仆关系”,而是“师徒关系”,即:蒋发是师,陈王廷是徒。非这种关系,这幅图就无法解释。其实,就在1931年,唐豪到陈家沟调查太极拳史的时候,陈家沟人实事求是地对他说“蒋发为陈王廷之师”,就连唐豪后来写的《太极拳研究》中,也不得不承认:“蒋为奏庭之师,合于画像”。
2.陈派太极拳早期传人为什么不承认太极拳祖师是陈王廷
陈式太极拳是在二百多年前陈长兴手上完善和推广的,因此陈式太极拳的源流,陈长兴应该最有发言权。陈长兴家存的祖传秘诀《太极拳谱》(乾隆年间抄本),有张三丰太极拳歌诀,诸如:
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还天。掤捋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拳谱最后落款为:“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姜容樵《太极拳讲义》)
陈长兴亲传杨禄禅的拳谱上虽然少了张三丰的太极拳歌诀,但在最后落款处仍然是:“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陈微明《太极拳术》)
落款处道出了张三丰创造太极拳的实质,就是为了延年益寿。这符合道教的特点。道教一贯视养生为“首”,视技击为“末”。
陈氏兴之后的陈式太极拳传人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其祖陈卜“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日太极拳”,“我陈氏自山西迁温,带有此艺”。又说:“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成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电。”
这里陈鑫把打太极拳说成为了促进消化,显然是离了练太极拳的宗旨,有附会之嫌。而他说太极拳是先祖陈卜,从山西带到河南温县的。又说太极拳古已有之,先祖陈卜不过是学了太极拳而已,从没提到陈王廷创太极拳。
陈鑫之后的陈氏太极拳传人陈森,保存着《陈氏家谱》,他见家谱没有拳术记载,就给九世陈王廷到十六世陈鑫等25人的名字旁加了注。在陈王廷旁注:“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在陈长兴旁注:“拳师”。在其直属祖先旁皆注: “拳手大家”、“拳师神妙”等。但他说的陈氏拳,根本没有“太极”二字。
李亦畲根据陈长兴弟子杨禄禅的透露,在清光绪六年所作的《太极拳小序》中写道:“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人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
陈式太极拳的几代传人虽然对太极拳祖师的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太极拳祖师是张三丰,不是陈王廷,陈王廷顶多是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从陈王廷担任过乡兵守备一职的武官和他会打少林拳派的炮捶看,陈森的批注不是没有道理。武官要带兵打仗,正符合“主于搏人”的少秫拳宗旨。可是,唐豪先生却根据这一批注,武断地下结论:陈王廷的拳就是太极拳,而且把“发明太极拳”的桂冠强加到陈王廷头上。
3.《陈氏拳械谱》的两个抄本“文修堂本”和“两仪堂本”,为什么不一样
陈式太极拳传人陈子明的好友徐震(字哲东).1934年曾向陈子明借抄《陈氏拳械谱》的两个抄本“文修堂本”和“两仪堂本”,并录入他的著作《太极拳考信录》。徐震说:“文修堂抄本,可能是较早的家藏拳谱,主要是炮捶的名目。有头套捶拳架、四套捶拳架、五套捶……唯独没有'太极拳’及'十三势’。两仪堂本的内容有:头套十三势拳歌、二套炮捶十五红炮走拳,三套拳、四套拳、五套拳。在五套之外,另有一套'太极拳’。……其内容与头套十三势拳歌相似。”同是《陈氏拳械谱》的两个抄本为什么不一样?这正说明,在蒋发传拳前,陈王廷学的是少林外家拳的炮捶,而在蒋发传给陈王廷太极拳后,才出现“十三势”和“太极拳”歌诀。
4.唐豪为什么要发表“陈王廷是太极拳创始人”的欺世之淡
唐豪(唐范生),1896年生,江苏吴县人,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后,他出任编审处长。1931年,他跑了一趟陈家沟,看到陈森在陈王廷名字旁的批注:“陈氏拳手刀枪之创始人也。”和陈王廷的《长短句》中云:“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就下结论说陈王廷的拳就是太极拳,陈王廷就是太极拳创始人。唐豪是做学问的,应该明白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是什么?《长短句》中的“闷来时造拳”,说的是打拳为了解闷,与太极拳的养生健身相去甚远。而教子孙“成龙成虎”,显然是“以武取仕”,走自己当武官的道路,与太极拳的延年益寿何干?何况人家陈王廷也好,陈鑫也好,就根本没提“太极”二字。唐豪就断定人家是太极拳创始人,这不是主观臆断是什么?为了强树陈王廷为太极拳祖师,唐豪不惜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传授陈长兴等陈氏子孙太极拳的赵堡第四代太极拳传人陈敬柏,划为陈家沟的传人。更有甚者,陈氏子孙陈鑫在《陈氏家乘?陈王廷传》中明明白白写道:“公际乱世,扫荡群氛,不可胜记,然皆散亡,只遗《长短句》一首。”这里已经说明陈王廷没有《拳经总歌》,唐豪却在陈氏“两仪堂”拳械谱抄本上,找了首没署名的《拳经总歌》,而且硬说是陈王廷所作。为封陈王廷太极拳祖师,找拳经根据。然而奇怪的是后来陈式太极拳的三部代表作,都没有引用过《拳经总歌》一句话。就连当代陈式太极拳传人陈正雷所著《中国陈氏太极》的技击部分,全用王宗岳《太极拳论》,而无一句用《拳经总歌》。原来这首《拳经总歌》是陈氏抄录的戚继光外家拳经中的有关歌诀,没有太极拳理,无法应用。早于唐豪多年的陈氏子孙陈鑫就不承认陈王廷有《拳经总歌》,后来的外人唐豪却承认陈王廷有《拳经总歌》,而且把戚继光的外家拳经冒充陈王廷的《拳经总歌》,这是为什么?
说穿了唐豪在这里说谎,是为了掩盖他的上一个谎言。就在他到陈家沟“调查”太极拳史之前,他发表了《少林武当考》,公然否定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否定当时流传五百余年的武当太极拳。在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全国的武当弟子更是强烈不满。唐豪先生因此也丢掉了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的职位。唐豪虽然丢官罢职,但他为了自圆其说,就要树一个太极拳发源地,树一个太极拳祖师。
5.唐豪为什么要否定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和武当内家拳
1931年,就在唐豪否定武当山为太极拳发源地,否定张三丰为太极拳创始人,封陈家沟为太极拳发源地,封陈王廷为太极拳创始人的时候,贺龙军长率领红三军就驻在武当山,向道总徐本善学习太极拳。唐豪既不上武当山,又不看武当山道人打太极拳,就敢说武当没有太极拳,其“武断”得也算可以了。
张三丰的太极拳祖师地位,是唐豪否定得了的吗?从典籍记载,张三丰著述,到民间传说,反复证明,是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明史?方伎传》和张三丰健在时的任自垣编撰的《大岳太和山志》,都记载张三丰“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兴来穿山走石,倦时铺云卧雪,能一日千里。行无常行,住无常住,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也。”这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张三丰,无疑是位武艺超绝的高人,他内丹功高超,达到了数月不食的“辟谷”境界,有着铺云卧雪的金刚不坏之身,而且能穿山走石,一日千里,武功了得!有人说没有张三丰会武功的记载,这里记的是什么?张三丰在其著作《大道论》、《玄机直讲》和《玄要篇》中,大量记载了为何练内丹功,如何练内丹功。而且他的《太极拳歌诀》,经过太极拳北派宗师王宗岳的解释,写成《太极拳论》,成为指导练太极拳的经典著作。张三丰从理论到实践,都证明是太极拳祖师,是谁也否定不了的。
唐豪为什么要否定呢?这与当时的大气候有关。1930年前后,正是学术界“疑古”思潮泛滥之时。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一些人对古代的人和事,都要怀疑否定,不管你是儒是释是道,不管你是孔夫子、达摩,还是张三丰,一概怀疑。当时的胡适先生,甚至提出“先下结论,后找根据”,还说历史就像人身上的衣服,可以换来换去。唐豪自然受这种疑古思潮的影响,难怪敢发表否定数百年来万千弟子尊崇的太极拳祖师张三丰的欺世文章了。
6.唐豪为什么把明朝的王宗岳说成清朝人
众所周知,陈王廷是一个骑马打仗“扫荡群氛”的武官,学的是主于搏人的少林外家拳,他即非道人自然没有练内丹功的体验,后来师从蒋发也是学了点太极拳的皮毛,因此,他无法拿出公认的太极拳拳理拳法(其实人家陈王廷当年学太极拳压根就没想当祖师)。但是,蒋发的老师、陈王廷的师爷王宗岳,不光太极拳技精湛,太极拳的理论造诣也有很高。他解释张三丰六首《太极拳歌诀》,写成了著名的经典著作《太极拳论》。唐豪为了树陈王廷为“太极拳祖师”,就看中了《太极拳论》。要是陈王廷有这一部《太极拳论》,当祖师就顺理成章了。可惜得很,陈王廷是清朝人,王宗岳是明朝人,比陈王廷早上百年。于是,唐豪就给王宗岳改“档案”,写了篇《王宗岳考》,说王宗岳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洛阳,后到开封,而且乾隆六十年(1795)尚健在。如果此说成立,生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的王宗岳已经活了260岁。唐豪造出了王宗岳的生平档案,就谎说王宗岳的另一部著作《打手歌》,是修订陈王廷的四句《打手歌》而成的。既然王宗岳能修订陈王廷的打手歌,他作的《太极拳论》自然也是根据陈王廷的理论得来的了。现在有少数人,步唐豪后尘,也把明朝的王宗岳说成清朝人,目的就是让这位太极拳先师、太极拳理论家,为后辈弟子陈王廷帮忙,树太极拳弟子为太极拳祖师。
然而历史就是历史,王宗岳写《太极拳论》和《打手歌》时,陈王廷还没出生呢,他怎么可能修订陈王廷的东西呢?
结论
太极拳作为武当内家拳的“母拳”,产生六百余年来,早已发展成了包括“太极、形意、八卦”三大拳系的可以和少林外家拳体系媲美的武当内家拳体系。唐豪先生更换太极拳祖师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步唐豪先生后尘,否定张三丰,树立陈王廷,也是徒劳的。
从太极拳的宗旨、拳理、拳法、创拳条件、创拳人的武功记载、内丹功著作、太极拳歌诀等证据来看,都证明了武当山是太极拳发源地,张三丰是太极拳创始人。“陈式太极拳”只不过是中国太极拳众多流派中的一个流派。陈家沟只不过是“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而不是中国太极拳的发源地;陈王廷只不过是“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而不是中国太极拳的创始人。
-
(一) 預備式 1. 開步抱扇(起勢) 2. 側弓箭步舉扇(斜飛式) 3. 虛步亮扇(白鶴亮翅) 4. 進步刺扇(黃蜂入洞) 5. 轉身下刺扇(哪吒探海) 6. 獨立撩扇(金雞獨立) 7. 翻身劈扇(力劈華山) 8. 轉身掄壓扇(靈...
-
(Author: Ouyang Xuezhong) 1. The common founder of the six major sects Jiang Fa is the successor of Wang Zongyue, the first generation maste...